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中探索與感悟

2022-07-07 23:36:08 字數 3434 閱讀 8758

我在課改中的探索和感悟

烏丹五中孫成義

2023年以來,我校率先在全市實施了課堂教學改革,對於每位教師來說是個挑戰,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在這整整的四年課堂教學改革的路途中,我們從迷茫走向拂曉,從專家引領走向自立自強,我們走出了別人的冷嘲熱諷,迎來全國各地的有志之士的舉手稱讚,通過四年的努力,我們知道了應怎樣為學生建構適應自己學習、發展的課堂環境,應怎樣為學生創造了其展翅翱翔的空間。在這四年裡,我們每位教師更新觀念,積攢了先進的教學經驗,走在課程改革的前沿。就自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走進文字,利用教材感悟知識,體驗成功,感觸頗深,幾點不成熟的想法與大家一起分享。

1、讓學生走進文字,獲取成功體驗。教材是一種學習的工具,而不是學習的內容。只會解決教材中習題,距學好數學還差很大的距離,更談不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了,在以往與學生共同**分式方程一節時,我都是先利用乙個分式方程在黑板上板演,總結解分式方程的步驟,然後讓學生模仿並記憶,最後達到熟練,幾乎不用教材。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依據這一理念,再次學習分式方程時,我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總結歸納,使知識得到進一步昇華,具體是這樣操作的,我先鼓勵學生走進文字解決教材中的思考欄目及教材邊框中提出的問題,教材中的每乙個問題都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交流空間,設計了懸念,在交流時,幾個學生為「x=5是分式方程的解嗎?」爭論的面紅耳赤,王世明同學說:

x=5是分式方程的解,因為未知數x的值是通過解分式方程得到的;張立偉同學說:不是,因為x=5雖然是由解分式方程得到的未知數的值,但是它使分式方程的分母為0,使分式方程無意義,王世明同學又反問道:那x=5在這個分式方程中佔什麼地位呢,充當的是什麼角色,」這句話使張立偉同學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紀豔鋒同學站起來說:

「x=5是整式方程的解,」王世明同學又反問「整式方程是怎麼來的呢」這一番討論使整個班級陷入僵局,沒人能很清楚的進行解釋,面對這種情況,我並沒給出現成的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再次走進文字(28頁最上邊的一段)當學生讀完後都恍然大悟,王世明同學自言自語的說:原來分式方程有的有解,有的無解,當出現無解現象時,將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就屬於是違規操作。一番討論和交流後,我再次鼓勵學生仔細閱讀教材中的例1、例2,並分析例1、例2在解決問題中是怎樣的過程(每一步是在幹什麼)?

教材在解決問題時都用到了哪些知識?哪些值得你注意或者你提醒大家注意?同學們在我的指引下再次走進文字,在全班交流中,劉偉說:

例題在解決問題時都是三步:a、通過去分母將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b、解整式方程;c、檢驗。我提醒大家在去分母時應正確的找出最簡公分母。

崔全一同學說:在去分母時我提醒大家不要忘記漏乘,像例2中方程左邊的1不要忘記也得乘以最簡公分母。郭文達同學說:

我認為例題中再找最簡公分母時非常簡單,像29頁的練習(2)(3)(4)在找最簡公分母時應先將原分母進行因式分解。請大家注意,幾位同學的匯報,使例題真正的發揮了作用,讓所有的學生都清楚的明白怎樣解分式方程,整個課堂在交流後進入訓練的狀態。課堂中的爭論開啟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積極思維、任意想象、充分表達、敢用標新立異,每位學生都要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和努力探索獲得成功的強烈願望。

以教材為本,又不拘泥於教材,從而體驗成功。-------

2、讓學生自主探索,收穫成功快樂。教材中的思考和**欄目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學生在這個廣闊的空間中經過大膽的探索、交流發現新知,從而收穫成功的快樂。我在與學生共同**梯形一節時,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完成教材106頁的思考:

如圖四邊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ac、bd是它的對角線,你能發現哪些相等的線段和相等的角?

學生接到指令後,各組及時行動起來,我也順勢走進各組。協作家園組的王罕歌正與同伴將圖形沿對稱軸摺疊,她們驚喜的發現:∠abc=∠dcb ∠bad=∠cda oa=od oc=ob;勤學苦練組的王婷婷正率領本組動用了直尺和量角器在圖上測量著。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從感性認識體驗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abc=∠dcb ∠bad=∠cda ) 、等腰梯形的對角線相等(ac=bd),但學生在交流時得出,∠1=∠2 ∠3=∠4 ∠5=∠6 ∠7=∠8 ∠abc=∠dcb ∠bad=∠cda ac=bd oa=od oc=ob,學生得到如此多的結論,有一部分結論與本節課的知識似乎沒有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把剩下的結論拋棄,無疑是為學生學習熱情蒙上了一層面紗,我靈機一動,將以上結論分成了兩類:

一、(1)∠abc=∠dcb 二、(3)∠1=∠2 ∠3=∠4

∠bad=∠cda5=∠6 ∠7=∠8

(2)ac=bd4)oa=od oc=ob

然後鼓勵學生說:請同學們將(1)(2)中的數學語言用命題來表示,並借助教材107頁思考欄目的提示來證明命題的成立,學生很快將問題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決,從而得到了等腰梯形的兩個性質。然後我又鼓勵大家運用等腰梯形的性質來對上面的(3)(4)進行證明,學生通過交流合作,運用等腰梯形的性質和三角形全等對以上結論進行的證明,雖然這節課我設計的問題訓練單沒有來得及做,但是我感到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早已勝過做訓練單的效果。

尤其是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乙個發現者、研究者和創新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更為強烈。

」因此,學生有了創新的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就讓學生在自己的天地裡,放開手腳,動腦探索,動手操作,真正成為探索、創造的急先鋒。

3、讓學生合作交流,分享成功快樂。巴西教育家佛萊雷說過:沒有了交流,也就沒了真正的教育。

就是要使知識在對話中交流、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數學課堂上,學生要在教師引導和鼓勵下從多角度去認識問題,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提高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與學生共同**分式加減一課時,通過學生對例題的分析和總結,得出進行分式加減法計算的流程是:

(1)、因式分解。(2)、通分(是異分母的分式運算變成同分母的運算)(3)、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4)、約分得到最簡分式。

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意見統一後,同學們進入訓練階段,袁金超同學針對教材課後練習提出這樣乙個問題:「分式加減法的運算必須遵循上面的流程嗎?」我當時對他提出的問題很疑惑,從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的角度出發,我反問了一句:

「難道你有什麼新發現嗎?」袁金超同學說「我在做教材16頁的2題時,我是先將分式進行約分變成,從而使整個分式運算變成同分母分式的減法,然後在進行運算,這樣所得的結果和別人的結果一樣,我感覺它比通過通分使其變成同分母進行計算要簡單。」我仔細看了一下題,真是如此。

此時,袁金超同學的發現也使其他的同學引起注意,張立偉同學站起來說:「在做分式的加減運算時,應先通覽題中的每乙個分式,如果同一分式能夠先約分再運算更簡單的,可以做特殊處理」。雖然看起來這個問題很不起眼,但是兩位同學的交流為大家提供了對待問題的另一種方式、方法,現代教學論把學習方法看成一種知識,學習方法是學會學習,發展創新的前提。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同伴的交流中發展能力,分享成功快樂。

課改中探索和感悟

烏丹五中孫成義 2006年以來,我校率先在全市實施了課堂教學改革,對於每位教師來說是個挑戰,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在這整整的四年課堂教學改革的路途中,我們從迷茫走向拂曉,從專家引領走向自立自強,我們走出了別人的冷嘲熱諷,迎來全國各地的有志之士的舉手稱讚,通過四年的努力,我們知道了應怎樣為學生建構適...

數學課改中的感悟與教學反思

在學校大力實行新課程改革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便今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一 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應給學生充分...

學生課改感悟

小學生課改體會 六二班鄧新月 上課的時候,老師在讀課文前總要提出問題,讀完課文後要解答,可問題多如繁星,怎麼能記得住。學校為了彌補這一缺點,實行了 學案制 就是指老師把一課的內容所提出的問題寫下來,還有練習題。最重要的是自己所解出的題還可以在小組內討論,並且上講台發表自己的討論成果。我從小就十分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