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給力人才培養

2022-03-31 18:02:03 字數 2723 閱讀 7244

202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630萬人,而這一數字在2023年和2023年分別是611萬和559萬。如此多的畢業生湧向人才市場,使得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越發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從人才市場上來看,一方面,企業有大量空餘崗位卻找不到合適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畢業生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企業與高校畢業生之間的供求「錯位」現象日益嚴重。

為解決這一問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與高校之間得到應用。萬寶盛華中國區副總經理及雇員服務事業部總經理張錦榮表示,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學校可以獲得來自企業的資源、資訊、資金等方面的支援,企業能夠更便捷地培養出符合企業崗位技能和企業文化的人才,而學生則可以提前接受企業的培訓,熟悉企業的環境和文化,從而實現更快成長。因此,運轉良好的校企合作可以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的「三贏」局面。

從職業教育到中高層管理者培養

據張錦榮介紹,校企合作的概念最早是跟職業教育聯絡在一起的,其模式誕生於歐美發達國家,主要有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和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社群制」模式這樣兩種型別。而中國職業教育中應用的校企合作主要參照的是德國的「雙元制」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早已跳出了職業教育的範疇,而呈現出多層次、多型別的發展態勢。張錦榮把當下校企合作的型別分為以下四種:

與職業院校合作培養一線工人和銷售人員;

與普通高校合作培養工程師等高層次技術人才;

與重點高校合作培養科研、研發型高層次人才;

與重點高校商學院合作培養企業中高層管理者。

對於某一企業或院校來說,他們可以同時實施多種型別的校企合作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上海交大學生處副處長兼學生就業服務和職業發展中心主任錢靜峰告訴《培訓》雜誌,交大實施的校企合作主要呈現三種模式:

一是學校與企業共同設計學生培養環節,學生分階段在學校學習,在企業進行實踐、實訓、實習,以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

二是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與各學科及相關導師合作,以現實的科研專案為載體,培養高層次研究型人才;

三是實施「訂單式培養」,為高階企業獨身定製課程,實現人才培養校企銜接,學生畢業後即可前往就業。

分工明確方能運作成功

在錢靜峰看來,不管是哪種型別的校企合作,要想獲得成功,關鍵在於對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針對性的設計。

錢靜峰分析說,校企合作之所以能發生,就在於校企雙方的需求存在對應性。學校的訴求在於提公升自我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效能,同時希望借助企業的科研經費、實驗條件、現場測試環境等特殊資源,來提公升學科發展和科研水平。而對於企業而言,它推進校企合作的目的首先是選拔人才,其次是借助高校的智力資源,來發現並開拓企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如先進技術、前沿科技產品等)。

「設計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必須建立在對雙方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礎上。」

錢靜峰舉例說,對人才需求量大的企業,可以採用「訂單式培養」方式,並為在讀的培養物件提供更深入的企業文化培訓和現實學習條件,以得到學生的認可;而高校如果希望提公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可以要求企業在科研課題和經費上給予支援。

在青島啤酒管理學院教務長史傳珉看來,培養方案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切忌出現「企業越來越像學校,學校越來越像企業」的現象。「兩者最好的切入點在於將學校的基礎課程、企業的實踐課程在教學計畫中融合起來,即實行『雙師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分工明確」的觀點得到了諾華中國大學負責人李豫京的認同。他表示,在諾華與外部商業院校聯合培養中高層管理者的過程中,諾華中國大學和院校方承擔著明顯不同的角色(見圖表1)。

易才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首席執行官)李浩則認為,如果要保證校企合作培養方案的針對性和專業性,校企雙方就應該引入專門的諮詢機構或服務機構。「成功的校企合作應該由學校、企業、服務商、學生四方合作的格局構成。」李浩說。

警惕「學店」現象

張錦榮坦言,校企合作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項事業,但由於該領域目前缺乏**層面明確的導向和合理的規制,導致部分地區的校企合作出現了「變味」的跡象。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首先,校企合作的水準不高。有些企業找學校合作,純粹是出於對勞動力的簡單需求。這些企業的一線工作技術含量不高,崗位技能要求比較低,學生不需要經過培訓和提公升,就直接進入簡單的重複性工作崗位,充作勞動力使用。

這與學校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相背離的。

其次,有的學校單純追求降低辦學成本,使學生的正常在校學習受到擠壓。有些學校辦學態度不正,它們以校企合作的名義壓縮了學校教育方面的開支,比如減少老師,減少基礎課程,減少實習的投入等,過早地把學生推向企業。這樣使得學生基礎理論的學習空間大為減少,影響他們的知識積累和技能發展。

最後,個別學校借搞「校企合作」,把學校辦成了「學店」。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職業院校中。由於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沒有招生名額限制,同時也按照在校學生名額給予學校固定補貼,有的學校就罔顧自身教學設施的承受能力,不顧條件地擴招。

學生招進來之後,學校為了減少投入,就從「校企合作」上做文章,讓學生早早去企業實習。更有甚者,有的學校會用增加學校教育**,增加老師福利,增加獎學金等名義向企業變相收費。「這種現象在個別地區並不少見。

」張錦榮說。

對於上海交大這樣的重點高校來說,錢靜峰也有著自己的困惑。「企業對合作培養的專案投入有待進一步提高。大多數校企合作培養停留在框架協議上,模式的連續性難以得到保證。

此外,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專業課程的學分數在減少,這對企業方課程模組的針對性和充裕性提出了不小的挑戰。」錢靜峰說。

導向、機制、環境三位一體

在錢靜峰看來,校企合作要想得到進一步發展,需要**在制度保障和資源供給這兩方面下工夫。

從制度層面來說,上海交大的校企合作,特別是高層次的人才培養,在規模上明顯受到政策因素的限制。「研發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學生本碩銜接,但由於國家政策對本碩直公升學生人數的限制,很多聯合培養專案的需求人數得不到保障,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深化校企合作 優化技能人才培養

摘要 職業學校的責任與使命,是要堅持為地區經濟建設發展和產業轉型公升級服務。這就需要學校堅持把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作為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並把它作為提公升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的有效途徑。關鍵詞 辦學實力校企合作技能人才 無錫工業高階技工學校是一所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融職前 職後教育於一體...

「產學研」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教學探索 文 苑士學 摘要 產學研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技師學院辦學模式的必然要求。本文從作者學校與天津三英新技術發展 股份 校企合作實踐出發,介紹了學校數控加工專業與天津三英 產學研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與成果。關鍵詞 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課 題 本 是國家中等示範校建設成果。產學研 校...

加強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作者 劉曦葳 中國教育資訊化 高教職教 2009年第09期日前,2009全國高職高專計算機系主任年會在長春舉行,會議由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以 推動校企合作,加強專業建設,深化課程改革 為主題,如何構建it職業教育的新模式。本刊記者就此採訪了教育部高職高專計算機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