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後感

2021-09-18 22:17:47 字數 1089 閱讀 3464

我不得不說自己從未完整地看過一遍老子的《道德經》,卻對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有著共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萬物卻又不與萬物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窪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為欣賞的大概就是水了。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呢?

我認為,「水往低處流」,因而才有了「人往高處走」的對比。水,源自高山之巔,能俯瞰世界,卻是甘心一路順流而下,滋潤萬物已是最偉大的了,卻又不與萬物相爭,甚至是安身於別人都不喜的低窪處。而且水是最善於迴圈的物體了。

只要有一點不平,便會開始流動。迴圈著,「生命不息,流動不止」永遠想著前方行進。難得的是,停下來的時候,表面是最平靜的,而在平靜之下仍是不斷的滲透、迴圈。

這世間,有多少人能放棄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與為爭?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斷自我迴圈的過程中又不斷向前呢?

靜心吧,讓我們的心靈平靜如水,由此,才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淨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

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上善若水」,若水乃為上善。「道」是產生萬物的總根源,先於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律及本源。「道」應該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需要有明確的認知和理解。

而水,便是這世間最接近於道的了,水「無所不利」正如「道」無所不在。水舍高趨下,而不受阻礙;水能流淌於世間各處滋養萬物,洗滌無垢;水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靜,實則深不可測;水源源不斷地流淌,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

道德經讀後感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乙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在現實和一些...

道德經讀後感

形而上,下之統一觀鄧華強 道德經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會,有車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會,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三十年 人生,忽得頓悟 笛孔非笛 是也!少頃,又打了個問號,真是這樣嗎?上古之人偶對竹管截幾吹氣發聲,初創早期樂器。單一氣口竹管為哨,以其僅有乙個單元振動與調節系統者也...

道德經讀後感

讀老子的 道德經 有感 通讀了老子的 道德經 道德經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共有81章。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 易 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 常道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