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語文之法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2022-07-24 09:18:02 字數 4457 閱讀 6205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3年版)中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定義如下:「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裡的「工具性」指的是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點,關注對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這裡的「人文性」指的是語文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點,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薰陶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語文教學中兩者有機結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將兩者剝離或以先後順序來處理,是相當普遍的,語文課堂中,重情感、輕語言的現象比比皆是。如王榮生教授說:

「存在於對課程與教學目標中的兩個層面,現在被強行拆分為兩樣東西,而兩樣東西又不幸地呈現為對峙的態勢。」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現狀是錯誤的,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必須與體會文字感情相結合,並且呈螺旋狀上公升。而現階段被忽視的語言文字表現形式,就是「工具性」,該以何種形式呈現在課堂中。

王教授又說:「被習慣於指涉為『工具性』的東西,實際上也實施著『思想』『人文』『道德』『態度』的教育,而且這些往往還是比課文更強有力。」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語文課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公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海德格爾說過:「語言是存在的家,而用此語言說話寫作的人則是這個家的守護者。」語文教育是通過語言素養的培養實現的。教學語文首先要把握語文的特質,按照語文的方法教語文、學語文。

一、 關注文字語言表現形式,

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其前提是教師進行文字解讀時應

同時關注文字的語言表現形式和藝術表現形式。盧梭說:「在敢於擔當培養乙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乙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乙個值得推崇的模範。

」在教學實踐中,既要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又要引導其體會文字的人文內涵。教師首先應該對文字有乙個正確的解讀。

語文教科書本身的容量很大,又講究文質兼美,其語言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人文內容的豐富性,很值得教師研究**。而文字解讀時,關注文字中的語言變現形式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如關注文字整體編排結構、理解文字特有的寫作手法、文字的細節處感悟語言的「一體兩面」(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等閆學老師對古詩《風》的教學解讀中,將感受詩歌的語言節奏和表現手法作為教學重點。分析了三節詩歌的結構基本相同,屬於並列關係。後兩節詩運用回環復沓的表現形式。

孫紹振老先生對於老舍作品《第一堂課》的解讀關注了文章的情感特點。「首先,是強烈的痛苦;其次,是說不出的痛苦。」文章用了相當篇幅突出痛苦的特點。

其中最痛苦的是恥辱,「在全文中,作者把全部表現手段動員起來,」從多個方面進行渲染,寫透了主人公內心的的慚愧和恥辱。這篇文章「用一系列的感覺把一種痛苦的羞愧隱藏起來,而且所用的語言又是樸素的。」

根據每篇文字的特點,做出詳細、精準的解讀是我們教師走進課堂前必須完成的「作業」。教學實踐中,還要求我們將文字解讀轉化成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賣木雕的少年》為例,在進行第六自然段的文字解讀時,我是這樣理解的:

作者在瀏覽許多木雕後,幾隻坐凳落入他的眼,細細審視著這些木雕作品,那嫻熟的刀法把大象的表情刻畫生動,象背上寸把厚的木樁滄桑、神秘。這木雕集市中,「我」只在這攤點前看到令人砰然心動的作品。此時,「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

」乙個「捧」字,描寫出作者物件墩的喜歡,不是「拿、抱、端、握」等等動作,就是小心翼翼地「捧」著,對應「愛不釋手」這個詞語,我們感受到作者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此處細緻的描寫作者對木雕的喜愛,為下文不能把木雕帶回國的遺憾埋下伏筆。

有了這樣的理解,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正要掏錢購買的時候,我卻猶豫了: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怎麼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 」

1、 從哪些詞語能夠看到作者物件墩子的喜愛?「愛不釋手」是什麼意思?

2、「捧」字還能換哪個詞?預設:拿、提、抱、舉、端……

3、用哪個好呢? 生:「捧」好,更加體會出作者的喜愛。

4、指導朗讀。讀出「我」的喜歡。

這樣的環節設計,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文字中動詞「捧」的合理運用,並且深層次體會文字背後蘊含的感情——我物件墩的喜愛之情。這是細節處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表現形式,學習語言文字的合理運用。

二、 借助語境培養語用的能力

1、 引導想象,感受語言情境

課文描繪的情境就是教學情境,教學中一定要憑藉語言文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會文字中豐富的內涵。小學生易受暗示、想象力豐富。教學中運用圖畫、**、語言的描述,引導學生走入生動的情境,腦海中呈現的畫面是文字描述的畫面,這樣的想象有助於孩子對文字情境的體驗、理解。

如教學《火燒雲》一課中,「天空中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句中用大量形容顏色的詞語描繪了火燒雲色彩斑斕、變化多端的景色。

教學這個片段時,重點在於體會畫面的美感。為此,我是這樣教學的:

(1)輕讀想象,描繪美景。

讀了這段話,你腦海中呈現出怎樣的畫面?學生描述出美麗的景色。

(2)默讀思考,深入文字。

根據學生的描述,老師追問:這壯美的火燒雲顏色太漂亮了,我真想它畫下來,你覺得能畫嗎?學生都認為不能,因為火燒雲顏色太多了,變化太快了,畫不下來。

隨機學習描寫顏色的詞語,出示「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詞語後,讓學生把詞語分類,讀一讀。

(3)模仿文字,拓展練習。

說說火燒雲還有哪些顏色?學生在此基礎上說出了「黃橙橙、灰濛濛、紫瑩瑩,半紅半橙、半黃半紫,蘋果紅、瑪瑙紫」等顏色。

(4)回歸文字,感情朗讀。

此時的天空真如一副絢麗的圖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出示火燒雲的**,學生看到景色後,再回到文字,讀讀這段話,讀出畫面之美。

上述教學片斷中,一開始學生憑藉閱讀教材,通過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以構築火燒雲的畫面,使文中景活了起來,使語言文字變成活的畫面,進而讓學生談所見。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語言換麵——語言文字的心理轉換過程中加強語言情境的感受,為語言理解奠定基礎。隨後,緊抓文字的語言表現形式——用不同結構詞語描寫顏色,讓學生仿寫創作,教學中引導了學生同時關注文字的語言表現形式與藝術形式,並在實踐中運用語言文字。

2、 品讀剖析,體味語言技巧

從語文課程角度出發:「語文學科還擔負著德育的任務,這是語文學科的思想性決定的。」縱觀一些文字,語言文字「工具性」中黏附著價值觀。

教學中,要明確哪些是「黏附在『知識、技能』上的『價值觀』。」 「語言文字、思想內容」不是相對、分割的。在教學中是互相融合的。

用語言文字做工具理解思想,用思想做載體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語言文字——思想內容」的兩個來回間,需要從語言文字入手真正走進文字的感情世界,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使之產生自主的情感體驗,在情感融入中感受語言的真諦,從而提高語言素養。平時的教學中,僅僅靠學生感情朗讀並不是品析感悟文字的最佳及唯一手段。朗讀前,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形式與語言內涵的聯絡**,領悟語言規律,進而才能加深對情感的感悟。

文字中值得推敲商榷的東西很多,不同的文字引導學生理解的角度各不相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技巧性的幫助學生同時學習語言技巧與文字情感兩方面內容。

學習《七律長征》「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句詩時,我採用合作、自主學習的模式。詩句的意思比較難理解。我是這樣教學該句詩的:

(1)自讀質疑,自讀質疑。

讀讀這句話,哪些詞語你讀不懂?提出你的疑問。學生提出「逶迤、磅礴、騰細浪」等詞語意思不知道。

接著教師提供相關詞語注釋,讓學生自己試著解釋詩意。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修正,補充詩意。

(2)交流匯報,促其誤解

匯報過程中,學生對詩意的理解並不準確。一生說:「五座山嶺彎彎曲曲,紅軍騰著細小的浪花。」一生說:「五座山嶺彎彎曲曲連綿不斷,騰著小浪花。」

(3)分析詞句,得出正解

引導學生逐詞理解, 「五嶺」指的是五座山,哪五座山?學生都知道是「越城嶺、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這五座山。

再問:「這是五座山呀,山怎麼能夠騰起細小的浪花呢?」感悟後學生明白「這五座山連綿起伏就像是細小的浪花。

」(3)深入語境,昇華感情

新的疑問出現:這裡明明是雄偉的山脈,怎麼會像細小的浪花?這是誰的感覺?

此時學生不僅說清楚詩意,而且體會到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五座山彎彎曲曲連綿不斷,在紅軍的眼裡卻像是細小的浪花。」那麼險峻山峰,紅軍卻只把它當做細浪、泥丸。

學生在朗讀時就能水到渠成地讀出紅軍英勇無畏的感覺。

在上述的教學中,教學重難點是對詩句意思的理解,通過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紅軍長征的艱難險阻,進而體會紅軍對困難的蔑視、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交流過程中,幫助學生從理解字詞意思開始,逐步感悟詩句表達的感情。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時遇到困難,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解決這些難點。本課的教學內容隨著課堂實際隨機生成。但生成的內容依然緊緊圍繞文字的語言文字及其表達思想。

3、細讀昇華,感悟語言意蘊

從語言材料中獲得語言資訊,感悟語言意蘊,理解蘊含於語言文字中的意思、情感,培養學生語言感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完成這項任務,借助語言文字表達的魅力,帶領學生深入研讀文字,走進語言深處,引導其透過語言的理解,真切地體會語言深層的情感。

教學中,學生也許不能立刻準確的領會文字情感。教師應帶領他們停下來,走進文字,走進語言,細細品讀,從而體會深層次的情感。如王榮生教授說:

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和最終目的。一切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服務的。而口語表達能力因其是人類日常生活和交際的基本功能,也是書面表達能力重要基礎,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呢,就此我談...

如何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枝江市七星臺中學 陶思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中學生來說,興趣是推動其學習的一種最實在的內部動力,如果學生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即使教師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一旦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由 要我學 要我練 變成 我要學 我要練 最終發展成為 我愛學 我愛練 這樣,學生學習 訓練的積極性就能得到充...

強化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

其次,在進行朗讀訓練的時候,老師一定要結合不同的文章型別,設計不同朗讀方式,這樣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朗讀 草船借箭 第 二 三段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注意人物說話的語氣與聲調,通過人物語氣與聲調的模仿,分析人物的具體性格。如,諸葛亮遇事冷靜 胸有成竹,在回答周瑜問話的時候,非常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