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領進閱讀之門

2022-08-15 09:27:04 字數 3456 閱讀 2233

關於閱讀,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先生曾打過乙個精妙的比喻:課外書的一頁頁,就是「葡萄園」,一行行,就是葡萄房裡掛滿葡萄的「葡萄棚」,乙個個詞彙,就是「葡萄」。讀書活動,就是徜徉於「葡萄園」,品嚐乙個個熟透了的「葡萄」,分享品嚐時的快樂。

從這個層面來說,深入開展兒童閱讀,對兒童個體的幸福成長,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班級讀書會」是立足於這樣的「葡萄釀造工程」而開展的綜合性閱讀活動。新教育人乾國祥先生首先提出了下列三種班級讀書會課型: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的「導讀課」;以促進孩子深入閱讀的為目的的「推進課」;以讀書分享為目的的「交流課」。

「導讀課」在這三者中起著基礎作用。導讀課的重要使命,在於教師如何千方百計地讓兒童喜歡閱讀一本本好書(走進一座甘美的葡萄園),進而讓他們自主地、投入地反覆閱讀(採摘葡萄、品嚐葡萄乃至釀造葡萄酒)。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自身的修行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領進門」。因此,師傅引領的方式、方法是極為重要、極有講究的。「導讀課」就承擔著「領進門」的重任。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班級讀書會上,我經常使用以下導讀策略,把學生「領進」閱讀之門。

1.猜測閱讀

喜歡**、猜想,並千方百計地驗證**、猜想,是人的共同心理特徵。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閱讀經驗,在拿到一本書或者看到一篇文章的時候,腦子裡一定有過「一閃念」:這本書可能是講什麼的?

這種「一閃念」就是猜讀。在閱讀心理學中,猜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閱讀策略。它指在讀書的過程中,根據已知的內容,推測未知的內容。

比如觀察封面,猜測一本書的內容;看標題,猜測正文的內容;讀開頭,猜測下文的內容;讀前文,猜測後文的內容。猜讀法有利於讀思結合,提高閱讀興趣,提公升閱讀能力。

案例1:《羅伯特的三次報復行動》

師:今天這節課,讓我們挑戰自己的想象力!挑戰從什麼地方開始呢?

就從封面開始吧。這本《羅伯特的三次報復行動》是大家剛剛拿到的,請仔仔細細觀察封面,看完後大膽地**,這本書可能會講些什麼?從書名、封面大膽去**。

生:我認為以前有人欺負羅伯特,羅伯特就實施三次報復。

生:我覺得這本書講的可能有些人得罪了羅伯特,有些人他不喜歡,於是他要報復他們。而且從圖畫上看出來下面兩個人很驚恐的樣子,上面有個器械扔什麼東西下來。

生:我在猜想羅伯特在其中一次報復的時候,用的是垃圾,因為封面中有乙個吊車,倒下很多垃圾。

生:我猜想羅伯特報復別人一共有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帶勁。

師:這個同學也很會思考,從題目中這個特別大的「三」字發散開去,聯想開去,很好。同學們,讀書,特別是讀剛剛拿到的整本書的時候,要善於大膽地從封面開始猜測,讓讀書之旅像探險一樣充滿著驚喜!

每一本書的封面,都是出版人精心設計的,蘊藏著豐富的資訊。學會閱讀封面,從封面資訊中去推想,讓孩子們帶著猜想去閱讀,閱讀,就會像探險一樣充滿魔力。

導讀課上,教師除帶著學生觀察封面進行猜測外,還可以根據目錄,引導學生大膽猜想。運用猜讀法,能很快縮短學生和一本陌生的書之間的距離,在最短的時間內激發兒童的閱讀期待。

2.現場共讀

導讀課的另乙個重要策略,就是師生現場共讀。教師選取其中的精彩章節,通過略帶誇張的聲音和肢體語言,將故事或者文章最有意思的部分展現在孩子們面前。(這就好比教師從葡萄園中摘下最好吃的一兩串葡萄,讓孩子們嚐嚐美味的葡萄,激發他們自己摘葡萄的慾望)。

讓孩子們在聽的過程中發出的陣陣笑聲或嘖嘖稱讚聲,讓他們第一時間喜歡上一本書。

案例2:《走近謝爾大叔》

師:同學們,今天是閱讀節,在這個特別的節日裡,我要送給同學們乙份特別的禮物。

(螢幕出現謝爾·西斯弗斯坦的小詩《作業機》,讓學生現場閱讀,孩子們興致高漲)

師:像這樣好玩的書,老師這裡還有很多很多。你想讀嗎?(螢幕出現四首好玩的詩的投影:奶昔、波浪髮型、擁擠的浴缸、經常撒點胡椒麵。學生選讀。

生:老師,我最喜歡讀《擁擠的浴缸》,因為太好玩了。

師:你來讀讀。

生:(邊讀邊笑)

擁擠的浴缸

浴缸裡孩子太多太多,

有那麼多胳膊要搓。

我剛洗了個屁股,

可它絕對不屬於我。

浴缸裡孩子太多太多。

師:你為什麼覺得那麼好笑?

生:太好玩了,居然洗澡把別人的屁股當自己的屁股了。(生眾笑)

師:確實太好玩了。老師告訴大家,更好玩的是,裡邊的插圖。(呈現插圖)

(生哈哈大笑)

師:像這樣好玩的詩,太多太多了。好,開啟這本書,你愛讀哪一首,就讀哪一首。要記得把圖和文對照起來讀哦。

(生興致勃勃地讀,邊開開心心地笑。)

美國學者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指出「朗讀是最便宜、最簡單、最古老的教學手段,在家裡或教室使用都再好不過了。」在導讀課上,當孩子們對一本陌生的書知之甚少,還無法直觀感受有多精彩時,任何宣傳的語言都是多餘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讀,朗讀,再朗讀。

教師節選最適宜朗讀的內容,借助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和孩子們入情入境地朗讀,把孩子們帶入書本所描述的場景,和主人公同命運共呼吸。這樣的現場共讀,極具情景感和體驗感,深受學生歡迎。

3.比較辨讀

如果說「猜測閱讀」是重在關注孩子的理性思維,「現場共讀」是重在關注孩子的感性體驗,那麼「比較辨讀」則是架構在前兩者之上的一種導讀策略。這裡的「辨」是面對所給的直觀形象的材料展開的思辨,在思辨中激發學生對該書的興趣。

案例3:《藍鯨船長的13條半命》在(第13章思辨性導讀)

教學環節一:出示材料並質疑

在藍熊當上船長的過程中,以下起到關鍵作用的情節會以怎樣的順序出現呢?

a.一雙大**從後面把我抓起來,用口袋套住我的頭。口袋被紮緊,然後我就被扛走了……

b.……

c.……

(接下來,教師將原文情節圖和改編後的情節圖進行對比呈現,讓孩子們根據對這個故事發展脈絡的了解,開展思辨。五分鐘後,小組討論:你認為哪乙個情節圖是原**中的?

討論過程中,學生大膽推測,思維異常活躍。)

教學環節二:公布答案並留疑

教師在每位學生進行猜測、選擇之後公布正確答案。並進而追問:

(1)你對其中哪個情節特別好奇或感到疑惑呢?

(2)兩幅圖中的角色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上述導讀是我區東園小學駱可青老師的課堂呈現。該設計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是對導讀課教學策略的一種嶄新的嘗試。

首先,該設計是建立在「思辨」基礎上的,思維的品位較高。其次,這是在比較中思辨,且是對「**結合」的材料的思辨,其直觀性、趣味性符合學生閱讀心理。再次,這裡的導讀設計對書中的人物、環境、情節進行了整合性的關注。

這樣的教學是高屋建瓴的。

更值得玩索的是,教師在公布正確答案之後進追問:你對其中哪個情節感到特別好奇或疑惑?兩幅圖中的角色究竟是什麼關係?

學生從未接觸過這本書,他們在做出選擇的時候是理性和感性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含糊的,朦朧的,又是對真相充滿著期待的。老師的追問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期待,而老師問而不答,讓他們自己通過閱讀去解開疑團,這不是師者的高明之所在嗎?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大抵如此吧。

把學生領進閱讀的大門,點燃閱讀熱情,體驗閱讀快樂,激發**慾望,是導讀課的主要任務。當然,在此基礎上,提示閱讀重點,滲透閱讀策略,生成**問題等,也許會讓導讀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在把孩子領進「葡萄園」大門的同時,交給「摘葡萄」的方法,也許是導讀課最為理想的境界。

給學生一把開啟作文之門的鑰匙

作者 王曉雲 新課程 上旬 2013年第11期 摘要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 認識自我 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引導學生有感而發。關鍵詞 興趣 積累 多 小學生初學寫作文最大的...

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關鍵詞 閱讀教學 教學誤區 閱讀興趣 閱讀習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的 閱讀教學建議 第四條中扼要闡述了如何 逐步培養學生 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 的新課題,其目標主要是想通過多角度 有創意的閱讀來 拓展思維空間 和 提高閱讀質量 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較多的誤區 一 教學過程凝固 教學方法僵化,...

開啟學生心靈之門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交流,我們經常會發現貯藏在學生思維中的許多 火花 或對所教知識的獨到理解或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多為學生創設一些自我表現 鍛鍊自己的機會,從而使他們內心燃起學習知識的熱情和積極性。由此,我想到了班上的貌倩華同學,她個子小,學習基礎差,平時表現得畏畏縮縮,同學們都有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