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師感悟課堂 袁芬

2021-07-15 21:05:58 字數 3557 閱讀 2378

——參加第十一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活動有感

五年級數學袁芬

2023年12月初,我帶著非常期待的心情參加了第十一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活動,這一次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聆聽名師們精彩的觀摩課。雖然與我滿滿的期待有些距離,但是名師們精妙的教學設計、靈動的課堂以及他們幽默風趣的語言,讓我感受到名師的風範,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知識視野、文化底蘊、創新思想以及他們精湛的課堂駕馭能力,都讓我由衷的讚嘆。下面我從兩部分談談這次學習的反思。

一、 我們的課堂可以學名師的東西。

1、 親和力

我們普遍認為「師嚴然後道尊」,認為嚴肅嚴格才能體現老師的威嚴。所以在學生面前總是板著面孔,當然這裡面還有乙個原因,當我們面對學生犯錯誤時,剛講完又錯時、恨鐵不成鋼時,我們真的笑不出來。而我們的名師無一例外地擁有一種讓課堂和諧、輕鬆、溫馨的親和力。

這種親和力讓他們的課堂活潑、生動、富有樂趣。它就似一塊磁鐵,深深地吸引住學生,讓學生敢於探索,樂於思考。名師的親和力表現在教師甜美的語言上。

像上課之前的聊天,老師們都會帶著笑容,象跟一群朋友、跟自己的家人一樣聊天、談心,顯得親切、自然、輕鬆。還有他們富有感染力的鼓勵:「孩子,你真了不起」、「不錯,你的見解很獨特」,當學生的答案不理想時,他們會說「再仔細想想」等等這一類充滿期待、飽含讚賞的語言,它扣開了學生的心扉。

親和力還源自於教師的教態,顧娟老師的幽雅、劉松老師的幽默,還有劉德武老師的親切都向學生傳遞著溫馨。學生回答精彩時,他們時而拍拍學生的肩膀,豎起大母指「小夥子,了不起」,時而跟學生握握手「無所不知的小姑娘」。當學生回答得幽默風趣時,他們也會像孩子一樣,發出爽朗的笑聲。

當學生暢所欲言,欲罷不能時,老師也會表現出足夠的耐心:「好,你還想說,那你再說說」、「你還有不同的意見,你也說說」。這種親和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讓學生由衷地喜歡上數學,喜歡他的老師,讓學生都捨不得下課。

2、 追問的藝術

名師的課堂,都不約而同地在強調著教師不但是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引領者,更是乙個會抓住時機的追問者。他們利用巧妙的追問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而學生在老師精妙地追問下一步步地探索著知識的內涵,「為什麼」、「為什麼這樣」引領著學生思考。

如:顧娟老師在執教《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有這樣的一道練習題:把一段120公尺的木頭截成三段,圍成乙個三角形,可以怎樣截?

學生各抒己見:「30、40、50」、「40、40、40」……學生的答案顯示大部分學生對知識掌握已經很好了,但是顧老師不滿足於基本掌握,而繼續追問:「你還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一根是90,另外兩根可以是多少?」、「最長的一根不能超過多少?」當乙個同學提出:

「我認為最長一條不能超過60公尺時」。老師繼續問:為什麼,你是怎樣想的。

像這樣的順勢追問,幾乎每節課都很突出,它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當然,這種追問的藝術源自於教師對教材的正確把握、靈活的教學手段以及豐富的知識底蘊。

3、 關注生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技藝並不在於能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名師們關注生成的能力,不得不讓我們佩服。

如:在理解什麼叫垂線的時候,黃愛華老師出示了定義: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他指著黑板的圖加上字母,問:誰是誰的垂線?用你喜歡的符號畫一畫。

乙個學生畫了這樣的符號。「 」並且指著說a是b的垂線,b也是a的垂線,老師馬上問了兩個問題一是:「也」字用得很好,那「也」是什麼意思呢?

二是:他指著學生畫的箭頭問:能用這條線表示嗎?

喜歡這條線嗎?為什麼?還可以怎樣講呢?

乙個學生突然提出「黃老師,我有乙個更簡便的說法,叫做互相垂線」。本來「互相垂線」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但黃老師抓住這個「生成」與學生共同得出「互為垂線」這個抽象、學生難於理解的定義。

又如:華應龍老師上《分數的再認識》時,他問領帶對折三次,是把領帶平均分成了幾份?學生持有不同的答案,華老師當機當斷,讓學生找一張紙來折一折,學生一動手,問題就迎刃而解,這時語言反而是多餘的。

面對這麼精彩的生成,不同的教師自有不同的應對策略,名師的做法是:順應學生的思路,順勢點化生成,激勵學生思維,讓掌握知識變得水到渠成,這就是我們平常說教育機智了。

4、 活用教材

合理地、創造性地用教材也是這次授課的名師們的一大特色,。發揮教材效應、深挖教材潛能,是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數學素質的乙個重要途徑。

如:餘穎老師在上《多邊形面積計算複習課》時,她這樣處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知識的複習的:先要求學生畫乙個是上面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半的三角形,不同的學生肯定畫出不同的三角形,

老師問:(1)這兩個三角形形狀不一樣為什麼會相等?(等底等高)

(2)觀察上面的圖形,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

(3)你要求陰影部分的面積需要哪些條件?

(4)現在夠條件求了嗎?

(5)面積是12的三角形一定是底是4高是6的嗎?不等底也不等高的三角形為什麼可以面積相等?

你看,餘老師從末想過停留在只讓學生會求三角形的面積的基本層面上,她積極地開發課程資源,緊扣教材內涵,圍繞重難點,靈活地設計教學策略,給學生創設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5、「去情境化」

雖然鄭毓信教授並沒有上課,但是他提出的數學課堂要會「去情境化」,讓我深有感觸。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師們注重創設有效的情境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活動,學生們在情境中學得形象、學得有趣,表現輕鬆積極,思維較順暢,可在情境活動後,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發現,對數學知識的概括提煉卻常不令人滿意,這就表現為我們的學生缺乏數學抽象思維能力。的確數學課堂創設學習情境固然重要,而幫助學生在「去情境」的過程中獲得數學感悟和發現,讓學生學會數學思維更重要。

數學「客觀知識」的形成過程是乙個「去情景化、去個人化和去時間化」的過程;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中固然應該指向學生——借助學生的現實生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教師的價值引領下進行自主建構。在學生數學教學中,要謹防數學內涵的悄悄流失,謹防學生思維的表面化。 要切實處理好生活的隨意性與數學的嚴謹性、抽象性之間的關係,將學生的思維進行形式化的提公升,鄭毓信教授提出的數學課堂要會「去情境化」,這裡的去是學習數學的結果,決不是在教學中不要感性材料,不要與學生的生活聯絡等等。

二、 我們現在提倡的做法怎麼改才更有效。

名師的課堂讓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很多,但是,因為所站的位置不一樣,所考慮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我們更追求有效的課堂,通過名師的課堂反思我們現在提倡的做法。我覺得我們有以下的優勢:

1、 注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

2、 注重給學生學習的支架:讓學生自主學習時,會提出具體的合作要求或要思考的問題。

3、 注重板書和練習:板書顯示了重點知識、知識的形成過程;練習層層深入,讓學生由易及難循序漸進掌握知識。

4、 注重整合教材:讓學生統覽知識全域性,讓課堂顯得大氣、大方。

5、 注重全面關注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每人都有參與的機會;同位互講,不甚明了的知識再一次加深。

6、 注重知識脈絡的形成:使複雜的關係簡明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那麼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

1、 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豐富內涵、語言幽默、舉止幽雅、親切和藹,加強導、引的能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2、 恰當地運用追問策略

我們應該在缺乏深度之處追問、在發生意外之處追問、在產生矛盾之處追問、在出現錯誤之處追問。

3、 有效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4、 加強扶放的力度

5、 注重數學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讓學生更全面掌握知識。

走近名師感受現代與經典

第六屆現代與經典全國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學習心得 本月初,我有幸前往美麗的古都南京參加了以 新知識 新體驗 新平台 新境界 為宗旨的第六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此次研討會雲集了全國小學語文教學名家,分別代表了各自派別。課堂互動各具特色,名師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次觀摩研討會邀請了我國的...

名師成長感悟

名師工作室成員個人成長感悟 二密鎮中學陳廷蓮 非常高興自己能有機會進入劉曉紅老師的工作室學習,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工作室導師劉老師精闢的見解 務實的作風,以及工作室學員全身心的投入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工作室和諧的環境,開放的氛圍使每一位學員如置身乙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裡,大家交流困惑,暢談經...

感悟名師魅力

感悟名師魅力啟迪教學智慧型 鄭老師 學會寬容 一課的教學啟迪 今天上午聆聽了梁老師和鄭老師對 學會寬容 一節課的備課經歷和課程反思的講解,使我受益匪淺,獲益終生,知道了當我們備課的時候,不能僅從老師的理論出發 從書本邏輯出發,而是必須認真研究課程標準,認真思考課程理念,當然更要認真研究學情。在認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