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叢林基本制度簡介

2021-08-09 19:41:16 字數 5129 閱讀 3154

叢林最初是指禪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禪林,中國禪宗從曹溪慧能後,四傳至於懷海,百餘年間禪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巖居穴處。到了唐貞元、元和間(785-806),禪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於一處,修禪辦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以禪眾聚處,尊卑不分,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制,於是折衷大小乘經律,創意別立禪居,此即叢林之始。

叢林建立以後,百丈禪師又根據佛教律儀和叢林實際創制了百丈清規。百丈清規後經過歷代高僧大德的修改完善,形成了流傳久遠的叢林制度。本文現對叢林的基本制度分別作一介紹。

一、 掛單與安單

「掛單」與「安單」是我國漢傳佛教中經常習用的名詞。「掛單」是指我國漢傳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過具足戒的比五,為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遊歷各地寺院,求學於諸高僧大德。佛教中將他們到雲遊地佛寺中借宿稱為掛單。

與掛單相應的是「安單」。所謂「安單」就是指雲遊僧參訪到心儀已久名山古剎之後,要求在該古剎常住下來,寺院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考察,確認討單僧人符合入住的條件,便會允許其入住下來,這一過程稱為「安單」。本文現分別對兩者分述如下:

1、 掛單

從古到今,每個時代都有許多僧人為了探求佛法的真諦,常常不畏艱辛到各大名寺古剎參訪善知識。這些行腳雲遊的遊方僧到寺暫住,目p稱之為「掛單」。「單」,指寺院僧堂東西兩序所錄的寺中僧眾名單,平時寺中僧人的衣缽就掛在名單下的鉤子上,行腳僧入寺,要在東西兩序牆壁上貼上名字,並把衣缽掛上,這就叫「掛單」。

「掛單」也稱為「掛搭」、「掛錫」,「搭」亦指衣缽,「錫」指行腳僧隨身攜帶的錫杖。一般行腳僧入寺暫住,也要把錫杖掛在名單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說:「西域比丘,行必掛鉤,有二十五威儀。

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掛於壁牙上,今僧所至住處,故云掛錫。」但後來寺院的「掛單」,已漸漸失去原來的掛衣缽之意,而僅有入寺暫住之意了。

凡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腳僧的身份,到其它寺院「掛單」。但一年十二個月中,並不是所有的時間都可以掛單,每年從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結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開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結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開始)的這六個月,是雲遊求學期。只有在這六個月裡,比丘才可以離開自己原住的寺院,遍訪他寺,尋師參道,各個寺院也只有在這六個月裡才接待前來「掛單」的行腳僧

現代的雲遊僧,如果想暫住某寺,就可向寺方要求掛單。在掛單時,如果是想掛單幾天,就說:「打擾常住。

」想留下來參學,則雲:「親近常住。」掛單時要按以下程式進行:

先至客堂掛單,人往東邊凳子坐,衣單放在西單門口外。等候茶房或侍者來問候,辦資料,之後通知知客師。知客師穿著大袍由房間出來,到門口看一看可有衣單,隨後即走回門內東單椅子處,此時學人要機警起身,向上,「頂禮知客**」。

知客師答:「問訊。」參僧即問訊,知客師坐下,參僧也隨之坐下。

知客師問話:「從何來?」「上下何名?

」「來作什麼?」此時不可以答上x下x,要直稱自己名xx。若是要長期留下,即言:

「親近常住。」若為短期數日,即言:「打擾常住掛單。

」知客師檢閱戒牒。送單:「禮謝知客**」。

由茶房、侍者帶至雲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師會在此請掛單者先禮佛三拜,再「頂禮寮元**」畢,寮元師喊:「送知客師回寮。」此刻學人要跟前

三、四步至門檻目送知客師,直至不見身影才轉頭,再聽寮元**的吩咐,交待事項及日課行程。

若是親近常住者,寮元會將其詳細的資料送至常住,由常住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禪堂當清眾學規矩。來歷不凡者,通常半年後即由清眾公升做悅眾,漸漸成為綱領職事,若是一般領行單者,就不一定要經禪堂訓練。

2、 安單

「安單」,是指行腳僧在寺中掛單已久,希望正式成為寺中的一員,以便在寺中長久居住下去,而寺中僧眾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也認為可以與之共住,這樣,就要為行腳僧舉行「安單」儀式。

安單,對於行腳僧來說,意味著他從此不再作為寺院的客人暫居寺內。對於寺院來說,則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員,故「安單」儀式要比「小掛單」正規,古板。

「安單」儀式過程,與「小掛單」不少相同之處,如亦需由侍者發榜,堂司根據報榜,請行腳僧用茶,在用茶之後,檢驗度牒等。所不同的是安單者要在參頭帶領下,從前門右手依次進入禪堂,走至聖僧像前,排成一列,燒香供奉,大展具三拜,巡堂行走一匝,再回到原來站立之處,等待維那將度牒或戒牒發還大家。發完之後,維那即向諸寮傳送報榜,榜上寫明姓氏、時間、籍貫、年齡及出家**姓氏、受戒名稱、地點等等,並注明白某年某月起至本寺。

「安單」儀式舉行之後,行腳僧就失去了行腳僧的身份,而正式成為寺中一名清眾了。不過,新安單的僧人習慣上還要舉行一次「謝安單」的答謝會,會前,新安單者需出榜報眾:

新歸堂兄弟來日粥罷,詣方丈謝掛單。今x月x日,侍司xx報。

答謝會多在法堂舉行。堂中要莊嚴地設定住持之位,排列香幾爐瓶燭台,請出住持,屢謝屢拜,並再三謙恭地表示對自己能於寺中安單感到莫大榮幸。而住持在「謝掛單」之後,還會特地為新安單者請茶。

現代叢林的安單程式比古代簡便,要求討單的僧人在經過寺方…『定期限的考察(考察期通常為三個月或半年),對表現比較好的給予安單。安單前,寺院主要領導通常會開會對該僧人的表現作出評價,在得到大眾認可後,方丈和尚便會通知客堂為安單。客堂接到通知後,會為該僧安排房間,掛單僧即可從雲水堂搬出,成為寺院正式的僧人。

寺院也會安常住的標準為其發放單資。

與古代的清規相比,當代很多寺院的掛單和安單程式已經大大簡化。不過,歷代的祖師按照叢林清規宋制定這些制度都有其時代意義,我們不能因為時代的變遷對祖師所制定的繁瑣儀式妄加指責。相反,認真研究祖師所制定的嚴謹制度對我們的修行具有——定的指導意義。

二、 請銷假

佛教有完整的請銷假制度,佛寺中的僧人,上至方丈和尚,下到一般清眾,凡有事外出或因生病等不能參加寺院的日常佛事活動,應向寺院請假,假期結束,還要銷假。

請假的類別。有香假、殿假、坡假、暫假、長假、事假、病假、參假、私假、公假等。現以請假外出為例,說明請消假的程式:

佛門中的請假、告假、消假,除了要先在殿堂向佛菩薩禮拜告假或消假外,應向住持和尚及知客稟告。

請假外出的僧人,假期結束回寺後,應先到大殿向諸佛菩薩頂禮銷假,次至**處頂禮銷假

叢林中,大和尚外出也一定要向知客(客堂)請假,由侍者代勞,向知客師說:「大和尚請假至〇〇。」知客聞言要立即回道:「給大和尚送駕。」

大和尚因事外出,全寺僧眾應齊集大雄寶殿,由維那敲磬雲:「大眾師排班向上給大和尚送駕,禮佛三拜。」大眾三拜畢,然後大和尚呼:「給大眾**告假,禮佛三拜。」大眾一齊三拜結束。

大和尚外出回來時,全體僧眾當穿黃海青,齊集山門口列隊迎接。然後跟隨大和尚到大殿禮佛銷假。銷假儀式也是由維那敲磬雲:

「大眾師排班向上,給大和尚接駕,禮佛三拜。」三拜結束後,大和尚再呼:「給大眾**銷假,禮佛三拜。

」全體僧眾一齊禮佛三拜結束。

三、 請退職

請退職制度是佛門中的一項基本制度。請職則是於期頭、期尾時的人事調動,代表任期圓滿,要向住持辭職;圓職即指任期圓滿了要請職或再任一期。圓職有二義:

職務圓滿到期(任期之內做完,圓滿要辭職);圓滿到期,可以請調,但獲常住欣賞肯定,要其再續職留任,也稱為圓職。職務調動時,任期圓滿的序職者須向方丈和尚請辭,列職者則向客堂請辭。因此過去叢林中,每當元月初

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師在齋堂稟告宣布:「各位老參上座,各位執事**,學人有話打諸位的閒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規,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將屆滿,應該依祖訓向住持請辭。

」請辭後,於初

九、初十,大和尚邀約全山長老召開會議,詳分序、列職者,經長老通過,送至客堂,客堂則掛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掛出之前,即十

一、十二、十

三、十四日,大和尚先請圓職者吃飯,委任其下一期繼續原有的職務,亦即不調動。未圓職者,經大和尚協調安排新職務後,大和尚也會擇期請請職者吃飯。在此期間,約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張貼掛牌:

「奉和尚命,請xx法師為堂主兼副寺;請xx法師書記兼糾察」等等,掛牌以後,當天交接,次日上任。這就叫做「期頭期尾」、「請職圓職」。古代叢林,凡組織系統嚴謹的寺院,其人事制度有所謂「四十八單」執事。

四十八單又分為序職、列職二種;序職有職無權,列職則有職有權。序職,代表的是道德、學問、階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長於道德修行者擔任,雖然有名、有職,但無實權;列職,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職務,握有實權。

依傳統規矩,新任知事(掌管僧眾雜事、庶務之職務)須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禮拜說道:「某等乍入叢林,諸事生疏,過蒙提拔,下情不勝恐懼之至。」事後,堂司行者(維那之下,掌諸雜務之役僧)也會高聲呼:

「大眾禮賀新知事。」大眾頂禮一拜之後,又呼道:「新知事禮謝大眾。

」出家為僧,大多抱持為法而來的心態,無論擔任何種職務,只求盡心盡力奉獻常住,因此,職務或上或下的調動,都能以平常心視之,從而在和平的請職圓職儀式中莊重完成。

四、 普請

普請是叢林中令大眾從事雜務勞役。俗稱出坡。如佛誕日摘花、曬藏、平時的灑掃、搬柴、摘菜等,皆是普請的事項。

普請的具體規則,元代《幻住清規》雲:「公界普請,事無輕重,均力為之,不可執坐守靜,拗眾不赴。但於作務中,不可嘻笑,誇俊逞能,但心存道念,身/頃眾緣。

事畢歸堂,靜默如故,動靜二相,當體超然,雖終日為,而未嘗為也。」《敕修百丈清規》則說得更為明確:「普請之法,蓋上下均力也,凡有需大眾合力而辦者。

庫司先稟住持,次令行者傳語首座維那,分付堂司行者報眾掛普請牌。或聞木魚或聞鼓聲,則自趨普請處宣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並宜齊赴,當思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誡。」

關於僧眾在日常作務中修行的事例,佛典中亦有類似的記載:

一天世尊在逝多林中看見地上的落葉,親自拿起掃帚掃地。舍利弗、目犍連等**見狀,亦馬上加入行列,將庭園打掃得煥然一新。隨後,世尊即開示掃地有「自心清淨」、「令他心淨」、「諸天歡喜」、「植端正業」、「命終之後生天上」五種功德,希望大眾皆能廣植清淨福田。

我國自唐朝開始即有出坡佛事,百丈禪師創立叢林制度,奠定道場規矩,更將砍柴挑水、日常勞動融入佛法當中。直至八十幾歲,仍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帶領大眾出坡作務。

在現代叢林中,普請仍然是一種普通的公眾活動。特別是在一些擁有田產的寺院,普請活動更是頻繁常見。在普請之前,客堂都會掛牌通知僧眾普請的具體時間和內容。

有的寺院是通過開會或表堂的方式通知大眾。

此外,大眾一同出坡,亦能放下彼此的執持,同舟共濟,不僅廣結善緣,更能創造和諧的氣氛。《金剛經》雲,若能放下人、我、眾生、壽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出坡不僅自利利他,更是成就佛道的重要助緣。

五、 普茶

普茶是叢林中一項基本的集眾喜慶活動。每逢春節期間,或特定法會活動之後,住持和尚為慰勞住眾的辛勞,會舉行「普茶」儀式,請大眾喝茶、吃點心、相互談心,在年終的普茶聚會上,住持和尚通常會對僧眾一年來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同時對大眾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有時住持和尚還會要求大眾對叢林的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然後大眾在飲茶、吃點心的溫馨氣氛中相互交談,對寺院的發展建言獻策。由於每個寺院的實際情況不同,各寺院普茶的時間、地點、形式也稍有差異。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介.txt我都捨不得欺負的人,哪能讓別人欺負?一輩子那麼長,等你幾年算什麼我愛的人我要親手給她幸福別人我不放心我想你的時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許你們欺負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棄你,下輩子吧!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政的最高長官,通稱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輔佐之意。歷史上各個朝代對宰相的稱呼是各種各樣,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幾乎貫穿於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宰相制度居於核心地位,是鏈結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環節。一 古代...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

中國墓葬制度歷史悠久,現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那時就已出現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的行為。一直到今天數萬年的時間裡墓葬制度不斷發展變化,日臻完善,現在在中國的少部分地區這一制度仍有保留。墓葬制度伴隨而產生的大量墓葬品 壁畫等歷史文物更是對那個時期的歷史還原和社會文化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