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內科學複習 心力衰竭

2022-01-03 10:00:23 字數 1710 閱讀 4484

心力衰竭又稱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種症候群。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含義更廣,它包括有臨床表現的心力衰竭和僅有心排血量減少但尚未出現臨床症狀的心功能不全代償期。  一、概述  (一)**  1.

基本**  (1)原發性心肌損害  ①缺血性心肌損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②心肌炎和心肌病:

各種型別的心肌炎及心肌病均可導致心力衰竭,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最常見。  ③心肌代謝障礙性疾病:如糖尿病性心肌病、維生素b1缺乏及心肌澱粉樣變性等。

  (2)心臟負荷異常  1)壓力負荷(後負荷)過重:如由於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肺動脈高壓、肺動脈瓣狹窄等左、右心室收縮期射血阻抗增高,心室肌代償性肥厚以保證射血量,持久的負荷過重,心肌必然發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而終至失代償,心排血量下降。  2)容量負荷(前負荷)過重:

主要有以下3種情況:①心臟瓣膜關閉不全,血液返流,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關閉不全等;②左、右心或動靜脈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③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迴圈血量增多的疾病,如長期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  3)前負荷不足:

見於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狹窄、限制型心肌病、心包疾病所致的急性心包填塞或慢性心包縮窄等,引起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充盈不足,心排血量下降;心房擴大,體、肺迴圈淤血。  2.誘因有基礎心臟病的患者,增加心臟負荷的因素可誘發心力衰竭。

常見的誘因有:  (1)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最重要的誘因。  (2)心律失常各種型別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嚴重的緩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誘發心力衰竭。

其中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  (3)血容量增加如攝入過多鈉鹽,靜脈輸液過多、過快等。  (4)過度勞累或情緒激動如妊娠後期及分娩過程、暴怒等。

  (5)藥物**不當如洋地黃類藥物用量不足或過量,不恰當地使用心肌抑制藥物如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奎尼丁、普魯卡因胺等。  (二)臨床型別  1.按心力衰竭發展速度的快慢分類分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

  2.按心力衰竭發生的部位分類分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  3.

按收縮及舒張功能障礙分類分為收縮性心力衰竭和舒張性心力衰竭。前者臨床特點為心臟擴大、收縮末期容積增加和射血分數下降;後者則因舒張期心室主動鬆弛能力受損和心室順應性下降以致心室充盈受限。其特點為左室舒張末壓公升高,射血分數正常。

  (三)心功能分級目前通用的是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2023年提出的分級方法,其主要是根據心臟病患者自覺的活動能力劃分為4級。  ⅰ級:患者有心臟病但活動不受限制,平時一般活動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ⅱ級:心臟病患者的體力活動受到輕度的限制,休息時無自覺症狀,但平時一般活動下可出現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ⅲ級:

心臟病患者的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小於平時一般活動即可引起上述的症狀。  ⅳ級:心臟病患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

休息狀態下也可出現心力衰竭的症狀,體力活動後加重。  鑑於主觀與客觀及個體間的差異較大,2023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對nyha的心功能分級方案再次修訂,採用並行的兩種分級方案,即增加客觀的評估,根據心電圖、負荷試驗、x線及超聲心**等客觀的檢查手段來評估心臟病變的程度,將其分為a、b、c、d四級。  a級:

無心血管疾病的客觀證據。  b級:客觀檢查示有輕度心血管疾病。

  c級:有中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觀證據。  d級:

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客觀證據。  倒如患者患有二尖瓣狹窄,體力活動明顯受限,檢查見二尖瓣口呈中等度狹窄,則判為ⅲ級c;又如患者無主觀症狀,但客觀檢查主動脈瓣中度返流。心臟擴大,則判為ⅰ級c。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中醫內科學複習精華 胸痺

胸痺祛邪治標常以芳香溫通,通陽散寒,活血化瘀,宣痺滌痰 麻杏石甘湯 感冒表寒裡熱 肺痺初起喘較甚 飲證風熱犯肺 飲證屬於飲犯胸肺,症見熱盛有汗喘咳 金匱要略 胸痺治法宣痺通陽 最早提出用大劑紅花,桃仁,降香及失笑散 死血心痛 王肯堂 證治準繩 心血瘀阻 血府逐瘀湯 若血瘀輕 丹參飲 伴心悸者 桃仁紅...

中醫內科學執業考複習高度總結

1 感冒 1.風寒 荊防敗毒散或荊防達表湯 2.風熱 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3.暑濕 新加香薷飲 4.氣虛 參蘇飲 5.陰虛 加減葳蕤湯 二 咳嗽 1.風寒 三拗湯 止咳散 2.風熱 桑菊飲 3.風燥 桑杏湯 4.痰溼 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湯 5.痰熱 清金化痰湯 6.肝火 黛蛤散合瀉白散 7.肺陰 ...

中醫內科學

中醫內科學是以中醫理論闡述內科疾病的 病機 證候特徵 辨證論治及預防 調攝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內科學既是一門臨床學科,又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其它臨床學科的基礎,為中醫學的一門主幹學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科地位。中醫內科古稱 疾醫 雜醫 大方脈 即中醫內科學研究的範圍很廣,傳統將其研究的疾病分為外感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