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卻總結不出規律

2022-05-05 02:15:04 字數 3664 閱讀 2186

——《斜面》一課的劣構問題設計

香荏堂一、問題提出

在一次參加課堂教學比賽時,我選的是《斜面》一課,經過研究,我決定採用下面的教學設計:

1.用推汽油桶到貨車上的**做情境匯入,引出斜面。

2.介紹測力計的使用,介紹實驗材料,按照小組的編號,按照傾斜度由低到高的順序分發斜面,並要求每組只做這一種傾斜度的斜面實驗(如下圖)。

3.進行實驗,獲取資料。

4.分析資料,總結規律。將每組學生獲得的資料按斜面的傾斜度由低到高依次輸入到excel表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這些資料並總結規律。

比賽時,學生聽從我的安排,順利地完成了實驗,得到了準確的資料,我把學生依次匯報的資料填寫進excel表中,學生看著資料表,很快就得出了結論:斜面傾斜度越小越省力。如此精心的設計得到了評委的青睞,我拿到了一等獎的第一名。

跟崗實踐時,當我把這節早已熟練的課拿到華南師大附小去上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難堪。學生匯報出的實驗資料竟然沒有規律,每個小組測量到的力的平均數不是從小到大遞增的,反映不出從小傾斜度到大傾斜度的力越來越大的規律。而且,有些組3次測量的資料之間的誤差比較大。

面對這樣的資料,我不得不採取下面的教學方法。

師:請再實驗,老師首先要說明,每個小組只做分配給你們的那個傾斜度的實驗。測量斜面是否省力時,要注意均勻用力,看準讀數,再作記錄。

(學生分組實驗。)

師:請同學們匯報你們通過實驗得到的資料。

生1: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在斜面上拉物體比垂直提公升物體要省力。

生2:通過3次測試,我們同樣發現斜面是省力的。

師:好的,同學們從測得的資料看到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現在老師把各組的資料整理成另外的一張**(見下表),大家再觀察一下這些資料有什麼規律。

當我把資料輸入完後,不得不改口提問道:同學們一齊來觀察這裡的資料,主要看1、3、6組,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沉默)看看這些資料有什麼不一樣?

生1:資料不一樣。

生2:我們用的支架比較陡,所以拉出來的數值比較大。

師:那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樣的一種規律。(學生沉默)同學們看1組用的支架比較低,6組用的支架比較高,他們資料就不一樣了。規律是什麼呢?

生4:就是說支架低用的力少,支架高用的力多。

師:是的,換句話來說就是:坡度越小越省力(板書)。

結論就這樣總結出來了,那些與我當初預想不一樣的資料被刻意忽略了,學生真的理解了斜面的規律嗎?

二、問題分析

首先,整節課的成敗在於資料上,看到學生通過實驗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資料,我在感到愕然的同時也很無奈。學生無法從資料上找到規律,老師只能利用其中的幾個小組的資料來進行分析,勉強得出斜面省力的規律。很明顯,問題出在學生的實驗上,難道學生不認真實驗?

或者是學生獲取的資料是假的嗎?

我相信學生實驗是認真的,同樣也相信學生獲取的資料是真實可靠的。從他們把資料精確到千份位就能了解學生此刻的心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的呢?

通過再看拍下來的錄影,每乙個學生都很認真做實驗,認真觀察資料。但由於我們採用的是彈簧測力計,不同的測力計之間會有所偏差,再加上每次測量時,有些小組沒有採用統一的讀數方法,於是造成了資料的偏差。

吳向東老師聽了我的課,他告訴我,有些小組的確沒有按照固定的傾斜度去完成實驗,由於斜面的支架是三角形的,三個面都可以支起不同傾斜度的斜面,學生思維活躍,每個斜面都想去嘗試,到匯報時就把資料搞混了,因而全班的資料統計後,便出現了上述情況。

從另一方面來說,假如這節課順利成功了,每個小組的學生得到了老師想要的資料,學生也能從資料中看到斜面的規律,是不是就表明學生真的理解了斜面省力的知識了?學生能把這個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嗎?因為,整節課只讓學生知道這些規律是怎樣來的,並沒有讓學生進行應用。

課後,吳老師還指出了這節課的幾個致命的地方。第一,為什麼每個組只能做乙個傾斜度的實驗?學生的認知需求是怎樣的?

課堂上有些組就測了不同傾斜度斜面的情況,是學生不守紀律,還是老師對學生進行了太多的限制?這樣的實驗設計是被設計到了「極致」的良構問題的設計,學生在這個活動中自由度太小。第二,知識是在應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的,斜面省力的知識其實不難,但用起來卻不見得簡單,我們能不能把斜面的研究設計為乙個解決劣構問題的過程,能不能拿一塊木板,讓學生把重重的一箱書推到講台上去?

想想也是,課堂實驗要多考慮學生的創造性,在這節課當中,也出現了一段小插曲,乙個學生用手拿起塑料板,做了個高的傾斜度,然後用測力計拉動木塊,「老師你看,用了斜面拉力比直接提公升還要大呢!」我知道這應該是摩擦力造成的,但為什麼我們的教學設計都在忽略它呢?再三考慮後,我採用了吳老師的建議:

拿一塊木板,讓學生把重重的一箱書推到講台上去!把良構問題改變為劣構問題去讓學生**!

三、教學改進

1.劣構問題引入,精簡化實驗

問題情境:老師想把這箱書搬到講台上,哪個同學願意幫忙?

學生都願意來幫忙,不過不管學生如何用力都不能將書搬到講台上。學生看到了我帶到教室的木板,就提出把木板搭在地面與講台之間,然後沿著木板把書推上去,誰知也很難將書推到講台上。這時我提出問題:

到底該如何利用這塊板,才能較輕鬆地將這箱書推到講台上呢?

這個時候,學生就產生了如何利用木板搭斜面才省力的**需要。我拿出實驗材料,在講解了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後,讓學生模擬,他們可以隨意變換支架的高低進行實驗,記錄表如下:

學生反覆實驗後,通過資料發現:坡度越小越省力。通過全班交流,每個小組的結果也都是一致的。

這樣獲得結果,既避免了我前面設計的那樣與其他小組混淆,也可以讓每個小組的每個學生有充分實驗和反覆測試的空間。

2.創造性應用知識,發展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

問題1:斜面的規律是坡度越小越省力,同學們能利用這個規律將這箱書推到講台上嗎?

生:我的辦法是,先將這箱書搬到課桌上,然後把木板放在課桌與講台之間,再把這箱書從課桌推到講台上。

師:請你來做示範。

(兩位學生把書抬到課桌上後,這位學生很輕鬆地就把書推到講台上了。)

問題2:這位同學真棒!不過生活中有時候找不到人幫你抬東西的,這箱書依然是在地上,不能直接搬到課桌上,木板也只有一塊,怎麼辦?

學生沉默一會之後,又是一陣熱烈的討論。

生:我想到了。先將木板放在地與凳子之間,再把書推到凳子上,然後將木板放在凳子與課桌之間,再把書推到課桌上,最後將木板放在課桌與講台之間,就可以將書推到講台上了。

師:那就來試試吧!

問題1與問題2之間只是一種延伸,卻讓知識應用的情境再現於生活當中,對於成年人來說,想出這種解決方案也許並不難,但對於小學生來說卻有相當大的挑戰性。這就是劣構問題的求解過程,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對斜面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反思與總結

1.教學設計要打破習慣用「劣構」

我們平時比較習慣使用良構問題進行教學設計,並且為了體現教學設計的智慧型,刻意用嚴格控制的活動設計去「規定」學生的**。正如我一開始在這節課中,只允許每個組做一種傾斜度的斜面實驗一樣。學生成為老師展示自己智慧型的道具,老師很少考慮他們的心理和認知需要,學生活動的空間如此侷促,怎麼會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呢?

這種教學習慣需要改變,方法就是轉向劣構問題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正地去**。否則,還會出現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卻總結不出規律的情況。

2.科學知識應該是因真實生活的需要而學

我們總在說要營造真實而有吸引力的課堂。真實應該是再現生活,緊密地與生活聯絡,而不是把知識建立在高於生活的基礎上,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所以,教學情境的創設最好就**於學生生活中的乙個片斷、乙個事件或乙個問題,把它再現到課堂當中,這樣會更吸引學生的關注,就會產生學習某方面的知識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深刻體會到知識的應用價值,這對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深層次的熱愛將更有益處。

廣東省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523000)

怎樣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

本人至工作以來一直擔任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工作,幾年來,我自始至終以認真 負責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治學態度,善思 善部 勤懇 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愛因斯坦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當學生的心理處於壓抑 不滿,失去信心時將直接陰礙學生的學習興趣,破壞學習的向心力,當然也談不上學習效率。學生對數學的...

我不感興趣你的職業是什麼

我只想知道你為何而痛楚,我只想知道你是否敢於夢想實現內心最深的渴望。我不感興趣你的年齡,我只想知道你是否敢冒象乙個傻瓜的險,為了愛,為了你的夢想,為了活潑潑的生命。我不感興趣你的星座,我只想知道你是否已觸碰悲傷的核心,是否生活的背叛已撕開你血淋淋的心,或者還是因為怕痛而在恐懼中萎縮而封閉 我只想知道...

我感興趣的IT行業探索報告

感測技術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通訊技術這是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資訊的功能 計算機技術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資訊進行處理的功能。it基礎技術的提供 ic研發 軟體編寫如intel ms等 it技術產品化元器件 部件 元件製造如精英 大眾等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