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學考試複習

2022-06-18 04:51:03 字數 4881 閱讀 2602

一、礦物的概念

礦物是岩石圈中化學元素的原子或離子通過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並在一定條件下相對穩定的自然產物。*****

1)礦物是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單質。

2)礦物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

3)礦物還具有一定的晶體結構,它們的原子呈規律的排列。

4)礦物具有較為穩定的物理性質。

5)礦物是組成岩石的基本單位。

化學組成

幾乎包括地殼中所有的元素,其中氧、矽、鋁、鐵、鈣、鎂、鈉、鉀、鈦ti、碳等10種元素佔土壤礦物質總量的99%以上,以氧、矽、鋁、鐵最多, sio2、al2o3、fe2o3佔礦物質總量的75%以上

分類:*****

1.原生礦物由地下深處高溫高壓條件下(熔融狀態)的岩漿上公升冷凝結晶而成的礦物。如石英、長石、雲母、輝石、角閃石等。

2.次生礦物原生礦物經物理、化學風化作用,組成和性質發生化學變化,形成的新礦物稱次生礦物。如方解石、高嶺石等。

第二節成土岩石

岩石是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集合體。***

岩石都有一定的礦物組成,結構和構造。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為岩漿巖、沉積岩、變質岩三大類。

小結1.礦物概念**** 、分類****及鑑別特徵 2.岩石概念****及分類****

第二章岩石風化與土壤母質第一節岩石的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岩石、礦物在外界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漸發生崩解和分解的過程****。

(1)物理風化

機械崩解作用。在水、風、流水、冰川等物理因素作用下,岩石、礦物發生崩解破碎,但不改變其化學成分和結構的過程。

引起因素:

熱力作用岩石受熱後引起表層和內部熱脹冷縮不同引起。

冰劈作用進入岩石裂縫中的水反覆融化與凍結,對岩面產生劈裂作用而引起。

風和流水的作用主要風和流水把岩石表層剝落的碎屑吹走、沖走及磨蝕。

卸荷作用指由岩石卸荷釋重而引起的剝離作用。在花崗岩分布區最為常見。

(2)化學風化作用

岩石、礦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發生化學變化而產生新物質的過程。

●溶解作用指岩石礦物溶解於水的作用。

●水化作用水分子與礦物化合生成含水礦物的化學作用。

●水解作用礦物與水發生反應而分解的作用。 ( 最基本、最重要)

水解作用的實質是水的電離產物(h+及oh-)進入礦物晶格,分別取代陽離子和陰離子,從而使礦物解體形成新的含水礦物的過程 。

● 氧化作用岩石中的礦物被o2氧化生成新礦物。

大氣圈中氧含量為20.1%。當岩石和礦物暴露於地表或位於地表層時,與氧充分接觸,發生一系列氧的反應化學。

(3)生物風化作用

岩石和礦物在生物影響下發生的物理和化學變化稱生物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

◆生物的機械破碎作用由生物的生命活動引起的岩石機械破碎作用(物理風化)。例如:根劈作用(圖)。

◆生物的化學分解作用某些生物(高等植物根系、地衣、微生物)在生命活動中靠分泌酸類物質分解岩石或礦物(有機酸的絡合溶解作用),從中吸取營養物質。

——原始成土作用

——岩石綠化!

▲▲ 上述3種風化型別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絡,只是在不同的外界條件下各有側重。

二、影響風化作用強弱的因素

1. 岩石礦物本身的性質。 包括岩石的成分、顏色深淺、粒級組成,有無層理、片理結構及垂直節理等。

2. 岩石所處的環境條件。主要有氣候帶、植物的蓋度、地形條件等。

第二節成土母質

礦物、岩石風化後形成的疏鬆碎屑物,是形成土壤的基礎,因此稱為成土母質,簡稱母質。

一、成土母質的特性

1.表面積的增加 2.孔隙性的發展 3.植物營養元素的釋放

—— 總之,成土母質雖然與岩石有了較大區別,但仍不具備土壤最基本的特性——土壤肥力,成土母質不是土壤,只是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

二、成土母質地球化學型別

1.碎屑型別處於岩石風化的最初階段,物理風化佔優勢,化學風化不明顯,只有氯和硫元素發生移動,母質中主要是碎屑物質,其成分基本上與母岩一致。

2.鈣積型別處於風化的鈣積階段,大部分氯和硫已淋失,ca、mg等元素大部分保留下來,有些鈣游離出來,形成碳酸鈣,往往沉積在碎屑孔隙內,母質呈中至鹼性反應。黑鈣土、慄鈣土等土類的發育就停留在這一階段。

慄鈣土 :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幹草原植被下發育而成的土壤,具有較薄(20~30cm)腐殖質層,1m內有鈣積層。

3.飽和矽鋁型別這一型別的母質中ca、mg、k、na都受到淋失,矽酸鹽和鋁矽酸鹽中的矽部分釋放出游離矽酸,但矽基本飽和(未流失),母質呈中性致弱酸性反應,顏色以棕色為主,溫帶濕潤地區成土母質的發育至此階段。

4.酸性矽鋁化型別這一型別的母質中ca、mg、k、na都受到淋失,同時矽酸鹽和鋁矽酸鹽中的矽酸也部分淋失,母質呈酸性反應,顏色以棕或紅棕色為主,黃棕壤及部分棕色成土母質的發育至此階段。

5.富鐵鋁化型別母質中的鹽基和矽酸全部淋失,殘留的只是一些最難風化的石英、矽和鋁的氧化物及次生粘土礦物高嶺石等, 形成鮮明的紅色,母質呈酸性至強酸性。我國華南的紅壤、磚紅壤的成土母質發育至此階段。

三、成土母質的運積型別

● 殘積物指岩石風化後殘留於原地的風化物。母質的性質受母岩影響較大,一般上層顆粒細,下層粗,逐漸過渡到母岩層 。

● 坡積物岩石風化物被雨水或融雪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執行,堆積在山坡和山麓的一種運積母質。肥力較高。

● 洪積物是山洪夾雜泥沙和碎石沉積在山前谷口一帶的一種運積母質。洪積母質往往形成扇形,稱為洪積扇。洪積物的母質層較深厚,養分豐富,形成的土壤肥力較高。

●沖積物河水或山溪水夾帶的泥沙,在中下游兩岸或入海口沉積而成。我國流域廣,所有江河中下游兩岸都有分布,成分複雜,養分也比較豐富。如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濱海沉積物 (海積物) 指河流攜帶泥沙,在海岸邊沉積的物質。

●湖積物 (靜水沉積物)湖泊的靜水沉積而成,底部的沉積物質以後由於水位下降或陸地上公升而露出。

● 風積物風積物是經風搬運而堆積的物質,可分風成沙和黃土。風成沙形成的土壤肥力低。一般風積物多為砂丘、砂崗等。

● 黃土及黃土狀沉積物黃土是由風搬運沉積的第四紀(新生代最後乙個紀,約開始於260萬年前持續至今)陸相粉砂質富含碳酸鈣的土狀沉積物。黃土形成的土壤肥力一般較高。

●第四紀紅色粘土指第四紀溫暖潮濕氣候下形成的紅色粘質殘積物或運積物。質地粘重,呈紅色、棕紅色,養分含量少,酸至強酸反應。

●冰川沉積物和冰水沉積物

冰川沉積物由冰川搬運的粉砂、沙礫石和漂礫等混合的非層狀沉積的物質。冰水沉積物指由冰川搬運,以後為冰川融水的水流所分選、沉積物質。在我國分布較廣,但多不連續,呈小片分布。

本部分小結: 風化作用概念及型別(化學風化4種);母質型別(地球化學型別、運積型別)

第三章土壤形成和土壤剖面

第一節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形成因素可分為兩大類:自然因素/人為因素。

無論什麼型別的土壤,總有它自己的起源,並始終是母質,生物,氣候,地形和成土時間等自然成土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土壤=f(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

1 氣候因素(水熱條件)

氣候是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土壤與大氣之間經常進行水分和熱量的交換。氣候直接影響著土壤的水熱狀況、土壤中物質的遷移轉化過程,並決定著母岩風化與土壤形成過程的方向和強度。

影響有兩方面:

直接參與母質的風化、礦物質分解與合成、物質積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長和微生物的活動,影響有機質積累和分解,決定養料物質迴圈的速度。

2 生物因素

在土壤中生活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的生理代謝過程構成了地表營養元素的生物小迴圈,使得有機質和養分在土壤中保持與富集,從而促使了土壤的發生與發展。

a。植物在成土過程中的作用

促進土壤形成及結構體的發展

植物根系可分泌有機酸,通過溶解和根系的擠壓作用破壞礦物晶格,改變礦物的性質,促進土壤的形成;並通過根系活動,促進土壤結構的發展。

自然植被和水熱條件的演變,引起土壤型別的演變

由北往南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依次為:針葉林(棕色針葉林土)→針闊混交林(暗棕壤)→落葉闊葉林(棕壤)→落葉常綠闊葉林(黃棕壤)→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赤紅壤)→雨林、季雨林(磚紅壤)。

b。動物在成土過程中的作用

參與土壤腐殖質的形成和養分的轉化。

動物的活動可疏鬆土壤,促進團聚結構的形成

土壤動物種類的組成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型別和土壤性質的標誌,可作為土壤肥力的指標。

c。微生物在成土過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可概括為:

分解有機質,釋放各種養料,為植物吸收利用;

合成土壤腐殖質,發展土壤膠體效能;

固定大氣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促進土壤物質的溶解和遷移,增加礦質養分的有效度(如鐵細菌能促進土壤中鐵溶解移動)。

對土壤理化性質有很大的影響:

岩漿巖:花崗岩形成的土壤:富鉀而缺磷;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缺鉀而富磷

沉積岩:砂岩形成的土壤:鹽基養分較貧乏;頁岩形成的土壤:鹽基養分較豐富。

4 地形因素

地形是土壤形成發育的空間條件,對成土過程的作用與母質、氣候、生物等不同,它通過影響地表物質和能量的再分配,從而影響成土過程。新構造運動及地形演變更是影響土壤發生發育的重要因素。

5 時間因素

時間是決定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因素。時間作為成土因素,決定了土壤形成發展的歷史動態過程。氣候、生物、水文和地形等對成土過程的作用隨著時間延續而加強,母質的作用則隨著時間延續而逐漸減弱。

6 土壤形成的人為因素

人為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受社會制度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制約,而且這種影響具有雙向性,即可通過合理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迴圈方向發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人類活動一是通過改變成土條件,二是通過改變土壤組成和性狀來影響成土過程,如圖 。

1、有意識、有目的、定向的。在農業生產中,在逐漸認識土壤發生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和改造土壤、培肥土壤,影響較快。 2、社會性,受社會制度和社會生產力影響,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下,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別。

土壤學複習

緒論1.土壤的概念 土壤的概念應是指地球陸地上能夠生長綠色植物收穫物包括淺水域底的疏鬆表層。2.土壤的本質特徵是具有土壤肥力 3.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時和持續不斷地供給和調節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水 肥 氣 熱等生活因素的能力。第一章土壤礦物質 1.主要成土岩石 岩漿巖 沉積岩 變質...

土壤學實習報告

課程名稱 土壤學 姓名 努爾艾合麥提 阿吾提 學號 1011111108 專業年級 農學16 1 指導教師 呂雙慶 一 實習目的和要求 土壤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野外教學實習是土壤學教學的三大環節之一,在課堂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經過實地實習以達到 1 理論聯絡實際,把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與野外實踐結合起...

土壤學實習報告

1 前言 土壤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寶貴財富的源泉,又是人類最早開發利用的生產資料。在人類的歷史上,由於土壤質量衰退曾給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留下了慘痛的教訓。但是,長期以來居住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們,對土壤在維持地球上多種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並不在意。直到20世紀中期以來,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