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2021-12-31 02:17:43 字數 976 閱讀 3531

3. 精讀文,讀出理解

真正的閱讀者,再讀課文,一定像品茶一樣,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覺一下茶的味道。這樣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們和孩子再讀文字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

遵循文脈,讀過一節停一停,回過頭去想想這一節說的是什麼,自己都讀出了哪些理解。讀過兩節三節,又把兩節三節連起來回想一下。劉校長在與孩子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是這樣做的:

讀過第一、二節,讓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讀出的資訊和感受。劉校長只是針對孩子的閱讀結果不斷地點撥,提公升,尤其是注重引導孩子讀懂情節,讀懂人物的性格特點,進一步達成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讀過

三、四節也是如此。

當劉校長引導孩子讀到此處時能及時停下來,讓孩子把這幾節聯絡起來讀讀,看看能讀出什麼?有沒有新的感受?這樣閱讀,孩子不會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話中,而是能學會上牽下聯,能站在整體去思考,會對事件的發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

讀過五六節後,學生的感受實際就豐滿起來了,劉校長讓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讀懂人物心理,站在讀者的角度讀出自己對人物的評判。

4. 聯生活,讀出寓意

我們經常教導孩子讀過別人的書後,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劉校長執教這則寓言也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激發孩子的生活體驗,其實說出了生活體驗也就讀懂了寓意,從而達成寓言啟迪心智的教學價值。課堂上,孩子談的還是比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寫字時的壞習慣,有的想到了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彈琴,有的......

孩子將這些生活經歷都談了出來,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後再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讀後的啟示,應該是水到渠成了。

5. 細盤點,梳理方法

我們的教學應該讓孩子養成一種盤點的習慣。一堂寓言教學結束後,孩子再遇到寓言應該如何去讀,孩子心理清楚嗎?我想部分孩子可能會記住一點點,過了幾天也許就忘了。

因此,最後一定讓孩子說說,如果再給你一則寓言,你打算怎樣去閱讀呀?讓孩子梳理出這節課讀寓言的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存在的問題:

聯絡生活讀懂寓意環節教師處理略顯拖沓,致使課堂超時。

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扁鵲治病 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淺顯易懂,是取材於戰國時期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了扁鵲三勸蔡桓公治病,而固執的蔡桓公堅信自己沒病,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成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乙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在課堂交流中,學生慢慢體會到寓意...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真可謂 一石擊起千層浪 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學生的回答讓我看到了學生的世界是充滿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並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一 當學生積極主動地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時候,教師就成了課堂生成的發現者 欣賞者 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

四年級下冊《扁鵲治病》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材分析 扁鵲治病 是人教版小學語教材四年級下冊 寓言兩則 中的一篇。本取材於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主要寫扁鵲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 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這篇寓言故事耐人尋味,有著多元的寓意,從蔡桓公的身上,我們分析出 剛愎自用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