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 生生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報告

2022-05-02 07:57:05 字數 5468 閱讀 6407

一、問題提出

新課程體系在課程的目標、功能、內容、結構、實施、管理與評價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這一列的改革無疑將促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的課程理念正被廣大教師所接受,為了改變傳統教學的「只重結果、重成績的學科本位」的教學傾向和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我們提出了《師生、生生互動型數學教學模式》的課題。希望通過研究把「講授式」和「活動式」相結合,實現課堂教學「兩個轉變」:

即1、把課堂教學中學生消極接受局面轉變到把課堂教學視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的局面。2、把教學過程中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行為轉變到通過構建資訊互動體系,開展師生、生生、教學個體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互動活動,多渠道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展,以互動為教學組織形式」的教學觀念,探索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互動型教學模式。

並通過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資訊互動和合作學習來改善課堂內的心理氣氛,促進學生在思想、智力、能力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二、課題界定

《師生、生生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以下簡稱:師生互動型教學模式)是把「傳授式」與「活動式」相結合的一種模式。它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乙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互動影響和互動活動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資訊互動」的方式,即通過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以及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師生活動三位一體的教學活動體系,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資源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互動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使師生的教與學生的學在課堂教學中形成這樣的關係:教師從「教會」到「不教」,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附註:「傳授式」與「活動式」教學模式比較。

傳授式:強調基礎,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以教學結果或者思維結果為定向的學科本位教育方式。

活動式:強調能力培養,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和實用性,以教學過程或思維過程為定向活動型教育方式。

三、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兩個轉變」:即1、把課堂教學中學生消極接受局面轉變到把課堂教學視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的局面。2、把教學過程中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行為轉變到通過構建資訊互動體系,開展師生、生生、教學個體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互動活動,多渠道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行為。

同時結合新課程的理念,把單一的結果評價方式轉變到立體的過程評價上來,初步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活動為教學主要內容,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的師生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並通過研究建立互動型集體備課制度和互動型立體評價體系,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數學教育目標,體現「以認為本」的教育觀,確保每個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四、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新課程的教育理念

基本理念:以認為本,關注人的發展,促進人的發展。

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

教育目標: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 研究性學習的理論

研究性學習是指: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生成新知識和批判性思維的習慣為宗旨和目標,通過師生間的資訊互動和自主**,實現學習者的主體參與,完成學習的過程。

(三)主體思想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

(四)新型師生觀

教師是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教師創設的教學框架為依據,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實踐,積極的投入到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去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五) 合作教育論

提倡師生之間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合作,完全排除對學習的強制手段,培養民主個性,教師在愉快的環境中緊張地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在獲得成功的體驗中快樂地學習。

五、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師生互動型教學模式是針對傳統教學的注重結果的學科本位教學傾向提出的,結合新課程教學的特點,提出了課堂教學過程的「兩個轉變」:即1、把課堂教學中學生消極接受局面轉變到把課堂教學視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的局面。2、把教學過程中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行為轉變到通過構建資訊互動體系,開展師生、生生、教學個體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互動活動,多渠道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行為。

同時結合新課程的理念,把單一的結果評價方式轉變到立體的過程評價上來。通過實驗與研究我們構建了《互動型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偏重書本知識,缺少對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以及個體差異的關注,忽視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的教學局面,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通過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投入到學習的全過程。

通過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活動為教學主要內容,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期使教育回歸到人性的教育,關注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目標上來,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向著生動、活潑、高效、互動的方向發展。

六、研究週期

從2023年——2023年11月歷時約兩年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23年10月——2023年12月)

組織理論學習、研討,確定課題內容、重點、難點,作好申報課題工作。

第二階段:研究操作階段(2023年2月——2023年4月)

確定研究物件、內容,制定科學研究方案,組織實施實驗。操作進行實驗與研討,寫出理論性總結

第三階段:回歸實驗階段(2023年5月——2023年9月)

在實驗操作階段的基礎上,進行查漏、補缺,組織回歸實驗,進一步分析研究成果,完善相關內容的研究。

第四階段:課題總結及評價階(2023年10月——2023年11月)

在回歸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文獻分析法研究進一步完善研究成果,使之上公升到理論高度,系統提出師生互動型教學模式。整理有關資料,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二)整體性原則

(三)教、學、研一體原則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五)創造性和創新性原則

八、研究內容

(一)《師生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堂結構及策略。

(二)如何進行互動型備課和構建立體的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互

動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體系。進行大班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提高《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

(三)通過文獻分析的方法把實驗型成果向理論形成果轉化,並進

行回歸實驗,建立師生互動型教學模式。

九、研究方法及過程

(一)研究方法:本課題我們採用行動研究法、調查分析法、等組

實驗法、回歸實驗法和文獻分析法

(二)研究物件:課題研究物件為寶豐縣楊莊鎮二中12個教學班。

其中:一(2)、一(3)、一(4)為實驗班

一(1)、一(5)、一(6)為對照班

二(4)、二(5)、二(6)為實驗班

二(1)、二(2)、二(3)為對照班

(三) 研究過程

1、前期研究階段:

2023年10月以柳成恩同志為組長的課題小組完成了《師生互動模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該課題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北林區優秀科研成果而等獎,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新的教育理念正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原來的課堂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程的需要,我們在原來的課堂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活動為教學主要內容,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假設。通過理論學習和調查分析,逐漸形成了《師生、生生互動型教學》的研究課題,並組成了以柳成恩為組長的課題組,進行前期準備工作。

2、課題的實驗與探索階段:

在張維一中教研室和學校領導的直接領導下,結合我校的校本研究的實際情況,柳成恩同志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與2023年10月向區教科所申請立項,並正式成立了以柳成恩同志為課題組長的科研小組,2023年11月市教科所批准立項。在校領導的領導下,於2011——2023年我們在全校

一、二年級開展實驗與研究。首先按照期末成績平均分成十二個平行班,隨機在每個年級挑出三個實驗班和三個對比班進行實驗。經過反覆討論和研究,我課題組確定第一階段研究的重點是:

調整課堂結構,提高師生間的資訊互動渠道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通過實驗我們總結出了兩個「轉變」的課堂設計理念。即1、把課堂教學中學生消極接受局面轉變到把課堂教學視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的局面。

2、把教學過程中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行為轉變到通過構建資訊互動體系,開展師生、生生、教學個體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互動活動,多渠道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行為。以嶄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活動為教學主要內容,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的師生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並總結出本課題的中期報告《師生、生生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

其次,為了適應新課程的特點和實驗的需要,我結合集體備課的特點進一步完善集體備課制度,提出了互動型集體備課新型集體備課形式。通過研究我們提出了《互動型集體備課的三個策略》和「分——合——分」的互動型集體備課模式。並利用二次備課使互動型教案既體現集體備課的智慧型結晶,又能體現教師的教學個性,更好的適應各班學生的學習情景,同時,做到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的和諧統一。

另外,我們知道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是新課程改革的瓶頸問題,為改變傳統評價對教學活動的影響,我們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形成了新的過程評價體系,並結合課題實驗建立了「課堂評價、課後評價、平時過程性評價」的三位一體評價體系,使我們的評價體系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從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成為學習和評價的主體。

3、回歸實驗及課題的轉化階段:

2005——2006學年下學期,我們在前一階段的理成果的指導下,開展回歸實驗。在實驗中,為了完善「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學中以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互動型教學課堂教學模式,我們開展了大班教學的合作學習組織方式的**,結合實驗我們總結出「兩人小組合作學習、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六人小組合作學習」等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結合不同的授課型別採用不同的合作學習形式來提高師生互動的效果。在教學形式,上強調以集體教學為基礎,以合作小組學習活動為主體,體現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教學的和諧統一。

通過大班集體教學與合作學習方式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活動為教學主要內容,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的師生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

4、課題總結階段:

2023年3月為了做好課題研究報告,把我們的經驗型成果理論化、系統化,增加可操作性,上公升到理論高度,進行了文獻分析法研究。課題組組長柳成恩同志在原來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理論研究、**和分析,進行廣泛的研討活動,並多次走出去向專家和廣大同行請教。特別是本課題得到河南教育學院李明振教授的關注和指導,他為我們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指導,使我們從中受到很大的幫助。

同時在後期的工作中得到了平頂山市衛東區教委教研員趙團等同行的精心指導,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在總結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新課程理念,我們建立了《師生、生生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通過全面優化課堂結構,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兩個轉變」,並通過互動型教案和實施大班教學的合作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向著生動、活潑、高效互動的方向發展。另外,由於建立了「課堂評價、課後評價、平時過程性評價」的三位一體評價體系,不但使我們的評價體系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從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成為學習和評價的主體。

而且為建立多元化、多樣化的教學和學習評價體系提供了乙個有效的嘗試。

大馬鄉中心校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我校本學期在借鑑山東杜郎口中學,開封三十三中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我校校情 學情 教情,大膽調整,充實 完善我校師生互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經過兩個月的執行實踐,效果明顯。一 學校領導班子把推行高效課堂列入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開學初,班子成員集體研究調整完善了 大馬鄉中心校師生互動高效課堂實施...

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意義與方法

關鍵詞 新課改 師生互動 概念 意義 方法 師生互動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師生通過共同學習 共同探索,能極大的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 一 師生互動的概念 所說的師生互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發生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切互動作用和影響。師生互動...

互動課堂教學模式學習心得

135 互動課堂學習心得體會 張新煥我校的 135互動課堂 是充分了解和調查了當前的教育現狀下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核心是讓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共同感受幸福,讓老師在課堂上變得輕鬆,讓學生在課堂上樂意主動學習,讓學習的過程不再是師與生的縱向關係,變成生生關係 生師關係,讓課堂不再是40分鐘的時間,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