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姑娘》教學設計和反思

2021-07-13 08:54:32 字數 5242 閱讀 3738

教學課題:《蠶姑娘》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其中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朗讀,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課文內容。

☆ 4、初步了解蠶的生長過程,激發學生觀察、研究昆蟲的興趣。引導學生去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感悟詞句表達的感情,抓住段落特點指導背誦。

切入點和主線問題:蠶要經過幾眠才能上山吐絲結繭呢?

資料補充:昆蟲:節肢動物的一剛,身體分頭、胸、腹三部。

頭部有觸角、眼、口器等。胸部有組三對,翅膀兩隊或一對,也有沒翅膀的。腹部有節,兩側有氣孔,是呼吸器官。

多數昆蟲都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發育階段。

蠶:是昆蟲。幼蟲灰白色,吃桑葉。蛻皮四次,吐絲作繭,變成蛹,蛹變成蛾。蠶蛾交尾產卵後就死去。

語言文字訓練點:又黑又小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就睡在蠶床上,不吃也不動,脫下黑衣裳。醒了,醒了,變成黃姑娘······

練筆訓練:寫一種你喜歡的昆蟲。

拓展閱讀:蠶的用處。(附後)

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設計

布置預習任務:

1、初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畫出生字詞,反覆朗讀,讀會為止。

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把不理解的詞語畫出來,同桌討論,不懂的等一會向老師請教。

【教學意圖】良好的預習習慣,直接影響整堂課的學習效果,所以要訓練培養。

第一課時

一、匯入,揭示課題。

(一)課件出示蠶的掛圖,觀察:

(二)誰知道「蠶」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蠶是一種昆蟲,能夠吐絲,蠶絲能織成美麗的綢緞) 從一進入課文的學習開始,就讓學生養成認真讀準每乙個字,寫好每乙個字的好習慣。人們把「蠶」看作是乙個美麗能幹的姑娘,親切地稱「蠶」為」蠶姑娘」。

(板書:姑娘)

【設計意圖】在實際生活中,多數學生對蠶比較陌生,這是課堂上學習這篇課文乙個很好的共同的話題,所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學習這篇課文,能自然地拉近學生和文字的距離,使得學生對文字內容有種親切感。

二、 精讀課文。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讀了這一自然段,我知道了些什麼?

3.著重理解:

(1) 「鑽出」是指孵化出來的意思。

(2) 聯絡上下文, 想想剛鑽出來的蠶姑娘是什麼樣的?

(3)小結:在暖洋洋的春天裡,又黑又小的蠶姑娘從蠶孵裡鑽出來了。

4.齊讀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課文中「蠶山」「蠶床」這兩個詞的意思學生不太懂,即使是養過蠶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太會用到這兩個詞語。這兩個詞語又不是用語言能解釋清楚的,所以可以利用相關**讓學生認識「蠶山」「蠶床」結合學生發言幫助理解詞義。

(二)學習第二到五自然段。

1. 讀了課文你知道從又黑又小的蠶姑娘到結繭之前, 她一共睡了幾回嗎?

2.自由讀這幾個自然段,思考:這四次有什麼共同點。

3.討論,相機板書:吃-睡-脫-醒-變

4.按順序說說在四次「吃-睡-脫-醒-變」的過程中, 蠶姑娘的樣子有了哪些變化。

【設計意圖】從這裡開始的教學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重點學習2——5小節,掌握蠶4次眠的情況,體會人們對蠶的喜愛,看到蠶長大了、變化了感到興奮、喜悅。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去體會課文中語言表達的準確。

5.出示小黑板,根據提示自由練背二到五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 ______睡在蠶床上,不吃也不動,脫下______衣裳。 醒了,醒了

7.小結:課文的二到五自然段蠶姑娘在結繭之前要睡四次,這四次被稱為「蠶眠」 。

【設計意圖】老師了讓學生明白:課文雖然長,但找到背誦方法了,背誦就不難。鼓勵學生學習別怕困難。

指導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類似的段落形式相近的課文,可以採用這樣記住相近段落中少量詞語變換的方法來幫助記憶。

(三)學習六自然段。

1、蠶眠後又是怎樣結繭的呢?指名讀第六自然段。

2、課件出示

「蠶山、繭」的樣子,適當介紹一些相關知識。3.這裡「新的房」就是指的什麼?

4、看圖,為什麼說「繭子真漂亮」」?(繭子又白又亮,長圓形,很好看)

5、這段裡為什麼不寫醒了,醒了」 ,要寫「成了, 成了」? (蠶沒有再睡,就不能說「醒了」 ;蠶結繭子好比蓋新房,繭子結成,好比新房蓋成,所以要寫 「成了」)

6、 「成了,成了,繭子真漂亮。」這句要怎樣讀?(指導學生讀出喜悅的語氣來)

7、小結:讀了這一自然段,我們知道了蠶吐絲結繭前後的情況。

8.齊讀第 6 自然段。

【設計意圖】這麼長的課文對學生而言要背誦是有困難的,課文的後面幾小節在語言表達上和第二小節很相似,所以可以利用對第二小節的指導,讓學生體會到本課構段規律,化解背誦的難點,練習當堂背誦。

(四)學習七自然段。

1.指名讀。

2.介紹繭子裡面的「蠶姑娘」稱做蠶蛹。(板書:蛹)

3.為什麼寫它「一聲也不響」 ,不寫「一動也不動」?

4.看圖理解「繭子開了窗」是什麼意思?

5. 「變了,變了,變成蛾姑娘。 」這句要怎麼讀?(指導讀出驚異好奇的語氣來)請你讀一下。

6.看課本第三幅圖,想一想:兩個蠶蛾在幹什麼?(蠶蛾在產卵)提示: 蠶蛾產卵後死去, 第二年春天,蠶卵又能孵出小蠶來,又開始新一輪的生長過程。

7.齊讀第 7 自然段。

[設計意圖]這幾個自然段,構段方式幾乎相同,所以在教學時無需一段一段繁瑣地講解,而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通過找共同點, 自主發現蠶生長過程中的一些規律,使學習成習一種探索究。

四、當堂檢測,反饋小結

出示檢測題:

1、擴詞:蠶

換2、照樣子寫詞語:暖洋洋

【教學意圖】當堂檢測環節既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測,也是對老師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檢驗。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認讀生字新詞。

2.說說蠶的一生經歷了幾次變化。

二、聽寫生字、詞語

聽寫前先看一看——聽寫-小組間相互批閱——小組長上台講評、訂正出錯的字,教師相機強化——學生修改錯字

三、指導朗讀和背誦。

讓學生根據本課語言的特點和溝段的規律,按慘的生長變化過程清理文章脈絡,用突出相近短時中少兩次與變換的方法幫助,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指導:(1)蠶姑娘是怎樣的呢?請你讀讀課文2—5自然段。

讀完後用的蠶姑娘來說一說,還可以aabb的蠶姑娘,或蠶姑娘是aabb來說一說。

(2)蠶姑娘真奇怪,為什麼有的說是又黑又小,有的說是又白又胖的呢?

(3)課文中哪段寫又黑又小的蠶姑娘,哪段寫又黃又瘦的蠶姑娘,哪段又是寫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蠶姑娘?指名讀,共換了幾次衣服?(四次)。

用上「先——接著——然後——最後——」說說蠶的變化。

3.指導朗讀,「變了、變了」作重點指導。

三、朗讀全文,總結全文。

1.說說蠶的生長過程。

2.總結:蠶兒是個寶,蠶結的繭,可以繅絲,織綢。我國栽桑養蠶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的絲綢就已賣到國外,絲綢是我國的驕傲。

板書設計:

2.蠶姑娘

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繭子裡的蠶姑娘→蛾姑娘

五、課堂練習

1、讀讀句子。

蠶姑娘脫下舊衣裳。

蠶姑娘換上新衣裳。

蠶姑娘脫下舊衣裳,換上新衣裳。

蠶姑娘吐出絲兒來。

蠶蠶姑娘要蓋新房。

姑娘吐出絲兒來,要蓋新房。

(1)指名讀句子。

(2)討論每組最後乙個句子與前兩個句子的異同,引導學生體會怎樣把兩句話並成一句話來說。

(3)齊讀這兩組句子。

2、聽寫生詞

蠶姑娘桑葉蠶床換上蓋房又白又胖一聲不響

四、布置作業:同位互查背誦課文情況。

教後反思:

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反覆鑽研教材,上網多方查詢資料,瀏覽優秀老師的教案,但還是覺得不太容易把握。因為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跟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科學性較強,蠶的生長過程和形態特點是本文的重難點,怎樣化繁為簡,使學生輕鬆掌握這一變化過程呢?我收集了許多直觀的**,一開始我通過出示長大的「蠶」讓學生觀察,學生因為從來沒見過,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為上好這一節課打下了基礎。

緊接著我趁熱打鐵抓住課文的第二段為切入口,讓學生反覆朗讀、思考:蠶姑娘是如何從又黑又小變成又黃又瘦的,她在這一過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我把描寫蠶的一些動詞歸納在黑板上,吃睡脫醒變。在此基礎上我讓孩子們不看書看著板書複述課文,沒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由於這篇課文段式回環往復,結構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學習的重點,這一段掌握了,後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學,不懂的地方相機給予指導。

附:課前蒐集的材料

用途,蠶蛹可以吃,蠶繭可以抽出絲,蠶絲可以做蠶絲被、絲綢。今還有活蠶蛹就可以上生產線,可以提取蛋白製成蛋白粉罐頭等。

但是剛才查百度百科時發現蠶的種類也很多,電視上講的是柞蠶的養殖和用途。百度百科上說蠶的藥用價值也相當高。電視上還講了柞蠶生成繭後可以一部分剝繭拿出蛹,另一些羽化成蠶蛾,然後讓雌蠶蛾和雄蠶蛾交配,然後將雌蠶蛾專門放在乙個地方並剪去它的翅膀和腳刺激它讓它產卵。

看來蠶真的是很偉大,雖然正常的蠶的一生經過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這五步,但是商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商業需要,選擇收購蠶蛹還是蠶繭等。蠶的一生是辛苦的,養蠶人也很辛苦,因為他們要看好蠶的每個生長過程,注意預防它們生病之類的。蠶是奉獻的,一代代為人們奉獻著,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蠶,是蠶蛾的幼蟲,絲綢原料的主要**,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

五、板書設計

四次蠶眠

2、蠶姑娘吐絲結繭蛾

吃、睡、脫、醒、變

【教後反思】:

整課的教學應該說我的目標是達到了,通過讓學生的讀,教師的引講,從第3、4、5這幾個小節的對比讀中讓學生發現蠶的生長發展規律,抓住第二小節中一系列的動詞「吃、睡、一動也不動、脫、醒、變」,讓學生從老師詳細的板書中一目了然,並能根據板書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蠶第一次睡時的生長規律,同時也發現蠶四次睡的生長規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後讓學生自主地閱讀理解課文。

這是我在課堂上對班級學生進行的乙個隨機的說話指導訓練,原本在備課時,我想的是通過我自己的介紹讓孩子對蠶有個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課上,我忽然轉念一想,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簡單說一說,語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課上,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對教材中典範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同時,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語言的交流和教師對學生口頭語言的評價與改造上。而讓學生把話說得充分而有序,這是語文課上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最重要也是最實在的目標之一。

語文課要重視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從學生口頭言語的表達角度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充分而又豐富,這樣就是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而引導學生把表達出來的口頭言語說得更加規範、精妙,這樣就是體現了與語文的工具性。

《蠶姑娘》教學設計和反思

教學課題 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二課 蠶姑娘 教材分析 蠶姑娘 文章用七個自然段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後生長 結繭 由蛹變成蛾的過程。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多數學生都養過蠶,蠶是他們生活中比較熟悉的昆蟲,所以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們是有生活經驗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這一點使得學生更好地達到了解蠶的生長過程這...

《蠶姑娘》的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蠶由 蠶卵 蠶 蛹 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相關知識 從蠶卵裡孵化出來,四次蠶眠,蛻皮,上蠶山,吐絲結繭,變成蛾。全文結構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後貫通,易於學生閱讀把握。但學生沒見過蠶,不太明白蠶的生長過程,這時語言的講解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我想如果教師在課堂是用專業化的詞語對學生來講...

蠶姑娘的教學反思章黔

北大附中小學部 2 1 章黔 一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介紹蠶知識的相關的文章。首先在教學此文時,我們必須抓住標題,在理解標題時我們應從下面兩點 1 蠶是什麼樣的昆蟲?2 課題為什麼以 姑娘 稱呼蠶?由此知道這樣的標題也告訴我們,文章將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來介紹蠶的相關知識,更加貼近生活,趣味盎然。二 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