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建構主義的反思

2021-07-11 01:23:16 字數 2309 閱讀 1666

二、是否應該將建構主義作為指導當前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論基礎?

指導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既是多元的又是一元的(即應多元與一元結合)。

在運用建構主義指導教改實踐時,既要考慮共同性,又要考慮特殊性(即應共性與個性結合)。

對於第一種關係的處理,如上所述,應考慮不同歷史時期教育領域存在不同的主要矛盾。就我國當前的歷史階段而言,教育領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或根本問題是:多年來教育領域培養出的大批人才主要是知識應用型人才,而非創新型人才。

這種狀況與21世紀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對創新人才的強烈需求形成尖銳矛盾。不創新,國家就不能發展,甚至無法生存。正是因為面對這樣尖銳的矛盾,2023年第三次全教會上才形成了關於我國素質教育的全新指導方針:

「要實施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由於在眾多教育理論中,只有建構主義理論(它既是一種學習理論,又包含新的教學理論),特別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建構、自主**、自主發現,並要求將這種自主學習與基於情境的合作式學習、與基於問題解決的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因此特別有利於學習者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其他的教育理論(尤其是傳統教育理論)雖然也有許多寶貴特點,但大多側重於如何對系統科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掌握(當然,這類教育理論對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為了更好地貫徹和體現創新人才培養的素質教育目標,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礎教育領域正以很大力度在推動的新課程改革)在鼓勵運用多種先進教育理論來指導的同時,特別強調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即體現多元與一元的結合),這也是完全必要的、正確的。這樣做並不說明建構主義是目前最完美、最理想的教育理論,而僅僅說明它對於解決我國當前教育領域存在的根本問題特別具有針對性。

對於第二種關係的處理,如上所述,應考慮不同國家的國情(特別是不同國家在社會文化背景方面的差異)。這是特別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以美國為例,他們的教育思想歷來傾向「以學生為中心」——從20世紀初開始,杜威就大力提倡「以兒童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到了20世紀的

五、六十年代,布魯納大力推動「發現式學習」,其核心思想也是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從而進一步加深了美國教育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從美國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比較喜歡圍成一圈,師生平等討論,自由發表意見,鼓勵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也可看出這一特點。

這種教育思想與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自由發展空間,無疑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有好處的;不足之處是,美國歷來不強調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他們的觀念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這二者似乎是矛盾的——主張後者就必須拋棄前者。對教師主導作用忽視的直接後果就是學生基礎知識的削弱。加上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如上所述,以喬納森為代表的、鼓吹以主觀主義認識論作為其哲學基礎的極端建構主義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大行其是,在削弱甚至否定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進一步鼓吹以學生為中心,這就使原來「重學輕教」傾向更加強化,並走向極端。

其後果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教育資訊化快速實現的條件下,美國中小學的教學質量不僅沒有提公升,反而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點是由美國高層教育主管確認的)。令人欣慰的是,美國教育界的同行已經開始清醒過來,甚至有人提出要向中國基礎教育學習:學習中國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彌補美國長期以來在這方面存在的缺陷。

我以為這是頗有見地的——是能夠根據美國的文化背景即美國的國情來選擇運用教育改革指導理論的明智之舉。

反觀我們中國,情況就完全不同。我們的教育思想歷來傾向以教師為中心,「為人師表」,「師道尊嚴」,「傳道、授業、解惑」既是我們祖先留傳下來的良好師德,也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思想的真實寫照。這種教育思想的優點是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師監控整個教學活動程序,有利於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

總之,這種教育思想,對於知識、技能的學習掌握,對於全面打好學生的各學科知識基礎是有利的;不足之處是由於長期「重教輕學」,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對書本、對權威的迷信,且缺乏發散思維、批判思維和想象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大多是知識應用型人才,而非創新型人才。這正是我國當前教育的致命弱點,也是癥結所在。如上所述,第二種關係的處理是既要考慮共性,又要考慮個性(特殊性)。

和其它國家(包括美國)相比,這裡的共性,即通過教育深化改革所要達到的共同目標——是要使教育系統能夠有效地培養出大批(而非個別)能適應21世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從這個共性考慮,運用建構主義作為主要的理論指導,無疑是正確的);特殊性則涉及國情(特別是文化背景差異),中美兩國在教育領域的文化背景差異正是教育思想有較大的不同:美國長期以來傾向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而中國長期以來傾向或主張「以教師為中心」——「重教輕學」,只強調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這一面,而忽視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這另一面,其嚴重後果已如上述。換句話說,由於國情不同,美國當前的教育改革不應過多強調建構主義(相反應多強調一些傳統教育理論);而中國則相反,針對我國的現狀,今後一段時間內,適當提倡建構主義還是必要的——但是必須注意,,而是建立在「主客觀統一」認識論和「主導—主體相結合」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型建構主義。

對建構主義的反思

建構主義的這種知識觀強調真理的相對和對真理把握的主觀性,它向強調 知識權威 書本聖經 的傳統教學和課程理論提出了巨大挑戰。雖然它過於激進,卻值得深思,對改變傳統而僵化 權威 式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實踐有很大的促動用。但建構主義拒絕對任何知識的直接確認,容易向真理觀上的相對主義,陷入不可知論或懷疑主義泥潭...

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育意義的反思

建構主義在當今教育領域取得了相當的地位和廣泛的認同,它成為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導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哲學觀 知識觀 學習觀和教學觀,對傳統的學習理論是乙個挑戰,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賦予了學習新的內涵。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並非盡善盡美,我們在褒揚 倡導這一理論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它本身存在的侷限...

教育評價的建構主義模式

作者 小學教學研究 2014年第09期在確定質性研究取向的基礎上,古巴 林肯提出了以 共同建構 為特徵的新一代評價思想。他們認為,評價在本質上是一種通過協商而形成的 心理建構 因此,評價應堅持 價值多元 信念,即評價是一種民主協商 主體參與的過程,而非評價者對評價物件的控制過程,學生也是評價的積極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