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後感

2021-03-04 09:40:37 字數 1016 閱讀 3045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乙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

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慾,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在《道德經》第七篇裡舉了乙個例.。「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

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讀後感

形而上,下之統一觀鄧華強 道德經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會,有車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會,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三十年 人生,忽得頓悟 笛孔非笛 是也!少頃,又打了個問號,真是這樣嗎?上古之人偶對竹管截幾吹氣發聲,初創早期樂器。單一氣口竹管為哨,以其僅有乙個單元振動與調節系統者也...

道德經讀後感

讀老子的 道德經 有感 通讀了老子的 道德經 道德經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共有81章。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 易 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 常道 了...

道德經讀後感

我不得不說自己從未完整地看過一遍老子的 道德經 卻對老子所說 上善若水 有著共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說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萬物卻又不與萬物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 低窪處 所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