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學「活動化」例談

2022-04-11 10:12:59 字數 897 閱讀 4856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品德「活動化」教學是指教師精心創設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創造性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活動中,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評價、自我督促。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果。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

任何教學模式的探索和研究,都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空間。真正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準備好課前活動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

俗話說「有備無患」,準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充分的課前準備為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在教學《**連著你我他》讓學生做前調查:十年前村里安裝**的數量、現在村里**的數量。

在鮮明的對比中,學生對通訊事業的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在學習《祖國不會忘記他們》一課前,讓學生課前充分蒐集資料,學生蒐集了很多為祖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資料,如孔繁森、袁隆平、錢學森、鄧稼先等,學生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對人物的事蹟有了了解,對人物也就肅然起敬,愛國主義情感也就油然而生。也為學習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創設課上的活動情境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

表演活動。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喜歡表演、善於模仿,因此,對生動有趣、切合實際,富有意義的小品、小表演等更感興趣。可用身邊的事例構思成「指令碼」,指導學生表演。

在教學《地球的傷痕》時,讓學生進**境表演「傳地球」,在小表演中學生對人類的破壞行為有了更為直接的認識,也更加明白了:保護地球迫在眉睫。這樣「演員」樂演,「群眾」樂看,把原本乏味的知識變為有聲有色的小品,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引起心靈深處的共鳴。

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建立道德標準,強化道德觀念,提高道德評價能力,指導行為動機;讓學生在自我陶冶中自覺、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此外,通過類似的小表演既指導了學生的行為,又培養了他們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表演才能,更有助於增強學習成績較差、但有表演天賦的學生的自信心。

小學品德課活動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品德與生活 是一門跨學科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統合道德教育 健康教育 勞動教育 自然教育 環境教育 生活教育 安全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內容,廣泛涵蓋歷史文化 地理環境 社會制度 經濟活動 公民素養 人際交往 日常生活諸方面,涉及倫理學 社會學 歷史學 地理學 經濟學 政治學 法學 ...

小學數學活動化教學的思考

小學數學活動化教學,是在新課程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新的研究課題。其基本指導思想是 以人為本 以 大眾化 的數學思想為出發點,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乙個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受到尊重,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愛好,獲得數學經驗和思想,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活動中求進步,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 感悟數學 抽象數學,形成...

語文活動化課堂教學結構初探

作者 彭晨光 語文教學與研究 教研天地 2012年第02期 一.問題的提出 語文老師常抱怨 怎麼教了那麼多遍,學生還是不會?確實,語文難教。教師備課辛苦,講授辛苦,可學生還是不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事倍功半甚或無功的結果?有一項調查也反映出這一點。教師在備課時,主要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哪一方面 的調查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