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課程標準裡的行為動詞

2022-05-08 15:33:02 字數 5245 閱讀 2576

知道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幹什麼

——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中的行為動詞

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經歷、體驗、探索這些詞語我們是不是很熟悉?我們每天寫教學設計制定教學目標時都要用到這些動詞,可是這些動詞的實際意義是什麼?它們放在教學目標裡需要我們達成到什麼程度?

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3年版)》的頒布,現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必將在《標準》理念引領下,根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如何做到有效地教,高效地學,是我們當前一線老師們關注話題。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有效的學習開始於準確地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把握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與關鍵,它是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

一、教學目標行為動詞及其運用

(一)有關行為動詞的分類

標準中有兩類行為動詞:一類是描述結果目標的行為動詞,包括「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術語。另一類是描述過程目標的行為動詞,包括「經歷、體驗、探索」等術語。

這些詞的基本含義如下:

了解:從具體例項中知道或舉例說明物件的有關特徵;根據物件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或者舉例說明物件。

理解:描述物件的特徵和由來,闡述此物件與相關物件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掌握:在理解的基礎上,把物件用於新的情境。

運用:綜合使用已掌握的物件,選擇或創造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

經歷: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感性認識。

體驗: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主動認識或驗證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經驗。

探索: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理解或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物件的特徵及其與相關物件的區別和聯絡,獲得一定的理性認識。

舉例說明:

二年級《對稱》教學中的目標:1、了解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理解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掌握正確識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會畫對稱軸,運用軸對稱知識來設計製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2、通過觀察、猜想、驗正和操作,經歷認識軸對稱圖形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3、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創新等能力。

在本標準中,使用了一些詞,表述與上述術語同等水平的要求程度。這些詞與上述術語之間的關係如下:

(1)了解

同類詞:知道,初步認識。

例項:《小數的初步認識》、《分數的初步認識》中其中的一條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和分數。

《認識負數》中其中一條目標是: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了解負數產生的過程、意義,對負數有初步的認識,引導學生正確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理解

同類詞:認識,會。

例項:認識三角形;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圓拼圖。《用字母表示數》中其中一條目標是:

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學習並會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乙個數或簡單的數量關係。

(3)掌握

同類詞:能。

例項:《萬以內數的認識》中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4)運用

同類詞:證明。

例項:證明定理:兩角及其中一組等角的對邊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教學目標中:用猜測、驗證的數學思想**、學習,從正、反面證明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5)經歷

同類詞:感受,嘗試。

例項:《數的意義》教學目標中: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嘗試發現和提出問題。《用字母表示數》的目標中: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培養符號化思想。

(6)體驗

同類詞:體會。

例項:《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教學目標中: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中:通過對資料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二)從行為動詞角度把握學段教學重點

第一學段(1~3年級)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小數、簡單的分數和常見的量;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對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的資料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數學思考

能運用生活經驗, 對有關的數字資訊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資訊進行簡單的歸納與模擬。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問題解決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第二學段(4~6年級)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上的數;理解分數、小數、百分數的意義,了解負數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義,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解簡單的方程。

探索一些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的關係,了解一些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體驗簡單的圖形的運動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運動後的圖形,了解確定物體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測量、識圖和畫圖的基本方法。

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資料處理技能;體驗隨機事件和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能借助計算器解決簡單的應用問題。

數學思考

初步形成數感和空間觀念,感受符號和幾何直觀的作用。

進一步認識到資料中蘊含著資訊,發展資料分析觀念;通過例項感受簡單的隨機現象。

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過程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

會獨立思考、體會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

問題解決

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運用一些知識加以解決。

能探索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

能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

情感態度

願意了解社會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資訊,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

在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學的價值。

初步養成樂於思考、勇於質疑、言必有據等良好品質。

(三)從行為動詞角度把握學期教學重點和提公升檢測效果

1、只有更好地把握行為動詞,真正理解教學目標的涵義,才能把握好學期教學的重點,才能有效地開展教學,才能進行恰如其分的質量檢測。

2、小學數學檢測的過程實際上是用教學目標去量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及結果。

3、根據教學目標編制測試題與根據教學目標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是小學數學教學目標評價功能的兩個方面。

例:人教第一冊「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認識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了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8、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9、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從行為動詞角度把握單元教學重點,導向課時教學。

人教版數學第一冊1~5單元教學目標:

1、能認、讀、寫5以內各,並注意書寫工整。會用5以內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和事物的順序,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

2、掌握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

3、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大於、小於、等於)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4、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會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5、能運用5以內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數感,運用數學來表示生活中的事物並進行交流。

(五)從行為動詞角度看課時教學目標的制定

1、課時教學是實現學科教學總體目標以及實現學段、學期和單元教學目標的重要基礎。要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上一級教學目標的標準。

2、課時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是學段、學期和單元教學目標。

3、課時教學目標具有針對性強、行為標準明確,可操作性強(可評價)以及及時性、靈活性等特點。

二、結果目標的評價

(一)(舉例)圓的認識(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圓的半徑與直徑的關係,認識圓的特徵,能用圓規畫圓,能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在探索圓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折圓與畫圓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3。在具體的問題與情境中,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的美。

(二)結果目標測試

1、「了解」層次行為目標: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圓的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檢測方式

(1)說出下面圓各部分的名稱。

(圖略)

(2)量一量下面的圓,說說半徑與直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

(圖略)

2、理解層面的行為目標:認識圓的特徵

檢測方式:

在同乙個圓裡,半徑有多少條?這些半徑的長度是否相等?直徑有多少條?這些直徑的長度是否相等?

3、「掌握」層面的行為目標:能用圓規畫圓,能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檢測方式:

(1)畫乙個半徑是2厘公尺的圓;(在畫圓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圓心決定圓的位置以及圓的半徑或直徑是決定圓大小等的含義;才能對於「圓」的知識有深入的理解,才能達成「掌握」的目標。)

(2)畫乙個直徑是2厘公尺的圓;

課程標準學習目標要求與行為動詞列表

各水平的要求 了解水平 再認或回憶事實性知識 識別 辨認事實或證據 列舉屬於某一概念的例子 描述物件的基本特徵等 知識性目標 高低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絡 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絡 進行解釋 推斷 區分 擴充套件 提供證據 收集 整理資訊等遷移應用水平 歸納 總結規律和原理 將學到的概念 ...

組織行為學課程標準

系部 經管系 制定教師 管慧娟 審核人 制定時間 2014年9月 一 課程性質與作用 組織行為學 課程是面向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主要授課物件是已經簡單掌握人力資源管理基本應用知識的學生,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組織中個體行為 群體行為 組織行為 領導行為等知識,以適應社會對大...

《漢語課程標準》與《語文課程標準》的比較

一 教學性質 1.語文課程的性質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指語文是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後者指語文是認知工具。語文課程應該強調其實踐性,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人文性指漢語文的人文性,著眼於對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