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體驗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

2022-03-30 19:13:30 字數 2959 閱讀 2745

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魁都小學章美雲

郵編:362609**:0595郵箱: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綜合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個性化經驗,重視學生體驗的積累,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讓學生通過體驗認識、感受世界,在體驗的過程中提高道德感受力,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情感體驗的基礎

有效的活動是品德課的生命所在。學生正確的道德情感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體驗和感悟,已形成的道德情感也需要用各種活動來加以鞏固和深化,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為習慣。只有那些讓兒童真正有所體驗、感悟和收穫的活動,才是有價值的活動。

在平常的課堂中,我們針對教學目標經常採取教學遊戲、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欣賞和練習等活動來強化學生的體驗感悟。

比如《保護我的身體》 , 怎樣吃才營養 , 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圖表 , 引導學生回家把一星期吃的情況記錄一下 ,看看是不是有營養 , 是不是合理。還有《我很整潔》每天刷牙、洗臉 , 我是不是做到了 , 這些都是讓學生做到的 , 即 " 在做中學 "" 在做中思考 "" 在做中領悟 " 。《品德與生活》課中有大量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己去動手實踐。

比如可以讓學生畫一畫自己的好朋友 , 咱們賽一賽收拾書包、看誰收拾得好。再比如《看我多精神》 , 主張學生走一走、唱一唱 , 這都是讓學生實際操作 , 再比如做賀年卡等 ,都是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好途徑。在公益勞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及時肯定積極的情感體驗,達到生動而有效的育人目的。

當國慶節來臨之際,學校開展歌頌祖國詩歌朗誦會,引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積極情感體驗,為愛國行為的形成與表現注入了生機。

二、運用評價手段,創設積極的情感體驗氛圍

評價具有激勵、導向和認定功能,科學的評價能激發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濃郁的德育氛圍。從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總結出以下幾個時段為小組評價的最佳時機:

(一)上課開始兩分鐘

上課鈴聲後,學生們從喧鬧的操場上回到教室,情緒還處於激動狀態,很難快速平靜下來。此時,教師可根據學生課前的準備情況、安靜情況、是否集中注意力準備上課等情況,給表現好的小組加分,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低年級學生。這是一種學習狀態的評價。

當然,此時進行小組評價時,教師要盡量讓各組都得分,給表現好或差的小組要有一定的區別,但差距不宜過大,以此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整節課乙個良好的開端。

(二)課堂活動的交替

品德與生活課主要是以活動為主,突出「課堂活動性」這一宗旨,活動與活動之間的轉換容易引起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此時加入小組評價卻起到了調節的作用,效果顯著。例如:教師在布置大家小組活動時,可立刻根據各組的反應情況、作答情況,給予反應敏捷、表現好的小組高分,以此引起學生們的注意,便於快速進入下乙個活動環節。

這是一種反應能力的評價。當然,為了不挫傷那部分反應稍慢、表現較差的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在此時的轉換環節中採取一些策略,適當調整分值,給暫時處於劣勢的小組一定勉勵分,激勵學習興趣,鼓勵後來者居上。

(三)課堂活動進行中

小組競賽是課堂活動進行中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小組是課堂上的乙個小集體,主要應該注重小組的合作表現,而不是以突出個人的表現情況作為評價依據,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例如:在教授《精美的布貼畫》一課時,學生在分小組進行製作布貼畫的時候,同學的表現各異,有的學生積極參與,有的學生主動將自己帶的多餘的布頭借給同伴或其他組的同學,有的同學看到同伴在製作時遇到了困難便主動幫忙,但也有的同學卻只顧自己製作,對其他同學不理不睬,同學向他借東西時還大聲說:

「你為什麼自己不帶?!」……看到同學們的表現,我抓住時機進行評價,對於合作好的小組,我對他們進行表揚,將我事先準備的一些材料發給他們。對於合作不太好的小組看到老師表揚了其他小組,他們也意識到了自己剛才的表現,明白了只有團結協作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可,受到表揚和獎勵。

三、巧設主陣地—課堂,強化積極情感體驗

積極的情感體驗是建立在道德認識基礎之上的,道德認識越正確,情感體驗也就越豐富。因此,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感,首先應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思品課是提高學生道德認識的主渠道,學科教學也是滲透德育思想的有效途徑,只有抓住這一主陣地,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學生如果只是單純地學習書本知識而不去學會怎樣做人,只能成為書呆子;教師只傳授知識而不去育人,只能稱其為教書匠。

如講拾金不昧這篇課文時,我們結合實際例子,由淺入深,設計如下練習:(1)乙個同學把同桌掉在地上的鋼筆拾起來交給了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2)某小學二年級的乙個學生在路上拾到一塊手錶交給老師,算不算拾金不昧?

這樣學生由易到難,對所設計的練習逐一進行回答時,教師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的錯誤觀點和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一方面要對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思路進行適當引導和點撥。在找到正確答案的同時,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並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絡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利用資訊資源,深化情感體驗

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資源共享不限於傳統觀念意義上的教材。在課程實施中,我們大家要把凡能促進派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學生生活緊密聯絡的可利用的資源能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範圍,增強活力課程的現實性。

這就要求我們大家老師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做乙個有心人,善於有效地利用和蒐集各種教學資源,以利於學生更好地發展。

如在教學《我的家庭》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悟家庭的親情,要求學生課前收集家庭成員體現親情的有關**,因為學生年齡還小,或是家庭缺乏這方面的興趣素養,根本沒有或沒有儲存**,學生就無從收集。要是在課堂上不加選擇,一味地讓學生任意展示,那就會出現什麼**都「上」的「熱鬧」場面。學生的興致可能會很高昂,可是,高昂的背後卻是「高耗低效」,收穫甚小。

教師只有在學生小組交流時有目的地「物色」所需呈現的有代表性的**,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現成的人文資源,達到「為我所用」,促進目標達成。

總之,我們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應當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充分採用恰當的方式引領學生進**感體驗,使之在體驗中形成道德認知、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如何讓學生在體驗中閱讀

體驗是讀者和文字 讀者和作者 讀者和文章中人和物之間的高速公路,借助它,讀者能順利地進入文章描繪的具體情境,走進人物的內心,理解文章的意義,體會作者的感情,感悟語言的精妙,極大地提高閱讀效益。一 創設情境,在情境中體驗 人們解讀文字,一般是先將抽象的語言文字 還原 成它所描述的活生生 具體可感的形象...

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成長

作者 顏廷華 讀寫算 2011年第14期 一 活動簡介 我喜歡的名人名言 就是讓每乙個學生蒐集一至兩條名人名言及其作者的生平事蹟,為活動提供豐富的素材,利用名言來激勵和督促學生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立志成才 同時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學會積累運用自己的資料。活動中,讓每乙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通過朗誦名...

讓學生在體驗中習得知識,感受快樂

師 你就是一顆小水滴,你會在荷葉上做什麼呢?學生 我要在荷葉上滾來滾去,太好玩了。學生 我要在荷葉上玩蹦蹦床的遊戲 生邊說邊做動作,沉浸在快樂中。師 透明的小雨滴們,你們快樂嗎?生 異口同聲地說 快樂!師 那把你的快樂讀出來吧!學生感情朗讀 師 小雨滴在睡覺呢?生朗讀變得輕柔起來 師 變成雨滴美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