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動起來

2021-07-05 11:35:46 字數 4309 閱讀 6667

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

張和祥小學鄭彬

《數學課程標準》的出台,給數學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也給全體數學教師帶來了挑戰。新的課程標準,需要有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來支撐。面對手中的舊教材,我經常思考這樣乙個問題:

如何根據新課程標準精神,讓現有的教學渙發新的活力,讓學生由「靜」變「動」,使課堂由「僵」變「活」。本文從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在實踐中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變「聽」為「做」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他們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

皮亞傑曾指出:「動作是智慧型的根源」。也就是說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型是從動作開始的。

對於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就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他們最深刻的體驗莫過於自己雙手實踐過的東西。因此,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

但數學研究物件往往是些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教師只能依靠事物或者動作行為為思維的起點,讓學生通過操作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化的實物來揭示出知識的本質是至關重要的。這樣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動口、動腦、動手,積累豐富的直接經驗,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進而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知識、方法,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個性的發展。

例如,我在教學「11—20數的認識「時,讓學生用小棒、數字卡片來幫助理解知識。這節課的難點是」十個一就是乙個十」,我讓學生把十根小棒捆成一把,再與一根小棒進行比較,乙個十與乙個一就分明了。再把兩者合起來,就是十一,學生自己擺自己說,很容易地認識了11—19這些數。

再乙個難點就是「二十」。我還是讓學生把十根小棒捆成一把,又是乙個十,二個十就是二十,這個道理學生自然就懂了。

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有探索的迫切要求,心情愉快,經常比較活躍,難以把握。因此,教師的組織工作尤為重要。如果組織不到位,學生就「做」不好。

首先,要明確「做」的要求。讓學生人人明白,究竟要做什麼;其次,「做」的過程要隨時指導,及時表揚做的好的學生,以此為典範。帶動一大批,讓「做」有成果,真正起到「做」的作用。

二、變「答」為「問」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可見提出乙個問題比解決乙個問題更為重要,有了疑問才能啟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常聽一些教師說:學生不愛問「問題」,或者沒有問問題的習慣。上海市特級教師潘小明曾經和學生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你們回家去,爸爸媽媽怎麼問你一天的學習情況?

生1:你今天上課好好聽了沒有?

生2:老師提問你回答出來了嗎?

生3:作業成績如何?

潘老師對學生說「如果我是父母我就要問,你今天向老師提了什麼問題?潘老師的亮點就在這裡。讓學生變「答」為「問」。

還有他上的「圓的認識」就是由學生先提出有關問題,再由大家一起研究討論。教師從中一一點撥指導,或在教科書中找答案,這節課就生「問」師「答」,非常成功。

我在教學「11—20」數的認識時,也運用了由學生「問」的方法。當大螢幕上出現「11—20」排列時,我就讓學生先觀察,再四人小組討論。隨意提有關「數」的問題,學生提了幾十個問題。

如:「15的左右各是什麼數」、「比12大3的數是多少」……我把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我回答了幾道,再由學生回答。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顯然超過了以往的方式。讓學生由變「答」為「問」有乙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形成發展,老師指導是關鍵。

我認為關鍵是教師沒有給學生問「問題」的機會、沒有喚起他們提問的意識、更不知何從提起。

首先教師要營造寬鬆的氣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送給學生乙份「保險單」。只有在這種情緒狀態下,學生的思維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容易誘發創新思維,產生新異、獨到的問題。試想,學生若總是怕說錯,怕老師批評,怕同學嘲笑,怎能成為乙個敢想、敢說、敢做的人?

其次,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質疑的意識。可用名人故事引導學生對質疑的重視,激發質疑的興趣。如:

愛因斯坦從小愛問為什麼,長大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瓦特對一壺燒開的水產生疑問而發明了蒸氣機;牛頓對「蘋果為什麼回從樹上掉下來」而發明了「萬有引力」定理。用乙個個小故事,讓學生明白「質疑」是學習的關鍵,是求解的前提,是進步的階梯。

再次,掌握方法,讓學生善於提問。掌握提問的方法是提問的關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種常見的思維方法中進行訓練。第一,觀察提問。

即讓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從觀察中發現問題,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與敏捷性。第二,比較提問。教師應讓學生習慣於比較兩種事物的異同點,從而提出問題:

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最後,我們應要求學生不要為提問而提問,要有針對性,要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使問題切實有助於學生的發展。同時強化課堂學習中的鼓勵性評價,對學生的提問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賞,尤其是那些後進生,也要幫助他們善於提問。

例如:在教學第二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有學生就提出:「一張長方形的紙是不是長方體?

」頓時課堂的氣氛就活躍了起來。於是我就讓學生根據剛剛學的長方體的特徵,先摸一摸、看一看;然後再拿來一疊長方形的紙,讓學生感受到它的厚度從而得出這一疊紙是長方體;接著一張張抽掉,繼續問是不是長方體?最後學生明白一張紙也是長方體,只是厚薄的問題。

叫它是長方形紙,是指它的面是長方形,而不是整張紙。通過這一問題的提出,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徵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學習數學為了什麼?數學離學生有多遠?這是我們數學教師必須知道的。

我認為學習數學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在現實世界裡有廣泛的應用。數學課程的教學,就要使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體會到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又服務於生活,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感受數學的價值與作用,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例如:在學完《時、分的認識》後,我給學生布置了乙個作業,就是要求學生用今天所學的本領安排雙休日的作息時間。這既是新知識的應用,又與生活緊密聯絡,學生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而把這項活動看成自身的需要,因此作業完成得非常棒。

為了使學生能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文化價值和應用價值,拉近數學與人和自然的距離,我們在處理教材安排教學內容時,就要打破傳統的教材處理方法,結合學生實際,創設具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即在教學內容中注入生動的實際情境,使之具有現實性、應用性。例如:

在教學「元、角、分」的練習課中,我安排了「超市購物」這一活動,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引導他們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踐中,真真切切地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人民幣的使用、搭配和選擇等策略活動,引導學生有序地思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與此同時教育學生文明購物、計畫購物、注意節約、合理消費等環節也體現了數學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價值。

以上的這些活動,都是讓學生從自己的已有經驗和興趣出發,再現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絡的生活現象,提供豐富的與之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素材,並親身體驗探索、思考研究、應用的過程。進而增強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親切感,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

四、變「舊」為「新」。

新的課程標準,有了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在此基礎上,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要革新,與此同時教學資料也要與時俱進,但教材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象我區教研員所說:

「如何使老樹發新芽,是教學過渡時期,必需要做好的一件事情。」

布魯納曾經說過:「任何一種知識都能夠以一種合適的方式交給任何年齡的學生。」我在變「舊」為「新」的實踐中是這樣做的:

以教材知識為本,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以教學方法的設計為重,以「創新」為路。

例如「求兩積之和(差)應用題時,我設計了乙個情景,組織了三次討論。

如下:水果店裡

蘋果香蕉西瓜士多啤梨荔枝葡萄

4元/千克 3元/千克 2元/千克 1元/千克 6元/千克 5元/千克

問:如果你去買,買什麼?買多少?

花多少錢,你怎樣算的?數量關係是什麼?四人小組第一次討論後解決:

1、數量關係:單價×數量=總價 2、一種水果價錢的計算方法。

問:如果買兩種水果,買什麼,買多少?化多少錢怎樣算?四人小組第二次討論後解決:兩積之和的計算方法,這是這節課的重點,要加以具體研究。

問:根據水果的標價,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怎麼計算?四人小組第三次討論,提出問題。

生1:買2千克蘋果、3千克西瓜、2千克荔枝花多少錢?(引申為三積之和)

生2:2千克蘋果比1千克士多啤梨多多少錢?(兩積之差)

……我選擇了其中比較典型的兩種,加以研究。整節課圍繞兩積之和(差),一景貫穿始終,三次提問由淺入深,學生熱情高漲,達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方面,我進行了初步探索,並取得了一些經驗。最後,以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話作為結束句:「教育好比是建造房屋,我們應該給予的是磚瓦和泥水,而不是成套裝置的樣品房。」

讓學生動起來

圓的認識 教學隨筆 興隆三小六年級劉曉紅 圓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 在教學中充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 動手操作 合作 等方式,使學生認識圓的特徵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掌握圓的畫法。整節課學生能夠積極主動 發現問題並互相交流。一 讓學生動手...

讓學生動起來

以十分鐘學生活動增強初一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讓學生 動 起來 以 十分鐘 學生活動增強初一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摘要 新課程實施以來,國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視在初一歷史課進行學生活動,但因為各種原因一線教師並不重視學生活動的使用。筆者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實踐中摸索到學生活動的一些關鍵點,並初步探尋了一些進行...

讓學生動起來

江夏區烏龍泉礦學校譚國妍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小學數學新課標的重要理念,然而當前數教學中存在一些不利於激發學生思維和學習熱情的情境創設現象,如簡單附著,繁瑣多餘,枯燥課堂等,因此,為了提高小學教學課堂教學成效,必須創設乙個健康情況參與到課堂中來積極活動,這是新課標下老師們期望達到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