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遊褒禪山記》有感

2021-03-04 00:26:36 字數 3532 閱讀 8455

寫遊記,除了在記敘所見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風俗外,當然還可以寫作者的感觸,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說來,在遊記中帶一些抒情成分比較常見;藉著記遊發許多議論,而不失去遊記體裁的文學意味,這卻需要工夫。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作到了這樣,它在千百年來是深深地為讀者所喜愛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來以寫議**見長。在這篇遊記中,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長處,不多寫景物,而是盡量就他遊覽後的感觸大發議論。在這篇

六、七百字的文章中,記遊的部分和發議論的部分約各佔一半。而在記遊的部分中,幾乎處處是為後面所發議論立下根基。後面發議論的部分,都是回應前面。

文章的結構很嚴密,通篇顯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記遊,文字雖然不多,但它卻給讀者清晰地描繪出了褒禪山的特殊風貌。它可以分為三個小部分。第乙個小部分寫褒禪山的環境和它的歷史。

它寫了褒禪山的得名,寫到褒禪山的禪院,寫到華山洞,還寫出了從禪院到華山洞的遠近距離。禪院與華山洞之間,「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作者根據碑文考訂了華山洞應作「花山洞」,顯出了作者筆墨的閒暇。

第二個小部分寫華山洞的「前洞」,只寫了四句:「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第三個小部分寫「後洞」,這是褒禪山奇險的所在,是它最值得遊覽的地方,描寫比較多。

「由山以上

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幾句,寫出了它的不同尋常的幽深。作者寫他遊「後洞」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這一方面是敘述當日的遊蹤,一方面也是反襯了後洞的奇險莫測。

以下對他當日的遊蹤還作了幾句補敘。補敘出他們一行遊後洞到過的地方,「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補敘出「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補敘出「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補敘出他們出來以後,「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這都是記的遊褒禪山的事,也可以說是本篇的正文。文字雖簡短,描繪卻較細。我們好象跟著作者從山中的禪院出來,行過一塊僕在路旁的碑,遊覽了前洞和後洞。

他在游前洞時,看到許多遊客在那裡記下了名字,知道到過的人很多。但這只是乙個普通的洞。遊後洞時,要持火把進去,越往深處越難走,見到的景物也越奇。

雖然作者沒有具體描寫它怎樣奇,然而這卻深深地吸引了讀者。通過對洞中探尋的迫切心情,給了讀者充分想象的餘地。後洞的奇,他還有十分之九沒有見到,留下一片懊悔。

記遊的事已經寫完,如果文章到此為止,也未嘗不可。但是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他的打算就是要從這件遊覽的憾事中總結出一點教訓來。

「於是予有嘆焉」一句,陡然一轉,引起了後半篇的一番大議論。

作者因此想到古代的學者觀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蟲魚鳥獸,往往能得到一些東西,完全是他們苦心探索、務求深入的結果。一般人只想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處盤桓,像遊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樣。他們不願走到艱險和深遠的地方去,可是世間的「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總是在「險遠」的、人跡罕到的地方。

要到「險遠」的地方見識那些「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首先要立定志向;立定了志向,還要有能力;有了能力,還要有毅力;在「幽暗昏惑」的地方,還要有所憑藉和幫助,像遊後洞時需要有火光照明一樣。不要在能力還夠使的時候就停了下來,徒然讓人譏訕和遺下無窮後悔。

這是作者在這次遊山後所悟出的一段做學問的道理。這段道理不僅由於通過他的親身經歷說了出來,具有生動的形象性;而且語言也寫得饒有韻味,委宛動人。這段文字的乙個特點就是變化多,曲折多。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是乙個總的論述,是這一段文字的綱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這幾句具體結合到了這次遊山的經歷,然而這還是概述,是承上文而來。「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裡是一轉。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這裡又一轉。「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這裡又一轉。「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這裡又一轉。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最後歸結到作者在思想上的收穫。

句子的變化和轉折那麼多,是為了層層推進地發揮要說的道理。但它轉得毫不費力。它在轉折的地方都能巧妙地運用虛字,因此是那樣圓轉流利,揮灑自如。

然而它又是風骨遒勁,筆力挺拔。這段文字和上面的記遊文字相得益彰,和它在語言上的運用得好是分不開的。

作者在發完這些議論後,又回顧前面看到僕碑一事,最後還寫了幾句:「予於僕碑,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哉!」這是另外乙個問題,但又和學問的道理有關,因此緊接著寫: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樣的收束,顯出作者在一路思考。它在文章中,亦有餘波盪漾之妙。

這篇文章把記遊和論學結合得這樣好,使人百讀不厭。它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是深刻的,散文上的藝術手法也是有獨特之處的。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盡志可以無悔」這個觀點。我十分認同。

列寧曾經說過:「人沒有理想就成了動物,理想推動著進步。」由此看來,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

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經說過:「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鬥。

」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奮鬥的意義遠大於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盡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奮鬥」嗎?

是的,成功源於奮鬥。但是,奮鬥並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奮鬥者歷盡艱難困苦卻與成功無緣,或者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看到成功,但他們的奮鬥為後繼者開闢了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他們的奮鬥仍具有重大的意義。

歷史不會單憑成敗論英雄。就像提出「盡志可以無悔」的王安石,他試圖變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盡了一些方法,努力奮鬥過,但最終沒有成功。他盡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問心無愧。

我們後代也同樣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視他為乙個無能的失敗者。他竭力爭取的過程不同樣值得我們欽佩嗎?

人生正如一條曲線,轉折多變,人們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條直線那樣一帆風順,然而,卻時常事與願違,曲線的人生需要經受許多磨練。盡了力不能獲得成功的事在這樣的人生中屢見不鮮。如果只是因為盡了力卻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獲得成功?

所以,失敗了並不要緊,只要你認為在這條路上盡了力,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奮鬥不息;只要沒有成功,就繼續努力,就算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覺得悔恨的,因為「盡志可以無悔」。

《遊褒禪山記》有感

──我為怠而欲出者喊冤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讀後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為大家解釋一下:怠,懈怠之意也。這懈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鬆懈懶惰。

或許那位先輩是膽小了一些,鬆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就滅了。結果一起遊玩的人都出來了。而出來的人又有人責備這位先輩。

連作者王安石也感覺後悔聽了這位先輩的話。但這一切都應讓這位先輩來承擔嗎?

非也,非也。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提示性的話,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著出來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著出來嘛。

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餘二人繼續自己的遊玩嘛。是因為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著出來嘛?

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只是因為面子不好意思說罷了。有敢說的了,也就有了個台階下了。但最後敢說出心裡想法的人卻因為火未滅未發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物件了,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游游褒禪山記

複習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虛詞及特殊句式。總結虛詞 其 的用法 2.能力目標 了解王安石的思想.知識積累 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長樂王回深父 二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 1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古義 2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義 3 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古...

遊褒禪山記

遊褒禪山記 複習教案 製作人 楊麗 凝聚產生力量,勤奮創造輝煌,同學們,期待著你們的進步!複習要點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創作情況。2.學習本文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後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3.重點積累文中實詞 虛詞的意義和用法。4認識本文所闡發的治學 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 深思慎取 才能獲...

遊褒禪山記

遊褒禪山記 導學案 一 預習部分 一 注音 褒禪 廬冢 僕 道梵 語昏惑 華 山窈 然瑰 怪罕 至勝 道懈怠 音謬 王深回父 無物以相之 二 解釋重要詞語 唐浮圖慧褒始捨於其址。舍 而卒葬之。而 卒 之 以故其後名之曰 褒禪 以故 名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以 乃 陽 名 有碑僕道。僕 其文漫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