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與生活教學反思

2022-02-01 14:12:00 字數 1251 閱讀 4289

東關小學葛舒琴

本課是一節調查研究課,課前的調查是很重要的,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蒐集與人類生活有關的聲音,但只是這樣,太過於簡單,對學生沒有挑戰性,因此還要求學生把蒐集到的聲音以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這樣做不僅激起了學生興趣,而且對於培養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有條理地分析、研究的習慣有好處,同時,還可以大大減少學生在課堂上不必要花費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將蒐集到的聲音進行分類,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而且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到自己經過大腦思維、分析、總結、交流,提出合理的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並充分結合生活實際,利用生活中的學生經常聽到,比較熟悉的聲音進行教學,讓學生感覺是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課堂上,應該鼓勵學生就某一問題進行爭論,在爭論的過程中,學生們會加深認識,並完善自己的想法。

就象剛才這場小小的爭論,如果沒有另乙個學生提出反對意見,可能他還沒想到把某一首曲子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別人一說,他馬上就想到了,無形之中完善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把課上的活動延伸到課下,不僅可以更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對全校學生進行一次小小的教育,何樂而不為?

我們已經了解了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那麼對聲音的接受和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識。在學生用聲波的形式借助物質向各個方向傳播的基礎上,共同學習傳遞完整知識體系,整個教學過程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

對噪音知識的傳授分別是:什麼是噪音?(聽起來不舒服的聲音)生活中有哪些噪音?

(建築工地的雜音、火車的汽笛、機器的轟鳴等)身處嘈雜環境我們要怎樣對待呢?(戴好耳塞,捂住耳朵,離開噪音區。)

抓住以上三點細節性的教學,學生能掌握耳的構造及聽到聲音的原理。我們生活在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裡,雖然我們看不到也摸不到,但無論我們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都能聽到聲音。聲音對於學生來說好像是很熟悉的東西,但並沒有真正思考過關於聲音的問題。

是讓學生了解對聲音的認識,和引發學生關於對聲音問題的思考。通過剛才的小實驗,我們發現: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而且小音叉的音調比大音叉要高。

如果同學們想做這個實驗,同學們可以選擇長短不同的鐵釘去做這個實驗,去感受聲音的不同。

在實驗的設計上還不夠合理,規範度不夠。學生更多的是盲目的去敲擊,而沒有思考到敲擊後所產生聲音的不同。教師在引導上,除了要明確實驗的目的之外,還應該強化操作的要求,同時要滲透好本課的教學任務,明確任務。

再教設計:

引導學生聽教室裡的聲音和教室外傳來的聲音,包括教室外面的讀書聲、操場上的哨子聲、走廊上的腳步聲、窗外汽車的喇叭聲等等。並讓小組進行交流。結合學生們對聲音產生的認識,一起進行總結: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與反思

思考 表述 操作 討論 對比 總結 師 多 課件放映並解說 示波器顯示聲音的強弱 三 活動2 決定聲音高低的因素 師 創設情境,引發 激發學生自我發現,追求過程和方法體驗 問題設定 過程引導 1 你能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嗎?2 用一張硬紙片撥動梳子,怎樣做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3 聲音的高低不同時,...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反思

一 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課通過創設具體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課,教學目標設定合理,與學生的基礎相符 能夠較好達到德育目標。教學時間安排恰當,問題設計科學合理 當堂訓練與教學內容相符,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課堂小結能夠較好的內化目標 所布置的作業難易得當,可以很好的強化和鞏固教學目標。二 教學過程反思 教學...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與反思

出自 學科專家發布時間 2010 12 07 作者 蔣梅生資源縣瓜里中學 教學設計 一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聲音的產生 傳播,了解回聲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提出問題 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培養學生初步研究問題的能力。三 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