農村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教育方法

2022-08-16 03:45:05 字數 2653 閱讀 2707

因為將來很有可能回到農村去教學,所以在這裡想**一下農村中學教學相關問題。

眾所周知,人的心理形成和環境密切相關,而農村的環境和城市相差甚遠,當然會形成兩種不同的青少年心理特點。而針對不同的心理特點就要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農村青少年容易自我認識模糊,面對應激事件不能正確全面地評估自己的應對能力,誇大自己的缺點,忽視自己的優點,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強,害怕接受新事物等。由於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城市與農村在經濟、教育、文化、生活環境各方面的差異很大,農村青少年自身的調適能力差, 面對巨大的懸殊, 部分農村青少年開始否定自己,接受現實的差距,不思進取。

對於這類學生我們要:一、對學生的要求要適宜,評價要合理。老師在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感時,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恰當的要求,給予合理的評價,比如,有的學生考試門門都不及格,那麼。

第一步,老師可以要求學生爭取幾門及格,如果學生達到了要求,老師就應給予肯定和鼓勵,當學生達成目標後,然後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要怕學生有反覆,切不能操之過急,這會讓學生壓力大而更產生挫敗感。要肯定學生的努力精神,耐心分析學生反覆的原因,鼓勵學生趕上去。

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看到自己經過努力取得的成績,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二、要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自卑感還與他們知識貧乏、見識短淺有關。

如,課間學生們成群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如有學生聽得目瞪口呆,一竅不通,自然會產生自卑感。所以,老師要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大其眼界,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為此。

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帶學生參觀遊覽,多講一些課外知識等,使學生感到自己有知識,有能力,不比別人差,這樣,學生就會逐漸消除自卑感。三、要多給予鼓勵。老師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感,最重要的是,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比如,學生沒考好,只要不是滿不在乎,老師就應體諒學生的心情,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而不能一味諷刺、挖苦、指責、埋怨。

有自卑感的學生往往有「破罐破摔」的思想,批評對他們往往效果不大,表揚、鼓勵倒常常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因此,學生有了進步,老師要及時表揚、鼓勵;學生出了問題,老師也要對其中的積極因素給予肯定,這樣,不僅可以使他振奮精神。克服困難,而且可以加深老師同學生的感情,當然,老師在表揚的同時,也要指出學生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

(2)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也是絕對不容忽視的。目前, 我國農村留守青少年數量驚人, 已經形成了乙個龐大的社會群體。而這些農村留守青少年成長狀況怎樣呢?

如,有很多學生,父母外出打工, 由爺爺奶奶看管, 爺爺奶奶年紀大了, 看管無力。經常放學到同學家串門、 逃課上網, 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 本來不錯的學習成績急劇下降, 甚至產生了輟學的念頭。 而在03年也相繼發生了幾起留守兒童自殺的事件。

這類學生的心理特點有:1、經常會有孤獨無助、焦慮,父母長期外出, 使留守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時常會感孤獨無助。2、留守青少年敏感情緒也比較嚴重, 他們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有時甚至把別人的關心當作有意的挖苦; 心理也異常脆弱, 容易受到傷害。

3、有自卑自閉感。農村留守青少年或因家庭困境自感低人一等,不願與人交往, 或因學業困難、 行為不良交往遭受拒絕。同時, 許多心理話無人訴說, 心理日趨封閉和對外排斥。

他們寡言少語, 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 為人處事孤僻, 不合群。4、有早戀傾向,心靈的孤寂, 使一些留守青少年容易在異性同伴中尋找情感補白。 留守孩子中, 早戀現象比普通孩子多得多。

沒有親情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 父母的關愛是其他任何親情無法替代的。 父母外出務工的現實, 使留守青少年內心充滿無奈和惆悵。他們與父母相處時間短, 平時通話機會少,。

限制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溝通,而在留守青少年的監護中, 隔代監護者居多,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 對留守青少年的監護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留守青少年覺得爺爺奶奶思想

老化, 極少願意與他們交流溝通。 當留守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時, 祖輩也難以及時察覺。

面對這些我們作為教師一定要彌補他們家庭教育的不足。將對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關愛作為教師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要用一顆愛心積極創造寬容、 仁愛、 平等的心理氛圍, 使留守青少年感到自己是被接納的、 被欣賞的。 班主任不僅需要了解班級內留守青少年的一般情況, 而且密切留意來自學習、 交往、家庭各方面生活事件對這些青少年的心理衝擊, 悉地加以疏通和引導,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心理歸屬。

任課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有意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並結合留守青少年實際情況, 課堂上巧妙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 多關注、 關心、 關照留守青少年, 開啟他們的心扉, 耐心聆聽他們的傾訴。其次,我們還要加強和家長的溝通,讓家長也知道學生的情況,讓家長意識到中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多主動地和小孩溝通聊天加深情感交流。

(3)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一些農村青少年普遍感到自己的貧困處境,不能像城鎮學生那樣花錢參加各種活動。 其自卑心理逐漸滋長,同學聚會到其他娛樂場所,他們囊中如洗,大多數農村青少年選擇逃避這種社交活動, 久而久之,開始自我封閉。

而我們作為教師不能片面追求公升學率,重智商、輕德育。應該改變這種教學,課程方面,要適當增設一些德育課程,講述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知道朋友和團體的重要性。還要多設定一些班級活動,如多組織一些班級競賽和有趣團體合作活動,露營、遊玩等,且多鼓勵他們參加這些班級活動。

多多鼓勵他們,適當地放一些教育性、激勵性的影片。 還可以組織青少年學生到更為貧困的地方慰問老弱病殘者,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 當他們感到生活的不公時,要讓他們知道,還有比他們生活更艱辛的人,鼓勵他們樂觀地生活。

總之,對於農村青少年的教育我們一定要保持熱情與愛心,多觀察多歸因,要以正確的方法教育他們。且要多學習心理知識,才能與他們正確地交流。

試論農村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教育

作者 韋乃亞 學校教育研究 2019年第02期 內容提要 當前農村小學生顯現出新的特點 思想比較活躍 開放,喜歡參與競爭 自我意識比較強,喜歡自主消費 講究理想務實,渴求尊重理解 自我形象的追求。針對這些特點,採取的教育對策如下 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是非觀 加強學習...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教育措施

摘要 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研究表明,大多數家庭都面臨著孩子上大學的資金壓力,貧困大學生在大學院校中依然佔據著相對較大的比例。而大多數貧困學生的心理都比較敏感,有其獨特的性格特點,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作為一名心理學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了解這些學生的內心需求,幫助他們走出心理的陰影,運用恰當的教...

教育培訓 小學生心理特點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 概述 小學階段又稱為童年期,年齡範圍在6 7歲到12 13歲,是為一生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時期,是心理發展乙個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以學習為主導,生活環境起了很大變化,這促使他們的心理快速發展起來。一 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 小學生從籠統 不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