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

2022-06-25 16:54:03 字數 4769 閱讀 3756

面評價教的效果,而不是從教的角度推測學的結果。

關鍵詞: 語文教學學生主體性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語文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為中心。可在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語文卻是這麼一種狀況。

學生坐在教室裡,不是讀書,而是「聽書」,聽老師「講書」。有人對一年來所聽的近百節語文課作了乙個粗略的統計,學生在課堂上讀書的時間少的僅有2分鐘,最多的也沒超過10分鐘,平均約5分鐘。按照這個資料計算,以高中為例,學生一周在課堂上讀書時間只限30分鐘,一學期20周120節語文課,只有600分鐘,也就是說,乙個學期學生在課堂上讀一本語文書的時間只有36個小時。

學生在這樣有限的時間內,要把一本教材裡的文章熟讀成誦,談何容易!以致於課上完了,學生讀不准字音、讀不通句子的現象不是個別

學生坐在教室裡,不是提問,而是「被問」,被老師乙個又乙個的問題問得暈頭轉向,問得啞口無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啟發體現之一是「提問」。「提問」被看成是激發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

一項調查顯示:一般教師提出的問題只有1/10包含著未知性和矛盾性,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4/5的的問題是針對學生的記憶。這說明教師的提問沒有啟迪學生的思維,而是限於死記硬背。

再從提問的方式來看,一般是教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問教師答或者學生問學生答。很明顯,學生只是在被動地作出反映,沒有調動自己的思維。教師的提問沒有啟發性,學生的思維方式也只是教師的思維方式的遷移,缺乏發現性、創造性、發散性。

學生在課外,很少讀書,多數時間是做題,做了課後練習題,還要做課文同步訓練題、單元訓練題。古人稱有學問的人是「滿腹經綸」,而我們今天的學生是「滿腹試題」。題目做了一大堆,在題海的搏擊中毫不留情地拋棄了可以作為終身發展支柱的人類文明精華,到頭來卻是空空如也,徒勞無益。

這就是我們學生學習語文的狀況。這樣學語文,其效果怎麼能不會是「少、慢、差、費」( 呂叔湘語)呢?

造成學生以上學習語文不容忽視的乙個主要原因是對於語文教學,我們一直來都是偏重於研究教師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處於其中的主體地位。

先是研究怎樣「講」。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教師一路講來,形成「滿堂灌」,其效果是「少、慢、差、費」。

後來,當發現「滿堂灌」違背語文教學規律,應提倡「啟發式」教學時,便由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一路問下來,形成「滿堂問」。效果仍然是「少、慢、差、費」。

現在,語文教學開展課程改革實驗,廣大語文教師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樹立新觀念,探索新教法,進行著積極的有益的嘗試,「滿堂灌」「滿堂問」的現象正在得到改變。學生討論成為了一種時尚,課文尚未讀懂,便前排和後排,幾人一組,開展討論。還有課堂辯論、課堂表演、影視觀摩等等。

大多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活動充分。有的課,教師的提問,不管學生回答是對是錯,都在教師的提議下全班熱烈鼓掌,課堂上熱熱鬧鬧,語文教學又形成了「滿堂鬧」。

由「滿堂灌」「滿堂問」到「滿堂鬧」,其效果仍還是「少、慢、差、費」。

難怪有老師說,語文課越來越難教了,越來越不知怎麼教了。是的,過去,現在,我們都在研究教,研究教師怎樣教語文,都是從教師的角度來研究語文「教」的方法,改革語文「教」的方法。

其實我們可以換乙個角度,把從研究教師怎樣教語文轉移到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上來,堅持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變,從學生學習語文的視角,來研究我們的語文教學。

一、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才能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

研究教師怎樣教語文,教師始終是以「傳道授業」的身份,思考怎樣處理教材,怎樣分析文章,怎樣設計問題,怎樣從學生嘴裡掏出所謂正確的結論,最終是學生圍著教師轉,學生的思維只是教師思維的遷移。

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使教師從「傳道授業」的神壇上走下來,以乙個語文學習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學生都是文字的讀者,學生對文字有學生的理解,教師對文字有教師的理解。教師由教學的中心和主宰變為服務於學生發展的地位,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教師有了這樣的角色意識,才能真正做到對學生獨立體驗的尊重,才能真正把學生看作**式學習,才能真正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二、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才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符合漢語學習的規律。

研究教師怎樣教語文,教師往往對文章進行細緻入微的條分縷析,從分段分層到句式比較,從句子解剖到詞語辨析,從據詞定義到部件分析,走上了單純的語文理論學習的岐路,偏離了方向,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會促使教師用自己學習語文的經驗,去幫助、指導學生學習語文。我們是怎樣學習語文的?古往今來學習語文的經驗就是大量地熟讀、背誦。

這種「經驗式」的語文學習,符合漢語學習的規律,歷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歷代學者和教育家有許多論誦讀的經驗之談。古人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話都道出了讀的作用及其重要意義。

葉聖陶先生的《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說:「閱讀總得『讀』,出聲念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乃至口舌絕不運動,只用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巴金曾說過:

「現在有兩百篇文章儲存在我的腦子裡面了……這麼多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是怎麼一回事了。」大量的熟讀、背誦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其一,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之一就是有效的語言積累。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兒童的記憶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慧型活動水平的基礎。而熟讀、背誦是促成規範語言積累的唯一途徑。

其二,熟讀、背誦是學生形成良好語感的必要條件。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產物,只有在語言實踐中才能習得語言,形成語感,而語感是乙個人語文學習的基礎。呂叔湘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其三,熟讀、背誦為人們領悟語言規律奠定物質基礎。閱讀的本質就是「讀」。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學習語文當然應該以學生自己閱讀為主。

只有學生自己讀書,才能從多方面受益。同時,學生在自能狀態下的讀書,不去考慮那些莫名其妙的選擇題、問答題,不把讀書看作負擔,從而引發他們潛在的讀書興趣,回歸讀書樂、樂讀書的自然狀態。

三、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才能讓學生真正地自主學習。

研究教師怎樣教語文,教師往往會思考我要教什麼,我要怎麼教;我要讓學生做什麼,我要讓學生怎麼做。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傳授知識上,這樣學生被動地聽,被動地學,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的主體作用受到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落空,這就是語文課上那麼多課時,教師花那麼大力氣而往往收穫甚微的根本原因。

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教師才能自覺地思考學生要學什麼,學生要怎麼學,教師應該怎樣指導學生學,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才改變教師讓學生怎麼做學生就怎麼做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教師才會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不同的方法讀懂課文,同時創造自己的學習方法。

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習只去閱讀文體,讀出什麼便是什麼,讓學生的理解多元化,改變過去來自教師、教參、教輔等等唯一答案的限制。語文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新課標反覆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

引導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去閱讀,實現其個體價值,發展其自主性和創造力,並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觀念。學生自己作主學習,這樣才能發揮其自主能動性、學習的積極性。

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要讓學生自主學習,也要求教師要自主備課。過去很多年,語文教師受牽于教參、各種教案、試題標準答案,思維受到束縛,教師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受考試題唯一答案的牽制,也不敢說自己的一家之言,而且對學生的思維也加以束縛。現在語文課程改革為我們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平台,我們一定要發揮自身的優勢,爭取教學中的新突破。

教師要自主備課,自己閱讀文字,不受任何約束,縱橫馳騁,讓自己的思維做主。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包括對學生閱讀的設想,都會在親自閱讀、反覆閱讀中體會。這樣教師有了自己的獨特感悟,才會區別於他人的觀點,才會更容易在教學中理解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對自己的閱讀體驗也是乙個提公升。

當然教師也可以在自主備課後去閱讀一些參考、資料等,教案合作一下,彌補一下自主備課中的不足。

四、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才能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

研究教師怎樣教語文,往往看重教法的改革,在教學形式上追趕潮流,過分地講究授課的方法、方式,忽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或者說對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教師才能從學生學習語文的角度出發,從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出發,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努力教會他們如何學語文。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他們就容易接受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學習方法不單由老師總結,學生也能自己動手總結,「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種種的法則」(葉聖陶語),自己摸索的方法往往更親切,使用起來更得心應手。

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教師不僅會系統地指導學生總結語文學習的方法,而且會自覺地去研究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教學藝術,也就是說既要設法尋找學習語文的「鑰匙」,還要去研究如何教會學生使用這把語文學習的「鑰匙」。

五、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語文的評價觀念。

研究教師怎樣教語文,我們所關注的,是教師教得怎麼樣,教學目的是否明確,教學重點是否突出,教學方法是否恰當,教學氣氛是否活躍等等。在評價一堂課時,往往會從「教」的角度,來推測學生「學」的結果。這樣來評價,教師往往受制於評價者,戴著沉重的枷鎖進行語文教學。

教師感覺到的是課文中林林總總、方方面面的知識,惟恐評價者說自己遺漏。教師感覺到要是不把課上得熱熱鬧鬧,聽課的人會說自己沒有水平。因此,教師上課,為了得到評價者的認可,往往把講台當作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或滔滔不絕,或花樣翻新,單一追求教學的形式。

一些示範課、研討課、優質課,成了表演課,助長了語文教學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研究學生怎樣學語文,才能把我們評價的視覺從教師的身上轉移到學生的身上,從看教師教得怎麼樣,轉移到主要看學生學得怎麼樣,學生是否讀書,學生是否思考,學生是否質疑,學生是否興趣,學生是否積極主動等等。總之,要從「學」的方面評價「教」的效果。而不是從「教」的角度,推測「學」的結果。

這樣,才能全面正確地評價教師的語文教學。

語文教師應重視學生的預習

作者 王建敏 新課程 中學 2010年第04期 新的 語文課程標準 也突出了變教學生語文知識為全面提高其語文素養的導向性。這一導向性的根本轉變,強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和提高。而學生的課前預習活動則是訓練能力,提高其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一 預習過程既是認知過程,也是肯定學習方法的過程 預習的直接參與...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實踐研究

課題組優質課 基本功競賽 教研成果拾擷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實踐研究 課題是鹽城市教育學會2010年批准立項的 十一五 科研課題,自課題開展研究以來,課題組成員在教育教學中堅持學生主體性地位,創造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憑著智慧型和勤奮,刻苦和鑽研以及團隊的合作精神,在國家 市 區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實踐研究

課題組優質課 基本功競賽 教研成果拾擷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實踐研究 課題是鹽城市教育學會2010年批准立項的 十一五 科研課題,自課題開展研究以來,課題組成員在教育教學中堅持學生主體性地位,創造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憑著智慧型和勤奮,刻苦和鑽研以及團隊的合作精神,在國家 市 區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