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制度,促進教師成長

2021-10-03 18:51:20 字數 5223 閱讀 6237

健全校本教研制度,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服務

大連市中山區泰山小學

陳風琴校本教研制度是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主體,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所面臨的各種教學具體問題為物件,關注學生學習生活,挖掘科研潛能,從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實踐性研究制度。學校校長作為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的第一責任人、組織者和領導者,如何結合學校這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主體,尋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突破口,提公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具有決策性的作用。

在進行校本教研制度建設中,泰山小學注意到:

一、校本教研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如,著重解決在以學校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滿足教師的實際需要。

二、校本教研應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

三、應以學校為主陣地進行校本教研。基於以上幾點,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學校做了初步的理論建構和實踐嘗試。

一、建立有利於教師成長的校本教研執行機制

研究是乙個有目的、有計畫、有步驟的探索過程,要進行一項研究必須有一套規範的操作程式,只有找到了具體的、可操作的辦法,教師才能有解決問題的行為。我校在校本教研執行機制的建立上,依據「邊實踐、

邊探索、邊調整、邊規範」的原則,形成了這樣的操作流程:

1、促動教師善於反思、發現問題。「判斷乙個教師到底是乙個教書匠型的教師還是乙個研究型的教師,最根本的標誌在於他能否對自身的實踐進行系統化的反思,通過反思找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尋覓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善於反思是教師能夠開展教學創新活動的基礎。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位一線教師都會經常地面臨一些具體的問題,校本教研就是要引導教師在反思式的實踐活動中發現並解決這些問題,從而適應新課程的需要,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活動。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首先設計了一張調查表(課件),圍繞「教學中的困惑」和「急需解決的問題」讓每一位教師認真填寫,然後組織教師經歷了三個下午的交流和討論。可是老師們提出的問題要麼比較空洞,要麼比較大,還有的老師根本就找不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出現了這樣的狀況,我們也開始困惑了,如果教師真的沒有「惑」就意味著校本教研毫無價值。

那麼,教師們真的達到了這種「無惑」的境界了嗎?顯然不是。於是我們開始多方尋找原因,先是領導班子研究、組織骨幹老師討論,然後又請教了區教師進修學校幹訓部、小學教研部、科研部的專業人員,經過認真研討,發現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教師個人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不善於發現問題,不善於反思,平時的反思只是淺層次的,沒有很好的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及其背後的教育觀念進行審視,缺乏深層次地思考,所以發現不了問題。二是教師個人學習不夠,理論與教學實踐沒能相融合,缺乏理論指導

鑑於這種情況,我們認為以課例為載體來幫助教師反思,是比較行之有效的辦法。在課例研究中,我們採用了以下幾種形式:

(1)組織教學觀摩。有目的的組織教師觀摩課,發動全組教師共同研究觀摩課的教材教法,有利有共同生成。這是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乙個重要方式。

(2)組織教師互相聽課、評課。在教研組內培養形成歡迎別人聽課,不怕別人聽課,敢於公開自己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的風氣。組織教師互相聽課,目的在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有利於通過教學行為比較引發教學思考。

(3)定期座談教學經驗。要使教師重視平時積累資料,記好「課後記」,教研組在此基礎上舉行經驗交流會,內容具體豐富,能收互相啟迪之功效。

(4)進行教改實驗。在教師教學改革實踐中,會生成許多新想法,發現很多新問題。

2、加強溝通,確定研究專題。「校本研究應該是以學校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選題範圍,以學校教師作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過一定的研究程式取得研究成果,並且將研究成果直接應用於學校教育教學的研究活動。」課改中許多問題都必須通過有計畫的、系統的應用性課題研究來解決。

開展專題研究可以相互提供經驗借鑑,實現資源共享。每位教師存在的問題都反映出教師個體間的教育經驗與教育環境的差異,這需要教師自覺地針對面臨的教學問題進行研究,但如果缺乏橫向交流和縱向引領,將會使自己處於孤陋寡聞、孤立無援的境地。我們根據每位老師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比較,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學生素質、能力的不均衡。

經過研究,大家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進行分層教學。於是我們組成了由英語、語文、數學教師組成的「分層教學」專題組,打破學科和學年的束縛,實行跨學科、跨學年的研究。我校嘗試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把集體授課和個別輔導相結合,努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課堂教學堅持「小迴圈,勤反饋」,實行「低起點,小坡度,嚴要求」,兼顧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感到有「奔頭」。開展了分層次目標教學的實驗工作,課堂練習、檢測和作業布置等都有不同的分層要求,嘗試「分層考試」。

3、學習交流,共同設計研究方案。課改實踐的經驗表明,「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是一種合作,而教育工作者之間的牽手也是一種合作。」教師間的民主合作,既能充分挖掘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潛在能量,又能體現其主體作用。

要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首先要解決判斷標準的問題,正確的判斷標準**於正確的教育理論思想。這不僅要靠教師自己在實踐中去「悟」,還要從外部去「吸收」。任何研究都必須借鑑他人的研究成果,因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攀登得更高。

於是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圍繞自己研究的專題,收集相關的資料,把學習的心得和好的方法進行交流,在互助下設計實施方案。為此,學校建立了集備制度。即教師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備課,選拔集備組長。

學科集備組著力平日教學**,集備組長負責具體落實課題分解,實施「三定」即定時間、定課題、定中心發言人;「四研究」即研究重點難點、研究雙基能力、研究學法、研究教法;「五統一」即目標統

一、重點統

一、基本內容統

一、作業統

一、單元檢測統一。集備組規定每週集備一次,集備組長做好每週集備記錄,確保集備組教學通案的質量,每學期整理存檔教學通案上交教研組,以備每年繼續提高通案水平。同集備組教師通力合作,加強日常交流,「以老帶新,以新促老」,互相切磋,每日小集備、每週大集備,課後集體反思,階段總結寫案例,及時總結積累教學經驗,每學期每位教師上交教研組5份精品教案。

4、實踐操作,進行案例分析。教學研究應以新課程為導向,緊緊圍繞教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研究,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任何的研究都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進行。「案例是一種記載教育教學典型事例的有效手段,也是校本研究中獨具特色的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它能較為具體地把教師所遇到的問題展現在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面前,提供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的方法取向。因此,我們採用了案例分析的方式來加強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個過程是這樣展開的:

說課(執教者)——上課——反思教學(執教者)、評課(聽課者)——發現問題(專題組)——解決問題(專題組)——第二次迴圈生成新問題。上課前要說課,說課的內容要按照這些內容闡述(課件):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題的內容在本課是如何體現的,達成共識後上課,然後執教者和聽課者共同反思,發現問題再實踐,這是乙個迴圈往復的過程,要求人人參與。

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5、專題研討,提出改進意見。合作研究的目的在於「喚醒教師的『提問』意識和『解題』意識,由此捕捉那些值得研究的『教育問題』,並以合理的方式解決相關的教育問題。」我們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讓教師通過理論學習,深化認識。

首先讓專題組的老師結合上課、看課、評課這些活動,談談目前自己解決了哪些問題,具體實行了什麼措施,而後再說說還需研究和加強的地方是哪些,又發現了什麼問題,共同尋找問題的解決策略。

6、總結經驗,發現新問題。 「研究始於問題,如果沒有了問題,研究也就沒有了開展下去的必要與可能。」因此,「確定研究問題,是校本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乙個方面。

」每位研究者都要在乙個問題得到解決後進行總結和提公升教育教學經驗,學校將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交流和推廣。特別是在研究乙個問題的同時,肯定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根據新的問題再確定新的研究專題這樣乙個迴圈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新的迴圈所研究的問題可能是本次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也可能是首次共同反思中就已經存在的。無論如何,它都將是乙個新的研究流程的起始。

在校本教研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這種流程的使用是必要的,因為乙個新的問題一旦提出,大家對這一問題肯定還存在著認識上的模糊。先確定乙個研究模式,讓教師按照一定的模式開展研究活動,當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操作,能夠熟練地進行研究並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的時候,這種教研方式可能就需要調整、完善、充實或改變。

二、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建立學習交流制度。校本教研剛提出的時候,許多教師對為什麼要進行校本教研提出了質疑,也很困惑,表現出了畏難情緒。在他們看來,這是工作之外的一種負擔。

為了使廣大教師提高認識就必須加強學習,明確校本教研的意義,加深理解。理論指導是促進教師專業提高的有效保證,這種理論學習,更加指向教學實踐中發生的真實問題,問題從教師中生成,在實踐中解決,讓教師真實的感受到校本教研對於自身的指導作用。學校把自主權和主動權還給教研組,充分發揮教研組長的作用。

在辦公室內設「校本教研」公示板,把研究的動態隨時公示給大家,內容由每個專題組自己填寫,包括理論學習、說課、上課、評課、研討的時間、地點、學科等,要求人人參與,這既為專題組橫向間的交流創造了條件,又便於學校工作的安排及指導檢查。另外,我們給每乙個專題組設立乙個活頁資料夾,把研究的過程記錄下來,以便看出研究的流程和跟蹤服務。學校還確定了「新課程教研周」、「校本教研日」,總結、交流、反思教學情況,通過集體備課、教學觀摩、說課、評課、案例分析、問題會診、教師與骨幹教師對話、教育沙龍等,充分體現學術民主,求同存異,鼓勵創新,在實踐與摸索中實現資訊交換、經驗分享、深度會談和專題研討。

2、建立責任制度

校長是主要責任人,全面負責,制定研究方案,巨集觀調控,聘請專業人員。教導主任是專幹,負責具體指導,制定研究方案,做好協調工作,把握進展狀況,深入研究組組織落實。專題組長負責具體實施,組織設計本專題的實施方案,組織同伴互助,進行具體研究,進行過程材料的收集管理。

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具體實踐,不斷反思,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

我們還在全校設立**教研網路:一級,由校長室領導下的教科處、教導處實施組織;二級,全校分設七個中心教研組,具體開展學科研究活動,進行巨集觀定向思考研討;**,在六個級部中以辦公室為單位,單獨成立了16個研究小組。**教研組織編織成了學校教學研究網路。

3、 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

學校對教師進行個性化的管理和評價。例如,對於經驗豐富、教學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可不採用傳統的備課方式來備課,學校也可以不檢查他的備課情況,而是看他相應的研究成果。其目的就是,讓優秀的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做創新性的,能引領其他教師共同發展的工作。

弱化以往評價中的甄別功能,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目前,我校正在進行的「發展性小學教師評價」體現的就是通過在學校研究中注重以教師個體為主要研究物件,幫助教師確立並不斷達到自身發展的近期目標,激勵教師不斷研究、實踐,不斷發展、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我們在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中,注重以教師為本,把重點放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反思、合作和研究上,突出了專題研究的主要形式,從而實現教師的自我提高。走向校本,也就是走向每一位教師自己生活的舞台,更加關注教師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生活方式,充分展示每一位教師的差異性和個性,更大地激發全校教師的創造熱情,以使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更具活力。

健全校本教研制度,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服務

大連市中山區泰山小學陳風琴

教師校本教研制度

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素養的重要手段,教師是開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擔者和受益者,是開展教研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質量影響到全校教研活動的質量和教學工作的質量,教師必須主動 認真地進行教研活動,在活動中不斷成長,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1 認真參加學校教研活動,認真完成學校 ...

校本教研制度

為全面貫徹新課標精神,切實改進和加強學校教研工作,建立以教師研究為主體,以課堂為主陣地,以課改中面臨各種問題為研究物件的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和教師專業的成長,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 校本教研理念 圍繞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中心,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臨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

校本教研制度

為進一步貫徹教育部 基礎課程改革綱要 的精神,充分發揮校本教研對我校教育教學的促進作用,促使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並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現根據我校實際制定本制度。一 學校校本教研工作 1 健全學校內部教研機構。我校建立 校長 教學副校長 教研室 教務處 學科教研組和年級備課組 構成的教學研究組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