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研究

2022-07-08 02:24:02 字數 3088 閱讀 4481

課題研究

郭學英一節課的時間是固定的,怎樣在這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內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這一直是每個教師思考的問題。教師在這一節課中要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學生要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要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發展,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才是高效的。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下,我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感覺到如果在這幾個方面積極地「動」起來,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積極動起來。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為主;教師更多地成為學習環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從原有的單一傳授知識的模式中轉變過來,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有「動」的想法:

怎樣在課堂上讓學生活動?怎樣開展活動?如何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發生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總結經驗形成問題的結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必須花時間去琢磨學生,教師就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也只有了解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學論教」的每一堂課,得到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得動起來,用自己的充滿激情言行激勵學生積極得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形成積極向上的課堂教學氛圍。現階段新課程除了強調知識技能,還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發展,這樣的師生交流也要求教師要動起來。

在課堂教學中要讓教學內容動起來。皮亞傑強調「教師的工作不是教給學生什麼,而是努力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並用種種方法來刺激學生的慾望。這樣,學習對學生來說,就是乙個主動參與的過程了。

」在新課程的教材中每一節課幾乎都有情景引入,怎樣讓學生通過問題情景的解決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在新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有不少圖形的變化問題,比如《變化的三角形》一節,我採用幾何畫板做課件,能較好體現「三角形的面積隨三角形高的變化而變化」,學生通過拖動變化能清楚地看到「高」在變化時,「面積」的數值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學生在此過程中對學習內容留下深刻印象,同時感受到問題的變化過程。

所以積極採用多**手段,可以讓課堂教學內容動起來,很好地展現問題的發生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發生過程中形成直觀的印象。還能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有些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如《截乙個幾何體》、《我變胖了》《圖形與變換》等等。

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讓課堂教學內容生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體驗,符合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動起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其中重要一條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習主動參與、樂於**、勤於動手、培養學習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給予特別關注。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收穫的多少等是衡量課堂效率高低的乙個重要標誌。教師要了解學生,並分析學生原有認知基礎,同時思考對課堂教學中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力爭讓每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都有所得。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動起來。

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腦思考。圍繞問題,分析推導,探索結論等等,學會數學的思想、數學方法。數學問題如果只停留在傳授上知識就不易昇華。

記得在《一次函式》的一節課上,有乙個問題的結論是:4x+2y=19,我要求學生根據這個關係式編一道實際問題,結果學生編出了各種各樣的例乙個問題的結論是:4x+2y=19,我要求學生根據這個關係式編一道實際問題,結果學生編出了各種各樣的例子,而且把我本來要擴充的問題也包含其中。

這樣處理,學生都積極動腦舉一反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其次,要讓學生動手。數學學習中掌握一定的解題技能也是必需的。

學生動手的過程往往就是解題技能的掌握過程。如,在用計算器探索問題時,學生首先要熟練使用計算器,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動手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弄清楚為什麼。還要讓學生動口。

在新教材中幾乎每一節都有需要學生交流小結的內容。在交流中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言語表達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尤其新教材中不少問題都是開放性的,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回答只要合理即正確。

教師處理這樣的內容時,要善於組織學生活動,引導學生交流,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也不能簡單否定,這樣往往學生的回答會出乎老師意料地精彩。筆者曾經聽過一堂市級公開課:課題學習《猜想、證明、拓展》。

課堂的引入、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以及教師的組織指導都很流暢,這無疑是一節成功的課。在課堂結束前學生歸納課堂學習收穫和體會時,學生爭相發言,有一學生這樣講:「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首先要進行猜想,但猜想有可能正確,也有可能不正確,這就需要證明,經過證明後才能說明正確與否,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證明上,還要把證明出來的結論進行拓展,引起我們的思考。

」多麼精彩的發言,他的回答為這節好課畫上了完滿的句號,畫龍點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乙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

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生在學習中的一些體會,悟出的一些道理,單純通過教師的講解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互相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由此可見在一節課上,師生的交流是必不可少。

其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促進不必多言。在這裡,我主要想談談學生對教師的促進作用,舉例說明。在練習中有這樣一題:

一組資料5,6,x,8,17的中位數是7,則它的眾數是多少?根據中位數的意義,我給出答案:眾數是8。

在評講練習時,有一學生就提出眾數還可能是17。我一愣,馬上反應過來,題中沒有說明這組資料已經從小到大排列了,這個學生的回答應該有道理,我就順著問,他的答案有道理嗎?這時不少同學也發現了問題,我想同學們對眾數、中位數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學生的問題讓我想到題中條件不嚴密,那麼x取7,9,10等等不都可以嗎。學生在我的提醒下,這個問題得到了進一步的討論、拓展。在這種課堂氛圍下,我們老師也經常感到「經常有驚喜」「經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經常被難住」等等感受。

另外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對教學目標的要求就提到課堂教學中生成性目標的形成。課堂教學遇到問題不要迴避,師生可以針對問題展開討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這樣也有助於課堂生成性目標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乙個動態的過程,你可以這樣上,也可以那樣上。但要取得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教師和學生都必須積極地動起來。

怎樣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現在的社會競爭異常激烈,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特別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及其自覺主動的學習精神,主張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每個學生都來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活動,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能動地統一起來。顯然,在素質教育中,對學生的自學...

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作者 劉玲 中學生數理化 教與學 2013年第09期 自學能力是乙個人獲取新知和提公升自身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乙個人的基本素養.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通過創新方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從而為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教給他們學...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形式的需要,作為乙個現代的教師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技術技能才能比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在美術課程中,除了繪畫以外,還有泥塑 陶藝 工藝設計等課程,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大量的時間進行備課和準備材料,並且利用課餘時間加強美術基本功的訓練。除此以外,由於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絡越來越密切,因此作為美術教師就必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