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賞罰的過程中成長

2022-03-11 19:17:15 字數 1547 閱讀 7786

曾聽說過周巨集老師通過教育女兒周婷婷的例項闡述了賞識教育的優勢。的確,他和女兒的成長之路是一條探索追求教育之法取得成功的賞識之路,聽來我熱淚盈眶,感慨不已。周老師用生動的事實說明了一切,他所主張的賞識教育也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

而孫雲曉老師的觀點也十分鮮明,認為懲罰教育也能達到教育人的目的,效果甚至會更好。他還從理論實踐方面進行多方辨證。有乙個事例我印象很深:

乙個砸壞鄰居玻璃的男孩,在父親面前承認了錯誤。而父親只是先借錢給兒子賠玻璃,以後的大半年時間,孩子用送報送牛奶所得的報酬償還了自己的債務。孩子長大後說這件事使他懂得了做人要有責任心,對他幫助最大,感謝父親。

哪種教育更恰當呢?大家可能都會選擇「賞識教育」,其中我覺得懲罰教育和賞識教育兩者是並存的。

作為乙個教師,乙個在第一線工作的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賞識教育和懲罰教育可以說是經常使用,很多時候還密不可分。也許有人會說我膽大妄為,在重視素質教育培養,大力提倡學生為主體的今天,還有我這樣敢懲罰學生的老師?

其實,「乙個孩子就是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也不盡相同,他們看人看事、待人接物的態度也各有不同。老師面對的是乙個個獨立的,有思維有判斷力的個體,就教育方法、手段來說,我認為賞識教育和懲罰教育難以取捨。

甚至可以的話,我還想加上談話教育、欣賞美教育、實踐教育等等。總之,用老的掉牙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圍繞著懲罰教育、賞識教育等教育過程,教育方式**,我的觀點是推崇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和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思想。

在強調使用某種教育方式或手段之前,更主張建立師生間和睦、平等的關係。師生間同學同玩同樂同哭,可以說是同呼吸,誇張點說擁有心靈相通的關係。只有建立了這樣的關係,教育才有生氣、有活力。

教師用真心自然地呼喚,孩子們天真、善良、敏感的心靈能很快就作出回應,有時會超出你想象之快。師生間有了默契,那麼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採取合適的方法進行教育,相信不同的老師各有高招。這些過程並非可以簡單概括成是使用了哪一種教育。

憑我的臆想,前面提到的孫雲曉老師講的那對父子的事,父親和兒子之間必然有一段推心置腹地談話,**解決的方法,然後決定兒子做工償還。肯定不是父親把兒子暴打一頓,然後替兒子決定怎麼辦。這就是建立在平等融洽前提下的懲罰教育,妙不可言的懲罰教育。

也只有這種懲罰教育,不帶有暴力傾向的體罰,不是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懲罰,而是幫助孩子養成好品行的懲罰教育,才是我們要的教育。同樣道理,賞識教育更是承載著平等、愛的氛圍下進行的一種教育。在周巨集老師談賞識教育時,我能感覺父女之間濃濃地情,那一年年的成長歷程,父女間有太多太多的默契,父親給女兒的是賞識,更是信心、信任。

周老師講著講著常常會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試問,倘若不是因為深深的父女情,不是這種平等和睦的關係,賞識教育還能有如此驚人的效果嗎?設想一下,賞識教育如果沒有愛的支撐,只停留於表面,浮於形表的誇耀,那只能起一時的,短暫的激情作用。

對教育長遠的作用來說毫無意義。賞識教育如果缺乏溝通,沒有理性的分析,只是一味的「誇」「捧」,只能助長狂妄有之氣,就有可能會培養出乙個目空一切的無知之徒。

兩位專家**用哪一種教育更適合孩子,卻忽略了賞識教育和懲罰教育背後情之切切。其實,只有師生間、父母與孩子之間擁有了別人無法取代的感情,那用何種教育方式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請相信,心靈的距離最重要!

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

無錫外國語學校包宇嘉 我教過這樣一位學生,從初一就急於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花了很多時間,練了不少數學題,但是成績很不穩定,效果不明顯,家長也很著急。相信很多老師都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我仔細觀察了該生近乙個學期的時間,分析他的學習方法,最後對他提出每天練題時,適當放慢速度,多一些反思的時間,少一些匆忙,...

讓學生在激勵中成長

小學低年級數學激勵教學 一句鼓勵的語言,一張親切的笑臉,乙個關注的眼神,對於低段學生來說,那是對他們最好的獎勵。在孩子們心中,精神鼓勵遠比物質獎勵更為重要,或許因為老師的一句表揚,學困生會加倍努力,為自己的人生描上幾筆亮麗色彩。或許是老師不經意的鼓勵,讓喪失學習信心的學生重拾勇氣。或許 在小學低段數...

讓學生在激勵中成長

採用多元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許雪飛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同一種尺度去要求和衡量學生,這是不現實的。學生因基礎的不同,因智力 情感發展的不同,他們的學習是各不相同的,明顯反映到學習上來,就是作業速度快慢不一,水平高低不等。但我相信,每個學生對成功的期盼 對肯定的渴求是相同的,因為追求成功是人的本能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