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體驗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2022-04-11 05:22:18 字數 867 閱讀 4878

一、體驗式教學的實踐意義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融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於一體,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以往的小學社會、思品學科教育,存在著較多的注重「結果」的弊端。課程內容往往強加於學生,成為一種不可親近和不可體驗的東西,無法與學生的精神的完整性、體驗的個體性、生活的獨特性聯絡起來,沒有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社會背景結合起來,因而教育效果不佳。

而體驗式教學,正是倡導:教學不僅是乙個學生憑藉書本,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獲得知識的過程,更是乙個學生聯絡自己生活、憑藉自己情感、直覺和靈性等直接直觀的感受、體味和領悟,去再認識、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從「過程」教學的角度而言,體驗式教學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極好形式。

二、體驗式教學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優勢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體驗是認知內化的催化劑,它起著將主體的已有經驗與新知銜接、貫通,並幫助主體完成認識昇華的作用,它引領主體從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它是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的通道,使主體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體會到他人的情感,實現移情、觀念的轉換。體驗,又是教育中主體情感的生髮劑,只有有主體體驗參與的教育活動和過程,才能激發出真正的情感。

1、體驗式教學能真正激發人的情感。

傳統心理學把體驗與感受作為同一種心理過程。認識論視野中的體驗與感受則不同:感受是主體的感情、價值、倫理等因素對作為客體的各種資訊的選擇、同化和淨化;體驗是主體把自身當作客體,從而獲得關於客體的感性資訊的一種感知方式。

體驗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心理體驗,一種是實踐體驗。所謂心理體驗方式,是指認識主體在觀念上把自己當作客體,使自己暫時根據客體環境、立場、觀點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從這種體驗中去獲得關於客體的資訊。所謂實踐體驗方式,是指認識主體在實踐中把自己暫時變為現實客體,不僅站在他所研究的物件的立場和觀點去觀察和思考問題,而且直接作為客體中的一分子去生活。

對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式學習的感悟

作者 孫學武 考試週刊 2013年第73期 摘要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改變小學數學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自學學習和合作 學習中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因而豐富學生的學習實踐思考,加強探索交流的體驗式學習,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地 富有個性地學習,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個性化的發展...

思想品德課體驗式教學方法

在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中,對教學建議明確指出 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這...

平寧城小學體驗式教學總結

一 原有基礎 本課題的前期研究圍繞體驗什麼?體驗可能面對的問題?體驗的手段以及體驗的實際結果方面進行了初步的 但因為課題組成員的重新組合,對課題的開展形成了一定的困難,一下子開展下一步的研究似乎有些困難。尤其是一些成員剛調進本校,對課題研究的意識還不夠。本校的部分教師也因剛參加本課題,對課題的了解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