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要讓學生動起來

2022-05-08 13:24:03 字數 5499 閱讀 1001

**題目:學習語文,要讓學生「動」起來

作者: 梁喜春

工作單位:重慶市巫山縣實驗小學

聯絡**:133********

郵政編碼:404700

學習語文,要讓學生「動」起來

重慶市巫山縣實驗小學梁喜春

新課程強調學生主動地學習,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積極**;倡導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表現空間;強調學習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更多地互動和合作交流。其目的就在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新課程力圖變「靜」的教育為「動」的教育,變「單向灌輸」的教育為「雙向交流」的教育,但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我們又讓學生「動」了多少呢?

學生的自主性又有多少呢?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到底怎麼樣呢?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我們必須得讓學生動起來。

一、讓學生「問」起來

質疑是兒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在疑問的驅使下,兒童會主動地產生學習的意願,並渴望及時解疑。這時,如果老師尊重學生學習的意願,順從他們的需求,學生就會自覺而積極地投入學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反之,則處於被動學習狀態,其學習效果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減。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絡。」人的思維始於「問題」,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形成尋求解決問題的慾望。

「新課程強調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積極**」,建構一種「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的核心在於有「疑問」。「疑」是思維的開端,是**的動力,「問」是自主、合作、**的過程。有些公開課,老師設計得滴水不漏,學生答得完美無缺。

課上完了,老師學生都像演完了一場戲,可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課堂上沒有乙個學生提出問題。問題都由老師乙個人事先設計好了?

學生幾乎是幫老師完成了乙個任務而已。怎麼不是呢?長期「師問生答」的教學模式已讓學生漸漸喪失「問」的能力,以至我們課堂上出現了教師再三鼓勵,學生無人提問,只好繼續「師問生」的尷尬局面。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我們去大膽嘗試。

1、要讓學生「敢」提問。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學生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的催化劑。心理學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敢想、敢說、敢問,樂於發表意見和建議,勇於大膽創新。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任何發現,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既使是看起來十分幼稚的問題,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指責挖苦。不論好與壞,不管對與錯,只要學生敢問,願問,都應給予肯定和讚揚。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能走過場,搞形式。

簡單的讓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對理解重點有幫助的可放在學文時**、指導;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要向學生說明或日後再想法解決。不能抑制、扼殺他們的創新火花,而盡量找出其閃光點,小心呵護他們的創新萌芽。要努力創設乙個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打消學生怕問錯、怕嘲笑的心理疑慮。

2、要教學生「會」提問。「敢問」是基礎,當學生頭腦中充滿乙個個小問號時,隨之而來的便是如何讓學生問得有價值,有水平。我覺得關鍵在於教師的示範引導。

如一位老師在執教《落花生》一課時,有學生問「居然」什麼意思?解答了意思後,老師便趁勢引導:「除了這個問題,還可以圍繞這個詞提哪些問題?

」學生思索後,有學生問:「我們種花生就是為了收花生,現在收花生為什麼用『居然』呢?」一位女生說:

「我認為從『居然』可以看出落化生這種植物生命力強,不需要侍候。」老師再次引導她把這個體會變成了又乙個問題:「從『居然』一詞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麼品質?

」兩度巧妙的引導,使學生的提問從淺層次的詞語理解躍到了**文章內涵的高度。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

「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你有什麼問題提出來?」有的學生就會問:

「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問題提出後學生稍加思考後,就會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公升,然後就能喝到水了」。

至此,作為傳統教學而言,問題就解決了,但此時教師可進一步設疑:「向瓶中放石子,烏鴉就一定能喝到水嗎?」問題一出,教室裡一片沉寂,隨後,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學生思維的閘門一下開啟了,問題的答案出現了許多:有的說烏鴉能喝到水,有的說烏鴉不能喝到水,有的說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學生一下子分成三派,每派學生各抒己見。

通過討論,正確答案是:「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當瓶中的水不多時,即使向瓶中放石子,烏鴉也喝不到水。

」這與傳統的教學是不同的。通過有的放矢的設疑,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3、要讓學生「樂於」問。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詞句處、理解的疑難處、內容的關鍵處、與實際生活的反常處提出問題。並且對提問的同學要加強鼓勵,特別是對有價值的提問更要倍加讚賞,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讓學生真正問起來。

總之,要遵循「問題讓學生自己提,方法要學生自己找」,要體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新課程理念。

二、讓學生「說」起來

說話能力是小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說話訓練常在教學中被忽視,導致多數小學生說話能力不強。在當今社會人們交往中,說話能力已成為認定個人整體素質的重要因素,培養小學生的說話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課程改革所應具備的。

為此,在教育教學中必須採取多種措施、多種方法,逐步加強對小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自古以來,都是教師站在講台上講得滔滔不絕,學生坐在台下抬頭聽,低頭抄,已形成了既定的教學模式,殊不知學生卻成了知識的「悶罐子」。葉老說:

「教是為了不教。」那麼,教師說應是為了不說,或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說。如何讓學生「說」起來?

我覺得要滿足學生的慾望,增強學生說的信心,為學生創設說的機會。

1、寬容民主促「說」。要讓學生「說」起來,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教師可以是「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促進者」,但決不能成為課堂上的」。

特級教師魏書生曾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能說的話……學生能講明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講者。

其次,師還要容許學生說話時的奇思妙想,標新立異。冰雪融化了,可是溪水、江水、海水,但也可以是「春天」。人教版教材大大增加了寫批註,對自己喜歡的句子談體會的練習,不也正是一種凸顯個性與靈性的「說話」形式嗎?

2、形式多變練「說」。讓學生樂說、會說,教師還須設計多種靈活生動、貼近學生實際的說話形式。學了《北京》、《日月潭》等寫景文章,讓學生說說「導遊詞」;學了《我們成功了》、《檢閱》等文章,可以讓學生噹噹小記者,來個「走近名人」的專訪;《美麗的公雞》、《小狐狸賣空氣》等文,更適宜排個課本劇。

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讓我們在旁邊靜靜傾聽,你會發現,原來學生可以說得如此精彩!

3、複述和自述是進行說話訓練的一種好形式。促進理解,鍛鍊思維,在機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放下書本,進行理解和記憶性複述。選擇生動的童話故事、成語典故,生活常識為其主要內容,採取簡單複述、創造性複述、內容提要簡述、聽取別人複述後複述、多人接力複述以及通過各種童話圖畫、我的家,我的小夥伴、買物品、迎客人、向教師請假、上學路上的新鮮事等等方式自述,既能促進學生記憶和理解能力,又可培養學生初步的思維想象能力,說話有條理,用詞正確,提高邏輯思維的敏捷性。

在訓練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等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具體指導,要有意識地逐步培養學生形成連貫、完整、有主題、有條理、有層次、語詞豐富、描述具體的語言表現力,在訓練中培養鍛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條理性和深刻性等品質。

三、讓學生「讀」起來

新課程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張田若老師也指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

」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浮光掠影,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

1、課前讀。我教給學生「預習三步法」;初讀課文,讀準確,讀通順;再讀課文,劃生字詞,說說文章的大致內容;三讀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

2、課中讀。學習課文離不開乙個「讀」字,但「讀」時也不能毫無目的、不講方法,一味「讓我們讀一遍」、「讓我們再讀一遍」,這樣只能變成「老和尚念經」。如何讓學生讀出滋味,讀出情趣來,應注意方法的指導,情感的引導,做到入情入境地讀,讀出「情」來,品出「味」來。

在教學中,我經常嘗試這些方面:①範讀引路。除了老師自身可以示範以外,還可利用課件、磁帶為學生做好示範,給他們提供學習和模仿的參照物。

如在教《春雨的色彩》一課時,首先放課件範讀,讓學生找到感情基調,然後要求學生跟著齊讀,同學們讀著讀著,讀出了春天的色彩,讀出了春天的氣息,讀出了春天的聲音,讀出了春天萬物欣欣向榮的歡樂氣氛。他們彷彿身臨其境,產生愉悅的情感,越讀越有勁。在此基礎上,很自然地達到了教學要求,完成了教學任務。

②理解描繪讀。教《一株紫丁香》,「讓我們踮起腳尖……」師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踮」並讓學生做一做動作,再**結合進入情景讀出輕輕的感覺,學生很容易進入情景朗讀。③情感引導讀。

如教授《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讚美,才可能將潛藏在課文中的情傳給學生。語文教師要善於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採用朗讀引發、品讀體味、情景再現、情境體驗、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學方法,並結合具體的教學手段,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發展學生的情感空間。④感悟比較讀。

我在課上經常這樣引導學生:「你學得這段文字該怎麼讀?先自己練讀一下。

」「誰來讀一讀?為什麼這麼讀?能說說你的看法嗎?

」「有沒有補充?有沒有不同意見?誰再來讀一讀?

」個人讀、小組讀、引讀、分角色讀、讀自己最喜歡的一段,多樣的讀法也為學生的讀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間。

3、課後讀。課文學完,應強調對精彩片斷的熟讀成誦,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歐陽修講述作文之道時曾說:

「無他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強調要多讀書。

四、讓學生「寫」起來

不管老教材,還是新教材,在寫作方面份量都重,同時一篇文章就能反映出乙個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基本寫作功底,因此,習作水平高低,制約著乙個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也影響著其它文字學科的學習。因此,要重視學生的「寫」,要讓學生「寫」起來。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缺少新鮮的素材,沒有素材就無法寫出質量上乘的文章,也無法更深刻的表現文章的主題。因此,從低年級開始,就必須教學生學會「找公尺下鍋」,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

主要方法有三條:1、做乙個有心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注意觀察和思考,並寫好觀察日記。日記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觀察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和寫作的習慣。

學生每天寫日記,認真記日記,寫作能力就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2、可以從大量的課文中積累有用的素材,並重視課文後的一些小練筆,加強習作訓練。低年級可以從寫好一句話開始,中年級要寫好片斷,高年級則要注意謀篇布局。

3、進行廣泛的閱讀,對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記,這樣可以充實自己的素材庫。到寫作時可以信手拈來,游刃有餘,不會為沒有寫作的素材所困。4、到了中高年級,可以利用寫隨筆的方法,隨時將觀察到的人和事記錄下來。

在隨筆中反映出你的所見、所聞、所想和所感,從而使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來。同時,在寫隨筆時可以集中乙個階段寫同乙個主題(或話題),形成乙個系列。如「親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煙」……這樣可以在同一主題下積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習作中碰到某一類主題的文章就可以從自己的素材庫中,提取認為最新鮮、最能表達該主題的材料來,加以構思寫成文章,這樣在習作時就不會出現面對題目,覺得惘然,陷入無從下筆的窘境。

素材的積累可以做到有備無患。總之,要讓學生有寫的,要讓學生多寫。

語文課上,也要讓學生動起來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了 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的思想。新的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體系 的重點目標,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這就要求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也要 動 起來。一 讓學生的 口 動起來 所謂 口 動起來即語文教學中要以學生讀為主,實踐證明,教師再精彩的分析講解也不能讓...

數學課要讓學生動起來

如 長方體的面積 一課片斷,師 我們推導出了長方形面積公式,下面,你就在教室裡找長方形,測量有關資料,並計算面積,也可以把數記下來,讓小夥伴來計算,一定要認真呀!學生活動,泳池測量桌面 鏡框 粉筆盒的乙個面窗戶框 師 你測量了那些長方形物體,向大家匯報一下?生1 我測量了自己的桌面長60厘公尺,寬4...

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動」起來

作者 陳鴻偉 新校園 中旬刊 2011年第01期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指導學生寫好作文是教育者和學生家長十分關注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作文教學應給孩子多一些鼓勵,少一些限制,要開闊學生的視野,教給作文的方法,激發學生寫習作的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作文習慣,讓學生在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