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麼》評課稿

2022-05-01 07:30:03 字數 1024 閱讀 8142

《我是什麼》是一篇科普短文,採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的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

聽完《我是什麼》這一篇課後,收穫頗豐,下面簡單談一下自己的收穫。

一、回顧舊知,整體感知——落「實」。

新課匯入,茹老師利用一年級學過的《雨點兒》、《雪孩子》中的句子「數不清的雨點兒,從雲彩裡飄落下來。」「雪孩子為了救小白兔,自己融化了,飛到天上,變成了一朵雲。」對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讓初步學生感知水的變化。

課文匯入和對課文的初步感知雖樸實,但紮實有效。特別是對生字較多的第四自然段的朗讀,通過同桌認字,反覆朗讀,切實讀通了難讀的段落。

二、融入角色,理解朗讀——抓「變」。

科普性的文章難就難在既要讓學生懂得科學道理,又要知道我們是在上語文課,我們的課堂學習不能脫離了語言文字的訓練。而茹老師卻非常巧妙地處理好了兩者的關係。根據課文特點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和抓住「水」是會變化的乙個過程。

茹老師富有童趣地引入「水娃娃」這個角色,讓水娃娃邀請我們一起學習,讓自己也變成雨娃娃落到田野裡、果園裡、沙漠裡……學生角色的進入,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也一下子拉近了和文字的距離,縮短了和遙不可及的科學知識的距離,隨著水娃娃的各種變化,也讓學生在各種朗讀過程中對水的變化由模糊變清晰,不露痕跡地了解了科學道理。

三、巧用簡筆畫,利用多**——化「難」。

對第一自然段中的「白衣服、黑衣服、紅袍」的理解,茹老師適時地出示多**畫面,使複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知識。學生很直觀地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霞」。

但同時老師也沒有忘了語文性,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影象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在檢查字詞的環節中,茹老師又巧妙地把「雨點、雹子、雪花」等詞語設計成了水滴形卡片出示在黑板上,在學習第一自然的時候把各種雲設計成水滴形出示在黑板上,板書地合理運用,再加上老師清晰、準確地對科學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明白了「雨點、雹子、雪花變成水汽後公升到空中就便成了雲」。化時不多,深奧的科學知識化難為易。

《我是什麼》評課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盡可能的將 喚醒 點撥 啟發 引導 激勵 留給自己,把 理解 體會 體味 感悟 教給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就是扎扎實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就是關注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的過程,就是 讀 與 練 的有機整合。同時,教師也真正扮演了組織者 引導者的角色,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商榷之處 ...

《家是什麼》評課稿

聽罷闕老師的這一課,真的感覺受益匪淺。課程要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經歷,豐富學習經驗,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 興趣愛好 個性與特長等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的過程,通過創設學習情境 開發實踐環節和拓寬學習渠道,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和感悟 建構和豐富學習經驗,實現知識的傳承 能力發展...

14 1電是什麼評課稿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進行 性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物理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一直以來都是物理教師思考的問題。王芳老師上的 電是什麼 一課,較好的體現新課程基本理念,對新形勢下推進物理課堂教學改革起到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縱觀整堂課,感觸最深的是快樂伴隨課的始終,師生在平等 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