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整合計算和問題解決2019

2022-06-19 16:51:05 字數 4891 閱讀 3111

廣東省雲浮市雲城區河口街道中心小學祝子廣

新的課程標準在我校實施已四年多了,在新理念的指導下,課程理念與課堂實踐實現了逐步融合,《標準》對我們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起著引領的作用。但一系列的現實問題正困擾著我們的課堂。如:

一節計算課的重心是倚重於「算」還是「用」,實際問題解決與計算技能形成的教學時空矛盾衝突如何調和、取捨,計算教學自身問題如何解決;時下,學生的計算錯誤率高,計算能力偏低,是不爭的事實,但單純對學生進行計算技能的訓練(看誰算得又對又快),顯然又不利於學生的知識技能、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等等。那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機地整合計算和問題解決,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一點粗淺的做法及體會。

一、在課堂教學中用整體思維來看待計算與問題解決

在計算教學中,把計算教學作為專門的技能來學習,只強調訓練學生程式化的敘述「算理」,注重模仿和記憶演算法,重視單純的技能訓練,通過各種計算形式來提高學生計算技能和熟練程度,這用新的數學課程理念來分析,這樣的計算教學顯然忽視了計算的現實背景,削弱了計算與實際問題的聯絡。為了充分體現計算與應用的密切聯絡,在計算教學時,我們發現個別教師在從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入,在學生理解了算理之後,馬上就去解決大量實際問題,在這裡看似應用意識得到了培養,但另一方面也發現,學生的計算錯誤率卻很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很差。魚和熊掌兩者不能兼得,那麼作為計算和問題解決的有機整合也是如此,我們在一節課中不可能既重視問題的解決又落實了計算的技能,兩者總會所偏重。

因而我認為應該從整體的思維來看待計算與問題解決,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20以內進製加法時,教材在一開始就出示開運動會主題圖,讓學生提出9加幾的計算問題,這樣以實際情境提供計算題,並呈現演算法的多樣化。

我認為這內容可以這樣預設:共預設2個課時。在第1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主題圖中,讓學生提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許多關於9加幾的數學問題,如:

在解決踢鍵子的和跳繩的一共有多少?即9+7,在計算9+7時可能用數數,接著數或湊十法,這時在具體解決問題中使學生產生疑惑,究竟那一種方法簡便呢?進而就產生了**計算技巧的慾望;在第2課時,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即通過擺小棒或觀察,理解和掌握演算法,慢慢地脫離實物讓學生思考演算法,算出得數,在這一課時著重在於計算方法,技能、技巧上的練習。

在學生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之後,再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綜觀上述的課堂預設,計算和問題解決的有機整合不能針對一節課而言,一節課當中我們總會有所偏失,應該樹立乙個從整體思維來看待計算與問題解決。在一節課中注重了計算方法的訓練,我們不能說這位老師,就忽視了問題解決;同樣偏重了解決問題,我們也不能斷言他忽略了計算教學。

總的來說就是,在學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確演算法後,不必馬上去解決問題,因為這時還是計算技能形成的關鍵階段,應該根據計算技能形成的規律,及時組織練習,再根據學生的實際體驗,適時縮短中間過程,進行歸類和變式練習,最後讓學生去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對於學習個體來說,如果掌握了計算的方法和技能(儲備了計算的工具),他的學習重心就是應用技能解決問題,此時的計算將成為解決問題的伺服器;如果學習個體尚且還沒有掌握計算的方法和技能,此時的教學重心應該是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形成技能,問題解決只能退居二線為計算教學服務。

二、在課堂教學中善於創設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新課標》的理念將以往的計算與應用題結合在一起,已不再專門設定「應用題」領域,我們已經很難再從新課程教材中發現單純的計算或應用題了,而隨之接觸到的卻大多是包含了「算」與「用」的「解決問題」等型別的教材模組,無疑對分散了應用題的教學難點,增進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策略思考的滲透和培養等都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計算必須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和簡單的數量關係,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並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新課程教學注重計算和問題解決的有機整合,往往給計算教學提供具體的生活情境,有了情境計算就有了活力,只有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才會感到計算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才會把計算當作問題解決的手段。計算教學在生活情境的支撐下去理解算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的《四則混合運算》時:我通過創設書店賣書情境,並出示以下兩條資訊:①《少兒童話》一套3本共36元。

②《十萬個為什麼》一套2本,每本15元。然後讓學生根據這些情境去提出問題。學生提出了:

①兩本《少兒童話》共多少錢?36÷3×2;②兩種書一共多少元?36+15×2等等,學生很自然地就用算式來解決實際問題了。

這時我跟著提出:100元買2套《少兒童話》夠嗎?還多多少?

學生列式:100-36×2。我問:

先求什麼?36×2,為什麼?能結合圖意說說嗎?

讓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係,這就使學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要先算乘法,再算減法了。我緊接著又出示:一套《少兒童話》和一套《十萬個為什麼》要多少錢?

一本《少兒童話》和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共要多少錢?①36+2×15學生理解,因為要先求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多少錢,所以先算乘法。②36÷3+2×15讓學生結合圖意去說說為什麼乘除可以同時計算?

因為36÷3表示一本《少兒童話》多少錢?2×15表示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多少錢?所以可以同時計算。

「算」與「用」結合那就顯得非常自然了,這時讓學生明白,「算」就是為「用」服務的。又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時:計算12×4時,為什麼4既要乘以個位上的2又要乘以十位上的1?

我通過設計某個班級學生的**的實際情境,學生理解了4×10表示4個大組,每個大組10個同學,2×4表示其餘還有4桌同學,每桌2個同學,總共是40+8個同學,所以,4×2=8寫在個位上,4×10=40寫在十位上就寫乙個4表示40。這樣,我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把學生引導到實際情境中,通過直觀、透徹、明了地理解算理,抽出數量關係。在計算教學中,創設計算情境是非常必要的,計算教學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係,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既要繼承傳統計算教學中的精華,即重視數學思維和方法;重視解決問題的「雙基」和能力的培養;重視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又要充分體現新課程重視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

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所創設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必要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這就提出在創設情境中要把握好乙個「度」,不要為了單純追求計算和問題解決的有機整合,在那裡挖空心思地搞情境創設,一味追求生活化情境。

三、在課堂教學中善於培養學生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

《課標》指出:計算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演算法多樣化,避免對應用題進行機械的程式化訓練。基於以上理念,我校在新課程實施這幾年間,學生的數感得到了明顯加強,估算能力大大提高,演算法日趨多樣化,但同時也暴露出乙個比較大的問題,學生的計算能力大大減弱。

本人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是計算作為一種技能必須通過反覆的操練來加以鞏固和形成,但我們現在的計算教學往往又在這樣的一種模式下進行,先提出問題情景,然後**算理和演算法,接著加以應用,最後來乙個拓展或者延伸,在這樣的乙個過程中,學生的有效練習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問題,首先在時間上得不到保證,一堂課基本上沒什麼時間讓學生去練習和鞏固,其次在層次上出現了問題,我們很多學生在還沒弄明白怎麼回事的時候,教師已經在運用和拓展了,可能有一小部分學生比較適應這樣的教學,因為他有較好的基礎,但同樣有很多學生無法適應,因為他缺乏練習,這樣要形成計算技能對他們來說無疑成了「空中樓閣」。計算與問題解決的有機整合教學,是新課改的乙個熱門話題,它的根本任務是讓學生切實掌握計算的「雙基」和培養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新課程的實施要求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與感悟。如,一位老師在上「14乘2」的豎式教學時:

師:剛才有位同學說4乘2等於8,其實就是指哪一部分呢?

生:是圖上右邊的那兩個筐裡的8個桃子。

師:那麼計算左邊的兩個筐裡的桃子就是算什麼呢?

生:10乘2等於20。

師:剛才我們先算了個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來要怎麼辦呢?

生:相加。

師:是啊,要把右邊筐裡的和左邊筐裡的桃子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個。(師逐步板書豎式)

師:像這樣的一種演算法,我們稱之為‥‥‥

生齊答:用豎式計算。

從這個案例中教師採用直觀教學的手段,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化抽象為具體,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了學生的數感,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回顧這教學片斷,在教學乘法豎式的計算步驟時,教師沒有一味的地講計算方法,而是緊緊地聯絡算理,讓學生在直觀算理的支撐下去學習抽象的演算法。通過「剛才有位學生說4乘2等於8,其實就是指哪一部分呢?

」,「那麼計算左邊兩個筐裡的桃子就是算什麼呢?」這兩個設問,巧妙地引導學生把視角投向豎式計算的實際情景過程中:14×2該分兩步計算,先算4乘2,這其實就是算了右邊兩個筐裡的8個桃,然後算1個十乘2,這其實就是算了左邊兩個筐裡的桃子,最後把左,右兩個筐裡的桃子合起來,也就是把20和8加起來。

這樣,把原來抽象的算理,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聯絡主題圖,很直觀,明了地理解算理,由於教者注意把直觀的算理與抽象的演算法緊密聯絡在一起,學生學得很輕鬆,理解得也比較透徹。《標準》中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

」在認識數的過程中,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的數,生活中用到的數,如何用數表示周圍的事物等等,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瞭地表示許多現象,達到計算與問題解決的有機整合。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的計算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得最多的數學知識,由於每個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背景,數學活動經驗,所處的文化環境,自身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只要能繼承傳統計算教學重算理、「雙基」落實,就能體現新課程重視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重視過程,把準計算與問題解決有機整合的教學目標,讓課堂凸現實效的靈魂,通過開發計算和問題解決有機整合的課程資源,讓課堂凸現實效的原動力,關注計算和問題解決有機整合的參與面,讓課堂凸現實效為前提,提公升計算和問題解決有機整合的思維品質,讓課堂凸現出實效的保障。我們的課堂只有在實現「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用激算」,才能達到計算和問題解決的「和諧」統一,計算和解決問題才能得以有機整合。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讀懂學生

永寧縣鎮二小陳學俠 波利亞說過 教師講什麼不重要,學生怎麼想比這重要一千倍。因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讀懂學生的差異是教學的基礎,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前提,也是教師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應該以 讀懂學生 為立足點和出發點,處處體現 以生為本 的新課程教學理念。相...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定位教師角色

一 改變舊的習慣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中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是多年來形成的共識。要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必須改變多年來形成的習慣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在心中建立 學生主體觀 視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教師重在 導 讓學生自己探索,主動...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我認為這位老師應當進行教學反思。這節 除法的初步認識 意在用故事的形式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創設了分東西的情境,讓孩子徘徊在思維的矛盾中,從 疑問 中產生 探個究竟 的想法,這正是老師上課之前預設的目標和想要達到的效果,可學生接連的回答出乎老師的意料之外,導致最後無法收場。我認為導致這位老師最終無法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