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如何應對新課程改革

2022-07-26 11:36:03 字數 4716 閱讀 9164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夠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遠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實行新課程改革已成為必然趨勢。在這一新形勢推動下,我校積極推行了「234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從教育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評價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變化,由此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教師的作用;任務;挑戰

一、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課程體系中,教師並非外在於課程,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並作為相互作用的主體,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和創新。

(1)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的地位

教師是實行新課改的主體。新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教師的素質,對新課程的理解與主動適應、創造性的的使用課程是關鍵。

事實表明,一些新的課程計畫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並不是課程本身的問題,而是由於教師沒有積極參與或不能適應的緣故。西方有位學者認為「課程實施的最大障礙就是教師的惰性」,而這裡的「惰性」,我們可以認為是「習慣的做法」。毋庸置疑,採用新課程,就意味著要放棄原來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式,而且有一些可能曾是很成功的做法。

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的需要,主動迎接實施新課程所面臨的挑戰,認真分析和把握新課程理念,接受實施新課程所面臨的新的任務。這是我們成功實施新課程重要前提和保證。

(2)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的作用

新的課程實施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五個層次:理想中的課程(綱要);現實中的課程(標準);教師的課程(教材);教學實施過程中的課程(教案、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的課程方式);學生所接受的課程。教師是連線理想中的課程與學生所接受的課程之間的橋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儘管課程實施有其他的多種途徑(如自學、討論、社會調查等),但教學無疑佔據著課程實施的核心地位。

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教師把課程計畫作為自己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時,課程才能得以實施。

2、高中新課程中教師的任務

(一)全面理解和把握「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中將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強調從獲取知識為教育的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習,使學生對現實世界的探索過程,文化價值以及知識的特徵有所認識;使學生在興趣與動機,自信與意志,態度與習慣等方面有所發展;使學生在定性思維,空間觀念,推理和演繹等方面有所發展;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反思方面獲得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正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

1.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新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作了重新定位,每一門課程都提出了如下三個目標的有機整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乙個學生是否全面發展,不在單方面看他所有的學科成績是否都優秀,而要看他的身心是否健康,是否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特點,還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程序,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的理解與支援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2.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自主性反應的是乙個人在活動中的地位。乙個具備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夠合理的利用自己的選擇權利,有明確的目標,能夠做出正確的評價,在活動中能夠自我調節,自我監控,在生活中能夠自我教育。

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之前應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幾個原則:

給學生乙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摸索前進;

給學生乙個舞台,讓他們自己去展示鍛鍊;

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合理安排;

給學生乙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給學生乙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自由選擇;

給學生一組矛盾,讓他們自己去爭辯討論;

給學生乙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開拓創新。

3.注重不同學生的發展

每乙個學生都是乙個特殊的個體,在他們身上既體現著普遍的共同特徵,又表現出在基礎、思維及能力等方面巨大的個體差異。教師必須打破以往按統一模式塑造學生的做法,關注每乙個學生的特殊性,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使每乙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重新認識教學的本質

在我國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於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並處理好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的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把教學視為一種活動,體現為:

1.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的過程:

在新的教學模式中強調,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自學,互學,從而得出一定的結論,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做進一步的講解,即導學,讓學生對自己的知識框架做以補充,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最後,在檢學環節讓學生對自己形成的知識體系作出檢驗。

2.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圍繞教材這一「文字」進行平等對話的過程,以此來實現課堂中師生間的互動。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3.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學過程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知識與技能

——思考問題

——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過程促進教師本身的成長

——知識體系

——課堂技能

——道德修養

(3)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一面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得學生的學習是基於主動的,積極的,有自信的,主動探索的和集體合作的基礎上,獲得知識的過程。這樣的知識才是真正有價值,終身受益的知識。

課堂教學是實現新課程理念、改變學生學習狀態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的情感——能夠積極地並且自信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狀態很重要的標誌。

談起學習,都會很自然的想起記很多公式,背許多概念,做大量複雜的題。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情緒。而在新課改要求中,不僅要重視知識與技能,還要兼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它更多地強調學生「經歷了什麼,體會了什麼,感受了什麼」,因此,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時候要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盡可能使用他們樂於接受的,有價值的題材,如生活場景,富有哲理的故事,有趣的時事,作為學生的素材。這些素材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探索性,提高他們實踐探索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此過程中,形成他們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合作**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核心內容。新的教學模式中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的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

同時能夠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乙個學生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1)新的課程改革把促進學生的發展放到了中心位置。但每乙個學生又是乙個特殊的個體,他們在接受知識的方法、方式、情感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在遵循一般規律進行教學的同時,還必須打破常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和學生情感上的交流,分析學生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

在此基礎上,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集體教學,小組討論,個別輔導等),實施區別指導和分層教學,真實而又準確的了解學生的反映並作出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尤其對於問題少年不僅要做好常規教學還要進行個別的心理干預。

(2)在集團提出的新的教學模式中要求:教師要根據所選擇的素材,設定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用具有一定跨度的問題串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就同一問題設定不同層次或開放性的問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四)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課程,成為新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和學業評價的影響是間接的、指導性的、具有彈性的,給教師的教學留有一定的空間。這樣做便於教師準確的把握國家課程標準,增強課程意識,提高對教材的駕馭能力,降低對教材的過分依賴,有利於拓展課程,創造性的使用課程。教學的多樣化、變動性要求教師是乙個決策者,而不單單是乙個執行者。

在這種課程環境下,教師具有更多的創造新形式、新內容的空間。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他將由傳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不再是機械的執行教材的過程,而是師生從實際出發,利用更廣泛的課程資源不斷創新的過程,讓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四、教師要主動迎接新課改的挑戰

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要求教師要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作為乙個教育工作者,準確理解和把握新課改理念,認真分析新課改所面臨的新的挑戰,從容應對新課改,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新形勢下,主動迎接新課程改革,教師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作好角色轉變,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

在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係,遵循以學定教的原則,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作為課堂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以及學生在**性課題上的合作者,教師應關注每乙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其獲得情感體驗、知識積累以及自我**的內在需求,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

英語教師如何去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

作者 王桂敏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09年第31期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建立新的外語教育教學理念,使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具有時代性 基礎性與選擇性 建立靈活的課程目標體系,使之對不同階段與不同地區的英語教學更具指導意義 建立多元 開放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建立...

新課程下教師應該如何備課

潔崔家橋鎮石艾亭小學 2013年3月18日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它強調以學生為本,幫助學生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與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關注個體的差異,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 的學習能力。那麼在新課程下我們應該如...

新課改形勢下的教師應如何應對教學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教育學生要 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學習 的教學要求。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去應對呢?首先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 我國傳統的教與學,教師是 主演 學生是 聽眾 知識的傳授更多地是以灌輸的形式進行 而新課改的要求,就是要打破這種教學方式,教師應只起 導演 作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