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教案 遊褒禪山記設計方案 二

2022-04-28 02:30:02 字數 3864 閱讀 2732

設計方案(二)

三維目標

1.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象。

2.學習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寫法。

3.認識作者「深思而慎取」「盡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鑑意義。

導語設計

引用匯入

劉勰《文心雕龍》:「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寫了一篇遊記《遊褒禪山記》。我們從中來感受作者遊褒禪山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文字解讀

知識積累

1.作家作品(略)

2.基礎知識

(1)補充注釋

①址:基址,指山腳。

②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後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

③廬冢:廬,一說指慧褒生前住處(屋舍)。 冢,墳墓。

④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另一種解釋是:唯獨碑上刻的「花山」二字還可以認識。

⑤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只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後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所以如果是「華山」〔按,這裡不是五岳中的「華(huà)山」〕的「華」,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種解釋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華山本名花山)。名,說出名稱。

(2)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資訊篩選

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1.詞2.加點詞的活用

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深度。形容用作名詞)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到達的人。動詞用作名詞)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險遠的地方。形容詞用作名詞)

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弄錯,使……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識其本名,說出名稱。名詞用作動詞)

始舍於其址(築舍定居。名詞用作動詞)

好遊者亦不能窮也(窮盡,走到盡頭。形容詞用作動詞)

名之曰褒禪(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3.句式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三個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斷。其中的「者」是語氣助詞,表示提頓;「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判斷。第乙個句子是一般判斷句。

第二、三個句子是因果關係的判斷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因果關係的判斷句。「此」是主語;「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原因」。

合作**

1.這篇遊記與我們讀過的其他遊記相比,有什麼明顯的特點嗎?

明確:在記遊的基礎上說理,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前後照應。先敘述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的經過,藉此生髮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並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2.記遊和議論是怎樣結合,怎樣照應的呢?

明確:第三段議論由第二段的記遊生髮而來,第四段議論由第一段的記遊生髮而來。

3.本文由「不得極夫遊之樂」生發出「盡吾志」的觀點,又由「僕碑」生發出「深思而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絡嗎?

明確:作者遊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遊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後洞遊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然後將這次遊山而未能「極夫遊之樂」的教訓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後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

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而慎取」的觀點是有聯絡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強調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於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而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4.第五段寫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補敘同遊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遊記常用的格式。

這種格式的好處在於:①古代遊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同遊者姓名;即便在記遊蹤時不能不涉及同遊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樣寫可以節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拓展**

**:本文在寫法上有哪些方面值得你學習?

明確: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遊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遊的內容為喻,生髮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

文章前面記遊山,後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並且前後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遊內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遊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遊處處從後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後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遊,賦予記遊內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

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於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文章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遊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經過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遊華山洞經過從詳。

前者又詳記僕碑文本,其餘從略;後者又記前洞和後洞概況從略,記遊後洞經過頗詳。記前洞和後洞概況,又前洞略,後洞詳;記遊後洞,又寫經過略,補敘經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重。

議遊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僕碑抒發感慨從略。議遊華山洞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遊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餘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至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課堂小結

本文的文言詞語、文言句式很重要,要記住。寫法上有些我們也能學到,要用心體會、學以致用。

作業設計

一、結合本文,總結 「其」的幾種用法。

明確:「其」的用法主要有兩種:作代詞和語氣助詞。具體用法如下:

1.用作代詞。

(1)代第三人稱:可譯作「他」「他們」「它」。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2)作物主代詞,表領屬關係,可譯作「他(它)的」「他(它)們的」。例「吾視其轍亂,望其旂靡,故逐之」。

(3)又作指示代詞,表近指,譯作「這」「這些」;遠指,可譯作「那」「那些」。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4)用在數詞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2.用作助詞,表加強語氣。

(1)表示推測、估計,可譯作「大概」「或許」。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2)表示詰問,可譯為「難道」「怎麼」。例: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3)表示祈使,可譯作「一定」。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二、學習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寫法,寫一篇遊記。

板書設計

文言實詞道蓋文然

文言虛詞乃其

寫作特點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後照應

遊褒禪山記教案

課題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教學時間 教學方法 環節時間 內容 教什麼 在中國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分別是哪八位?今天我們學習王安石的一 匯入揭題 5篇遊記 遊褒禪山記 大家對王安石的其他方面有哪些了解呢?一作者簡介王安石,字介甫,號半 師生互動 怎麼教 設計意圖 為什麼 遊褒禪山記 ...

游游褒禪山記

複習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虛詞及特殊句式。總結虛詞 其 的用法 2.能力目標 了解王安石的思想.知識積累 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長樂王回深父 二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 1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古義 2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義 3 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古...

遊褒禪山記

遊褒禪山記 複習教案 製作人 楊麗 凝聚產生力量,勤奮創造輝煌,同學們,期待著你們的進步!複習要點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創作情況。2.學習本文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後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3.重點積累文中實詞 虛詞的意義和用法。4認識本文所闡發的治學 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 深思慎取 才能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