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學智慧型道德經》讀後感

2021-09-21 23:32:28 字數 1536 閱讀 8921

孔子曾求教於老子,留下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孔子認為:只有智者,才能透視到水在柔靜中蘊藏的剛強;只有智者,才能洞察到水在謙卑中蘊藏的偉大;只有智者,才能體會到水在不爭中蘊藏的力量。

孔子算是為數不多的深諳老子思想的人。

唐代劉禹錫在《嘆水別白二十二》中寫到:「水,至清,至美。從一勺,至千里。

利人利物,時行時止。道性靜皆然,交情淡如此。君行金谷堤上,我在石渠水裡。

兩心想憶似流波,潺湲日夜無窮已。」劉禹錫也似從水中悟出了為人處世之道。

清代金纓在《格言聯璧》中講:「水,君子也。其性衝,其質白,其味淡。

其為用也,可以浣不潔者而使潔。即沸湯者投以油,亦自分別而不相混,誠哉君子也。」清人的理解雖淺顯直白,但卻至真至信。

老子「水」中的哲學,使我不禁聯想起《幽窗小記》中的一幅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凡事靜心、淨心、盡心,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搶也沒用。

用一顆平常心看待一切,這是何等的心境啊,又有多少人能達到如此境界呢?

現在的人大多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很是鬱悶,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不斷加重,精神愈發空虛,思想愈發浮躁。的確,社會在不斷發展,文明也在不斷前進。

然而文明社會的乙個缺點就是造成了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以得到利益為目的,其結果一是深陷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二是只追逐外在的禮法與物慾而不知什麼是真正的人生價值。金錢的**、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是非、成敗、榮辱、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欲壑難填我們卻非要去填,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我們就會墜入失落、失意乃至失志的境遇。

或許我們真的要向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取經,向「水」學智慧型,常常付出卻不索回報,清心寡欲,寧靜致遠,正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中又說:「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的攻堅策略是以弱勝強,這便是老子所論述的「以柔克剛」的中心思想。

水滴石穿,再堅硬的石頭也經不住水滴的長久進攻,只要有足夠的壓力,水也可以爆發出令人畏懼的力量。「水」是百變的,人也要有多面,正像七匹狼男士夾克做的一句廣告詞:「男人不只有一面。

」硬碰硬可以,但結果總是魚死網破,兩敗俱傷。人要懂得以柔勝強,忍得一時之氣,才能笑到最後,不是什麼事情都要硬碰硬地跟著上。舉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抗日時期的游擊戰,那用的就是「水」的哲學。

遇阻則退,見縫就進,周轉迂迴,最後以弱勝強,以柔克剛。那種硬對硬的戰爭,看上去激昂刺激,實際是求死之途,非上策也。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俗話:退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借力打力,四兩拔千金,這些也都是「水」中的哲學,運用的無非是水能以柔克剛的特性。正義面對**,一開始,總是落於下風,但是時機成熟便能一舉定乾坤,因為什麼?

因為正義就像是水一樣,是生命必需要的,缺少不得的,而懷有正義之心的人便要有水的這種特性,創造萬物,柔化剛強,讓世界生氣盎然,和諧的社會,少不了人之水性的成長。

《老子》全書不過區區五千言,但是乙個「水」字中就蘊含了如此豐富的智慧型。如果能參透悟盡全書,那定當位於聖人之列。縱使僅讀懂半數,那也是終身受用。

圖書館裡,一杯清茶,一本《老子》,二十歲的我彷彿有了六十歲的心境。

道德經讀後感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乙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在現實和一些...

道德經讀後感

形而上,下之統一觀鄧華強 道德經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會,有車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會,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會之以為用。三十年 人生,忽得頓悟 笛孔非笛 是也!少頃,又打了個問號,真是這樣嗎?上古之人偶對竹管截幾吹氣發聲,初創早期樂器。單一氣口竹管為哨,以其僅有乙個單元振動與調節系統者也...

道德經讀後感

讀老子的 道德經 有感 通讀了老子的 道德經 道德經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共有81章。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 易 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 常道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