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有感

2021-09-23 08:04:42 字數 4624 閱讀 2584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

」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它的奧妙,有的時候**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裡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裡,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

」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畫、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子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子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

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乙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子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慾,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篇裡舉了乙個例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

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型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

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然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鑽。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裡而成杯之形狀,倒碗裡而成碗之形狀,倒鍋裡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

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型,水之高品性。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

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萬物卻又不與萬物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窪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為欣賞的應該就是水了,能「聖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詮釋。

開始想小學的路上游著小蝌蚪的水,老房子門前臭水溝的水,98抗洪電視裡驚濤駭浪的水,外婆家把石頭「砸」出了小坑的水,早年隨媽媽去那漳河風景區讓我頭暈目眩的水,中考那年溼了我的衣服和課本的水,在陽台上我用來細心澆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飲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異的水,乘輪渡過江時漢江歸入長江處那「涇渭分明」的水,寢室後的楊柳依依下波光粼粼的水,我時時叨念「靜如止水」的水……

我想,我有必要來重新認識一下這個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了。

首先,「潤物細無聲」是我們眾所周之的了,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是離不開水的。「水乃生命之源」是不爭的事實,牽強些說,這應該算是水的一種「博愛」了。不禁有些疑惑,人類的信仰有上帝,有佛祖,有神明,都還是人類自己的形象的變異,潛意識裡還是覺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

其實,大膽設想一下,我們似乎應該把水的化身作為信仰之源。當然也絕對不是傳說中所謂「龍王」、「河神」之類了,只是水本身。

其次,是「水往低處流」,又是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了,應該也算是它「不爭」的寫實。因而才有了「人往高處走」的對比了。水源自高山之巔,能俯瞰世界,卻是甘心一路順流而下,滋潤萬物已是最偉大的了,卻又不與萬物相爭,甚至是安身於別人都不喜的低窪處。

而且水是最善於迴圈的物體了。只要有一點不平,便會開始流動。迴圈著,「生命不息,流動不止」永遠想著前方行進。

難得的是,停下來的時候,表面是最平靜的,而在平靜之下仍是不斷的滲透、迴圈。這世間,有多少人能放棄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與為爭?

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斷自我迴圈的過程中又不斷向前呢?

「以柔克剛」是我極為欣賞的一條處世之道。而水應該是當之無愧「柔」的典範了。之前,我從一本寫給女子的勵志書上看到「當女人溫柔到了極處,就是一種力量」時,還有些不太能理解,如今再看,這「溫柔到極處」應該也就是如水了。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滴水穿石乃是最好的寫照,而洪水沖垮堤壩,形如猛獸,造成災難也讓我們對水的力量絕對不敢小覷。

柔弱如水,可以不與世為爭,慢慢化解剛強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種「無形」的狀態,只要有一點點間隙,水就能滲透進去,然後將其佔滿。當然,我們的至柔絕對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溫柔的堅持。

女人既是「水做的」,當是應該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別是在這個弱者強食的社會,當所有的人都在極力變得更強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時,溫柔的女人是便是清涼劑、暖手寶,給人舒適之感,讓人信任、親近。

《莊子山木》有語:「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裡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滿了大山的靈氣;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著井之魂靈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綿長的涓涓細流……總之,這水,明淨、清澈、甘甜、充滿靈性,如此便成了對友誼至高的評價。

而且水能洗滌汙垢,讓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心保持明淨。如此才能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地立足於這世間。

「上善若水」,若水乃為上善。「道」是產生萬物的總根源,先於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律及本源。「道」應該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需要有明確的認知和理解。

而水,便是這世間最接近於道的了,水「無所不利」正如「道」無所不在。水舍高趨下,而不受阻礙;水能流淌於世間各處滋養萬物,洗滌無垢;水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靜,實則深不可測;水源源不斷地流淌,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

若「水」,無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讀《道德經》有感

道德經 的大名自是從小就如雷貫耳,但真的把書買來看,還是在看了電視劇集 仙劍奇俠傳 之後,在仙劍中,看著那些蜀山大俠每施乙個法術就念道一句道德經,就覺得好帥好好玩,後來在書店看到就買了一本。第一次看道這本書,其實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這本道家第一寶典這麼著也應該是一本厚好幾寸,重十來斤的大...

讀道德經有感

老子用一段高深莫測的話來開始道德經,給人們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 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這句話正好概括了道德經中所含的道是無,用語言能表達出來的道不能算是真正上的道它不是一...

讀《道德經》有感

道德經 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但同樣也不能放棄對傳世經典和傳統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曾經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後來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無為 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