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繁榮的反思 取代消費主義文化

2021-07-16 08:51:40 字數 2665 閱讀 1123

我們需要審視和校正那些極力鼓吹消費主義的思想模式和價值觀了。

它們包括我們在人的本質、發展、經濟危機、技術進步和教育方面的觀念。

氣候、能源、糧食、水源、疾病和金融方面的每一次危機都在進一步揭示出了消費主義的弊端。

人們需要以新的、更廣闊的視角來認識人生的意義和繁榮了。

[編者注:以下這篇《觀點》社論改編自巴哈伊國際社團在聯合國第18屆可持續發展大會上的乙份宣告。

全文見: ]

鑑於當前的氣候變化、環境惡化和貧富懸殊,人們已經普遍意識到,社會必須由無節制的消費主義文化轉向可持續發展型文化了。 但這一轉變卻與那些極力助長消費主義的思想模式和價值觀存在潛在著衝突,因此,要推動它,就必須審視和改變那些與人的本質、發展、經濟危機、技術進步和教育有關的一些深層次觀念。

人的本質

談及可持續型生產和消費,乙個重要議題就是人的本質,它促使我們從根本上去重新審視:我們是誰, 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從本質上而言,人類的體驗主要是精神體驗,它根植於人人擁有的內在本體——有人稱其為「靈魂」。

但是,消費主義文化卻傾向於把人變為競爭性的、不知滿足的商品消費者和市場操縱的物件。常見的觀點是,人的實際要求(即更多物質享受)與人類的需要(即公平的資源分配)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

那些推行當前不可持續型生產和消費模式的商業和政治力量常常鼓勵自大、貪婪、冷漠和暴力秉性,而要克服這些秉性,我們必須發揮那些一再被視為天真的理想而常常被忽略的中庸、公正、愛、理智、自我犧牲、服務大眾和相關品質,只有依靠它們才能建立起更加公正和可持續型的社會秩序。

發展觀同樣地,要清楚地認識可持續型發展,就必須就人類發展的本質和意義進行公眾對話:必須把向可持續型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轉變當作一項全球性事業,使所有人都能實現人生的雙重目的——即開發天賦潛能,並參與建設更美好的社會。

最終,乙個社會要實現可持續型生產和消費,就需要對其自身架構進行組織性變革,才能充分顧及到全體社會架構間的相互依存性,以及社會與其賴以存在的自然界的內在聯絡。這些變革中的許多已成為大量公眾對話的焦點,其中包括:世界公民意識;建立乙個能夠作出國際性決策的最高聯盟,由所有國家聯合組建、聯合管理;建立專門機構以確保全人類共同享有地球資源;實現男女間的完全平等;消除各種形式的偏見;確立一種全球通用貨幣以及其它綜合機制,以促進全球經濟公平性;採用一種國際性輔助語言來促進共識;將龐大的軍費轉移到具有建設意義的社會目標。

現行經濟體系的危機

當前主流的發展模式依靠的是物質消費型社會,不斷上公升的消費水平被當作是進步和繁榮的標誌。在此背景下,人們只關注生產、積累物質財富與享受(它被看成是人生之本義、快樂之源和社會地位之基石),並且,這種專注已深植於各種政治和**體系。對於極少數特權者來說,被任意培植的物質慾望催生了乙個完全依賴過度消費的社會體系,而對大多數民眾來說,它則加劇了隔閡、貧窮和不平等。

不論氣候、能源、糧食、水源、疾病還是金融體制方面的崩潰,接踵而來的全球性危機都在進一步揭示出了當前生產和消費模式中固有的的剝削和壓迫。

狹義物質主義的世界觀雖然為現代經濟學提供了支援,但也助長了人的墮落、家庭與社群的解體和公共機構的腐敗,並且加劇了對主要人口群體——尤其是婦女和女童——的剝削和邊緣化。要實現向更加公正、和平和可持續型社會的轉變,我們就必須注意協調生產和消費的物質與非物質(即精神)方面。

同樣重要的是,應該強調:協調就業和生產是強健經濟的關鍵之一。可持續型生產不單是涉及更「綠色」的技術,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通過各種機制,讓所有人都能來推動這一有益程序。

對於個人來說,工作不僅是謀生和致富的手段,也能增加才幹、提公升品格、服務他人、推動社會的進步。

科技研發

大多數科技研發都主要是受商業力量的驅使,而沒有考慮到世人的根本需要。此外,如果只注重技術轉讓,而不同步促進更多人參與對知識的探索和應用,只會加大富人與窮人——技術的「開發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距離。鑑於社會的需要和環境的制約,社會要發展,就必須提高對技術需求的識別力、技術革新和適配能力。

教育教育首先應該明確世人嚮往的社會型別、以及為了實現它所需要的人才型別。它必須幫助學習者認識人生的意義,跨越自身文化現象的界限,從不同角度看待和處理各種現時問題;使他們懂得自身言行的多重作用,並作出相應改變。

教育機構必須成為社會轉變過程中的參與者。教學不能只是為了傳授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更確切地說,它的目的應是開發人們天賦的豐富潛能。

巴哈伊社群的文化轉變方式

十多年來,世界各地的巴哈伊社群一直在全面系統地努力,其目的就是為了在世界各地的個人和社群中實現一種轉變,以激勵和提高服務能力。現在,這些活動的指導原則已已經深入到了「行動-反思-磋商」式的學習活動。在數以千計的社群裡,巴哈伊們已發起各種社群活動,旨在促使各個年齡層的人們認識並提公升自身的靈性能力,通過集體的努力來改善自己的社群:

他們開設了以奠定高尚正直品格為核心的兒童班;11-14歲是人生的關鍵階段,他們為這個年齡段的少年建立了能夠幫助他們樹立自身道德體系的學習環境;他們邀請各年齡層的人們加入分享型學習小組,這些小組的核心理念和主旨是,鼓勵個人通過結合學習與實踐、倡導服務來推動社群的變革。

在世界各地,對人生意義與繁榮的新的、更全面的認識正越來越開始成為了公眾對話所關注的焦點。日益明顯的是,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的實現將會是一種充分授權、合作和不斷的反思、學習與實踐過程。不論男女老幼、窮人還是富人、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各個人群都將極大地影響這個過程,因為,他們都有權參與建設新型社會。

隨著消費主義、無節制消費、赤貧和歧視之洶湧浪潮的退去,人們尋求公正、互惠與富足的能力將得以展現。

「狹義物質主義世界觀為眾多的現代經濟學思想提供了基礎,但也助長了人的墮落、家庭與社群的解體和公共機構的腐敗,並加劇了對主要人口群體——尤其是婦女和女童——的剝削和邊緣化。」

當代消費主義語境下視覺文化的審美反思

作者 呂月公尺韓素梅 消費導刊 2015年第05期 摘要 後工業文明時代影象侵襲無處不在,它是大眾文化的代名詞,也是後現代文化的重要表徵。本文以消費主義語境為研究視角來 視覺文化的特性,並指出當前 視覺傳播過渡繁榮的背後隱含著人類文化的困境,最後提出後現代的文化價值體系需要重新回歸意義深度 精神情感...

對建構主義的反思

二 是否應該將建構主義作為指導當前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論基礎?指導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既是多元的又是一元的 即應多元與一元結合 在運用建構主義指導教改實踐時,既要考慮共同性,又要考慮特殊性 即應共性與個性結合 對於第一種關係的處理,如上所述,應考慮不同歷史時期教育領域存在不同的主要矛盾。就我國當前的歷...

對建構主義的反思

建構主義的這種知識觀強調真理的相對和對真理把握的主觀性,它向強調 知識權威 書本聖經 的傳統教學和課程理論提出了巨大挑戰。雖然它過於激進,卻值得深思,對改變傳統而僵化 權威 式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實踐有很大的促動用。但建構主義拒絕對任何知識的直接確認,容易向真理觀上的相對主義,陷入不可知論或懷疑主義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