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與教化說課稿

2021-07-14 17:58:33 字數 3571 閱讀 5529

高中美術鑑賞《第二單元——第二課禮儀與教化》說課稿

教學目標 :

了解在美術史上「禮儀與教化」這一要求的出現對美術創作的影響;了解圍繞這一主題在中國商代到魏晉時期、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印第安文明中出現的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美術風格以及這些作品產生的具體社會背景。

教學材料分析 :

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1、當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出現了成熟的文字和統一的國家之後,圍繞「禮儀與教化」這一主題,美術創作所發生的變化。2、中國商朝到魏晉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美術種類和美術作品,以及這些作品與社會文化觀念之間的關係。

3、兩河流域比較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及其與社會文化觀念之間的關係。4、古埃及比較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及其與社會文化觀念之間的關係。5、古印度比較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及其與社會文化觀念之間的關係。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較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及其與社會文化觀念之間的關係。

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後,美術作品的功能、形式和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與國家以及階級的出現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個階段,美術開始成為統治者服務,成為權力的象徵或宣揚特定的法律與道德觀念的一種形式。教材圍繞著這一主題,分析了這些觀念與美術創作之間的關係,並介紹了中國與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在中國美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方面,教材中分析了從中國商朝直至魏晉時期美術現象。在商代,最典型的美術作品就是青銅器。當時的青銅器不是普通的生活器皿,而是權力的象徵,從紋飾上來看有著一定的威懾力。

並且根據貴族的等級,還確定了青銅器擁有的數量和形式。這顯然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道德要求,目的是維護統治者的權力。而這一要求隨著統治階級權力的分散而逐步消失,所以我們看到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紋飾和器物的造型方面不再顯得恐怖,而是華麗和繁瑣。

而到了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為帝王守靈的雕塑,它體現的就是權力和威嚴。從漢代開始,儒家學說成為了官方認可的道德學說並成為傳統社會的道德基礎,所以這個時期的美術作品主要圍繞儒家學說所倡導的忠、勇、孝、節、義而出現。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無疑是為了宣揚忠和勇,同時提醒人們防備入侵者。

而畫像石的出現,反映了人們對祖先和死後生活的重視,這與「孝」的思想不無關係。這種思想也表現在當時在石棺上大量出現的孝子故事中。此外,魏晉時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是為了要求女性遵守特定的道德而創作的。

在世界其它地區出現的美術現象與中國類似。比如教材中談到的古巴比倫時期的漢謨拉比法典石碑上的太陽神向漢謨拉比授予法典的場面,就是把這部法律以及統治者本人加以神化了,目的是為了讓人們遵從它。而古埃及的美術也是為了統治者——法老服務的。

當時埃及的所有建築、雕塑以及繪畫都是圍繞這一目標而展開的。同時,教材還分析了埃及人獨特的繪畫觀念。此外,古印度的藥叉女神和印第安文明的雨神分別是這兩個地區有代表性的美術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的情況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差別,其中最主要的是,它們的統治者普遍運用神話來統治國家,這從遺留下來的作品中就可以比較明顯的發現。

教學建議 :

本課主要是圍繞著「禮儀與教化」這一主題介紹人類特定歷史時期出現的一些美術現象和美術作品。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1、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在歷史上所出現的一些美術作品與「禮儀與教化」這一社會要求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這些分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對這個時期以及這種型別的作品的主要內涵和處理手法有所了解。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圍繞這一主題來講述。因為圍繞這一主題便於就一些作品產生的背景與作品形式之間的聯絡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從而讓學生理解本課教學的主要思路。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對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種更深的體會。2、由於高中階段學生的社會意識以及生活經驗的侷限,可能對本課的主題理解的不夠深入,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點明,任何乙個社會都需要一定的秩序。在今天,我們靠法律與道德來維護社會秩序,並且也有一些美術作品和影視作品表現懲惡揚善的思想。

而在古代這種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是為統治者服務的。當然,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奠定了中國社會的道德基礎,這也是不可否認事實。而美術作品由於其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在古代被統治者用來宣傳自己的思想。

3、教師在教學中,不要把時間都花費在對某乙個著名作品的講述中。有一些作品可以結合教材,讓學生自己去研究並得出結論。教師教學要以引導為主,在適當的情況之下對學生的發現進行總結。

本課建議用3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主要分析從中國商朝到秦代的美術形態。第二課時主要分析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美術形態。

第三課時講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情況。三節課的內容要圍繞乙個主題展開,內容要相互銜接,並且對中外的藝術要進行橫向比較。

教學重點與難點 :

1、 理解「禮儀與教化」這一社會要求對美術創作的影響。

2、 在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是如何實現這一要求的?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 匯入教學:教師展示《秦始皇兵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兩件作品產生的時代和背景,然後讓學生思考並對這兩件作品的異同進行比較。

嘗試練習(1)思考並對這兩件作品的異同進行比較

2、 小結:在這兩件作品出現的時代,美術品已經不像在原始社會那樣是為了部落集體服務,而是出現了專為統治者個人服務的美術品。因為當時社會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有了文字,並且出現了國家和不同的社會階級。

當時的社會結構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樣。同時,處於社會下層的人們為處於上層(塔尖)的人服務。

3、 提問:當人類有了國家之後,如果這個國家沒有秩序會怎樣?

4、 學生思考並回答。

5、 教師進一步提問:那麼怎樣才能維持社會的秩序?

6、 學生可以分小組討論,並派代表發言。

7、 小結:當文字、國家以及階級差別出現之後,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就必然會運用一定的道德與法律來約束人民。而美術作品是宣揚這種思想的重要手段。

接下來分析中國商朝到魏晉時期社會政治、道德觀念對美術創作的影響。

(二)古代青銅器藝術

1、商朝青銅器藝術的講解(展示司母戊方鼎)

中國商代青銅器紋飾、器形是權力的象徵,用威嚴、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懾的作用。青銅鼎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並且是上層貴族生活和祭祀活動不可缺少的禮器。司母戊方鼎就是商文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特意製作的。

2、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藝術的講解(展示蓮鶴方壺)

深入研究與思考:青銅器的器形和紋飾為什麼會發生變化?進一步研究教材所給定的材料。

嘗試練習(2)觀察課本p19頁,青銅器的器形和紋飾,它們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三)古代雕塑藝術:秦代、漢代的雕塑藝術的講解(展示**)

1、 秦代雕塑寫實性較強、整體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權力的象徵,用威嚴的形象起到震懾作用。守衛陵墓用寫實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這一古老的習俗,給人一種真實感。(如《兵馬俑》)

2、 漢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揚保家衛國、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過對霍去病功績的表彰來樹立榜樣,間接的要求人們為統治者服務。利用石頭的動態塑造形象。

如《立馬》(西漢)。嘗試練習(3)展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浮雕,學生根據書本的介紹進行辨認。

(四)古代中國畫欣賞與講解:展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的畫(《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是對古代女子道德訓誡的**。

《洛神賦圖》則表現了曹植與洛神之間若即若離的愛情。

(五)課堂小結:

當文字、國家以及階級差別出現之後,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就必然會運用一定的道德與法律來約束人民。而美術作品是宣揚這種思想的重要手段。在這個階段,美術開始成為統治者服務,成為權力的象徵或宣揚特定的法律與道德觀念的一種形式。

禮儀與教化第二課時說課稿

本案為湘版高中美術鑑賞教材第二課 禮儀與教化 第二課時。本課教學目的 1 了解並感知人類早期文明的傑出代表 古埃及美術多方面的輝煌成就,認識它的價值和意義。2 初步了解美術的起源和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能用所學的知識鑑賞古埃及的美術。3 能了解古埃及美術的原始作用,深刻理解早期美術的服務物件以及發展到...

第二課禮儀與教化

一 課題 禮儀與教化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在時間上了解從商朝到魏晉時期美術作品。2 在空間上了解橫跨中國 印度 兩河流域 埃及 印第安的美術作品 2 過程與方法 本課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活動方式展開,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嘗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被動的學習向合作學習 自主學習...

禮儀說課稿

四 說教法 商務禮儀教程這門課,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要使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所以,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如下教法 1.教授法 通過對基本理論和相關案例的講解,使學生掌握禮儀內容。2.討論法 對一些學生熟知的例子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靈感和創造力。3.實踐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