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2022-06-09 04:15:02 字數 5023 閱讀 8825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基於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為特性的一門新課程。它的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

這一課程超越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的學科界限,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的問題為核心,著眼於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能力。如何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下面簡要談一點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挖掘可導因素,激發**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個體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鮮活的活動因素,從而自主確定或選擇。往往學生進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題越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經驗、貼近學生的興趣、貼近社會現實,學生越能夠較好地操作,越有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飼養小動物》一課時,我布置學生把自己生活中喜歡的小動物帶到課堂,留出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物的觀察,這正是教師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好時機,這些有「價值」的觀察物件都是學生帶來的「寶物」,有位同學還帶來一條小蚯蚓,學生通過觀察,對蚯蚓沒有腳卻能行走又有了更新的認識。

爬行動物的特點學生就很快掌握了,並且會開始追問「蚯蚓怎樣散熱?」「蚯蚓吃什麼?」「它還有什麼有趣的事情?

」等,從而為學生提出的具有創新的問題提供了條件。

二、創設問題情境,在發現問題中創新。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能夠提出與眾不同的新穎問題是具有創造性的表現。

在綜合實踐教學中,應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我的主要做法:一是鼓勵學生多疑問。

古人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貴有疑。

」疑是學習的開始。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敢想敢問、多疑和多問、善於發現問題的好習慣。

例如,在教學《有趣的浮沉現象》一課時,教師教學做巧取桌球的實驗,要求是在乙個透明的玻璃杯內放置乙個桌球,不能倒出來,也不能用手拿,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取出杯內的球?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把水倒入玻璃杯內,請學生觀察桌球上浮的情況,這時,教師說:「你們有什麼問題要提出嗎?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提出想要探索的問題,並產生了極大的研究興趣。然後通過問題「沉下去的物體又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這個問題,先讓學生分別用尺子和橡皮筋測出相關的資料,將學生的匯報結果製成**。後提問:

「從這兩種資料中,你們發現了什麼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此外,還可以在學習新課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二是啟發聯想和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創造性思維離不開想象力,創造性思維需要通過現有經驗及表象的加工、提煉,以及跨越時空的想象,才能組合出新的東西來。生活中神奇的自然規律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這樣,從有疑到敢問,由敢問到聯想,正是創新的美妙前奏。學生發現各種問題,受到啟發,觸發想象,產生遷移和聯結,形成新的觀點,也就萌發了創新。

三、加強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手是腦的老師」,思維從動作開始。綜合實踐課的教學是用操作來啟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是讓學生動手「做學問」,而不是用耳朵「聽學問」。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不是簡單地通過教師的講授就可以實現的,學科方法與能力、學科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往往通過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體驗與感悟。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較為有限,教學中選取與他們生活周圍有關的內容,在教學程序中安排好各種相關的情景和有意義的**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歷過程,自主地開展活動,通過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讓學生既學會知識與技能,又培養智慧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如,《拆裝玩具》一課學習的玩具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學生對電池連線的玩具能讓玩具有許多功能十分感興趣,也經常的玩,但並不曾特意地以學習的形式去研究,把這些問題擺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自去研究,學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鮮,學習熱情高漲。這個內容的整個教學過程,都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討論、猜測、設計、實驗、匯報等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設疑——推測——驗證——交流——運用這一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能從中切身體會到學習科學的方法和學習態度,使學生感悟到科學就在身邊。

再如:在教學《植物王國》一課時,我發現四年級的孩子基本都能說出植物會生根發芽,會長高,會開花結果。那麼我們教學《植物王國》的價值意義該是什麼呢?

我想,我們的任務應該放在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變成科學的知識、科學的經驗上,讓學生經歷**的過程上。為此,我將教學的側重點放在讓學生對一定季節、一定溫度和不同季節、不同溫度、不同地域下的具體物件進行研究,讓他們親自去種植、觀察、測量、記錄下種子種到土裡後,過多少天生根、發芽?根和芽怎樣生長?

是什麼樣的?能長多高?怎樣逐步長高?

過多少天開花、結果?能結多少果?花是什麼樣的?

果是什麼樣的?從播種到結出種子要多長時間?一粒種子能繁殖出多少新的種子等問題,然後研究觀察記錄到的科學事實、科學資料,用事實和資料說話,使學生在實踐中,在開放性的問題中得到一次次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學實踐表明:加強「操作」訓練,能幫助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概括,理解能力,有助於教師對學生的創新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與生活掛鉤,生成實踐創新資源 。

陶行知先生說:「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這樣,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

」因此,要使學生具有真正有學問的人,還必須帶領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激發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興趣,激發學生**社會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他們自覺走向社會。教學《建立生物角》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透徹、更紮實地掌握知識,並能在實際中去運用它,我還把學生帶到戶外,讓學生親自動手建造、種植和管理,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動手積極,大膽發表意見,通過建造過程和後期的管理交流研究成果等活動,使他們從種植、飼養的實踐中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另外,社會調查可以培養學生勇於實踐的能力,是學生接觸社會,感受生活的極好形式。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社會發生的某一現象進行調查,弄清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鍛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濟南市的小清河,河面漂浮物較多,汙染比較嚴重,是有名的臭水河,針對這種情況,我組織學生開展了「考察家鄉的水域――小清河」的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查清原因,提出治理對策。

首先以小組為單位,各自擬出調查提綱。第二,沿河進行觀察、訪問,並作好記錄。第三,對調查的資料進行整理。

第四,交流調查結果。學生通過調查交流,歸納總結出江水汙染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兩岸的許多居民將生活垃圾倒入江中,既汙染了河水,還堵塞河道。

二是工廠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便排入江中汙染了河水。針對汙染的原因,學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1) 大力宣傳「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增強兩岸居民的環保意識。

(2) 建議規範居民生活垃圾的處理,並對其進行集中整治,嚴禁將生活垃圾倒入河中。(3)建議工廠科學處理工業廢水。通過社會性的調查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 ,了解社會的現狀,認識周圍的生活環境 , 讓學生體會參與社會服務的意義,熟悉各種社會資源,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鍛鍊自己勇於參與、大膽實踐的品質。

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學生養成收集、分析、整理資訊、交流思想和發現、安排和組織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想好了再做,使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捷徑。

新課程在培養小學生素養的時候,重點不在於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於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形成**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功」,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關注動手前的動腦,讓學生「想好了再做」,是讓學生形成科學態度和科學**能力的關鍵。小學生由於受年齡和所掌握的知識水平的限制,思考問題往往侷限在老師教給的思路之中,特別在獨立思考時,常常是苦思冥想半天也理不出個頭緒,因此,教學中老師一定要給與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教給學生一些創新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溶解》一課設計的是怎樣加快溶解的實驗,我在教學設計時先以遊戲比賽匯入,「每組一塊冰糖,看哪組先將冰糖溶解了」激起全體同學的興趣,在學生動手後交流如何做的基礎上引出課題,鼓勵學生猜測怎樣可以加快溶解(攪拌、用熱水、碾細……)然後選擇「利用攪拌可以加快溶解」這一推測,要求學生以食鹽設計乙個實驗來驗證。「怎樣用食鹽來實驗通過攪拌可以加快溶解呢?」有位學生說:

「往杯子中倒入食鹽,加入熱水,用筷子攪拌看溶解快慢。」話音剛落,一生立即反駁:「你和誰比較?

怎麼知道溶解快慢?」接著,幾個同學相繼站起:「應該乙個杯子裡用筷子攪拌,另乙個不攪來比較。

」還不夠科學,如果乙個杯子中有很多食鹽,另乙個杯子僅一點兒,不也會很快嗎?「對,應該同時往兩個杯子中加入同樣多的食鹽,乙個用筷子攪,另乙個不同筷子攪……」,「而且溶解用的水也應該一樣多。」「對,對,水的溫度也得一樣。

」乙個對比實驗的方案就這樣被學生周密地設計出來了。接著讓學生動手實驗,自然而然地得出「攪拌可以加快溶解」這個實驗結論。通過這一設計,促進了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理解科學本身,更讓創新火花時時閃爍。

類似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

由此可見,關注學生動手前的動腦,就是砍柴前的磨刀。讓學生「想好了再做」,是讓學生形成**能力的關鍵。

六、鼓勵每乙個學生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

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每乙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不是面向少數學生培養特長的活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給予每乙個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每乙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因此我們教師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不要只讓幾個優秀的學生控制和把持著局面,要讓每乙個人都對研究活動都有所貢獻,讓每乙個學生分享和承擔研究活動的權利和義務,體驗獲得研究成果的快樂。同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不管是能力強的還是弱的學生,只要他們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給予肯定,要知道教師的乙個眼神、乙個首肯都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和鼓舞。就如我指導學生擬小組制定計畫時,發現研究「治理小清河」小組的組員都在熱烈地研究討論計畫,而性格內向的李澤旭同學一句話也不說,呆坐在座位上。

讓李澤旭拍一些**補充吧!」後來李澤旭的**成了他們小組最亮麗的風景線。此後的綜合實踐課,他表現得可積極了!

綜合實踐活動,它如同輕輕拂面的和風,如同似曾有聞的天籟。這樣的活動課程瀰漫的是讓人感動,讓人激動,讓人沉靜的空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充滿了人性的積澱、人品的精華、人情的意蘊、人世的閱歷和人間的滄桑,處處閃耀著人文的光彩。

馬卡連珂曾說過「教育是詩一樣的事業」,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想象著走進教育的詩境,思考著承載知識的教育該如何讓「實踐、創新的陽光」朗照孩子的一生。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

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朱集鄉井樓小學陳立 郵編 234217 手機號碼 152 電子郵箱 筆者從事教育近十年,一直擔任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階段的一門必修學科,它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踐,體現對知識的綜合...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能力

作者 趙豔娟 新時代教師 2013年第02期 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是指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性 綜合性 實踐性的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以及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標的一門課程。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

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作者 狄獻琴 成才之路 2011年第04期 新課程標準指出 在活動中加強語言實踐,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和需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該把握這一實質,遵循語言獲得的規律,從枯燥的語言知識講解和死記硬背的模式中解脫出來。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設計,良好的語言環境,加強口語實踐,在實踐中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