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2021-07-12 12:06:51 字數 2929 閱讀 7707

陳瀟《月光啟蒙》是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五年級下學期新編入的一篇課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煤礦詩人」、民間文化作家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改編的。課文語言樸素,但充滿情真意切。

分析題目,「月光」「啟蒙」「母親」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啟蒙」又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其一,編者把原文題目《月光母親》改為《月光啟蒙》,並在課後練習中安排了這樣一道練習題:「默讀課文,討論一下,作者為什麼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 看來在教學中「啟蒙」不可少。其二,編者還將原文中最能感人的章節刪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謠、童謠,看來這「啟蒙」不僅是不能少,而且應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月光」又是教學的邏輯起點:

「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著我,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這個特定環境中給予我最初的啟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給「我」美好的陶醉,無窮的幻想。詩人的詩情、詩人的成就與兒時母親月光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母親」當然是教學的中心。

是誰給我細心的呵護,是母親,是誰給我最初的啟蒙,也是母親。文中作者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其實我想,也許母親並不知道她的歌謠對於「我」來說是那麼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通過歌謠、故事、童謠、謎語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但從吟唱的歌謠童謠、講的故事、說的謎語中卻讓我們讀懂母親給我的最初啟蒙;同時感受月夜的寧靜與清幽,感受母親的聖潔與美麗,感受母親給予我的樸素、純潔的愛,讓課堂充滿濃情。

新課程要求課堂從僵化走向開放,從書本回歸生活世界,語文老師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對教課書的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如何使學習過程成為乙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讓課堂成為乙個動態的、開發的生命體驗,如何讓師生在課堂互動中,靈感自由創造。

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有這幾點值得思考。

一、優化課堂結構,讓課堂充滿生機

《月光啟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母親的啟蒙(吟唱的兒歌童謠)為主線,幫助學生從歌謠內容、從自身和作者的感受、從母親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領會母親的啟蒙。教學時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快慰、愉悅中接受、消化知識。

(一) 讀歌謠,感受內容美

讀第一首歌謠,想畫面,感受畫面之美,讀第二首歌謠,醞釀情感,體會歌謠給予我的啟蒙是愛勞動,愛生活。

(二) 聽歌謠,體會音韻美

聽歌謠,感受母親唱歌時音韻之美,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啟蒙是愛民間藝術。

(三) 悟情感,體會母愛美

聯絡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摟著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閱讀規律,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思考與認識,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地去認識與掌握。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二、變化文字模式,讓課堂孕育詩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激發學生語文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就必須準確地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

從而產生和諧共振的"增力效應」,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月光啟蒙》中,我和學生們抓住重點段落——文章的第2小節細細品味過後,為了加深印象,我安排學生有感情朗讀這一段,我是這樣出示的:

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為我吟唱,

輕輕的,

像三月的和風,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飄滿了

她那芳香的音韻。

我對孩子們說:「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感受,讓我們像朗誦詩歌一樣讀讀這段話。」孩子們悠揚的讀書聲和著緩緩的**,教室裡立即飄滿了孩子們那芳香的音韻。

這節課是以學生練筆作為結束的,為了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深華,靜默幾分鐘後,孩子們埋下頭去,有的緊鎖眉頭,有的奮筆疾書,有的拭著眼角 ……

在悠悠的**聲中,乙個孩子站了起來放聲朗讀,接下去又是乙個,又乙個……

母親啊,是您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母親啊,你為我唱的那些歌謠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母親啊,在月光下,你忘記了勞累,為我唱歌謠、講故事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母親啊,是您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為我開啟詩歌的大門;

母親啊,是您讓我懂得了愛的意義,我真想您,您再抱抱我吧;

母親啊,……

孩子流淚了,我也流淚了。

這不就是一首詩嘛!一首動人的詩!

三、個性化閱讀,讓課堂綻放活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

個性化閱讀要求教師重視、珍視閱讀主體(學生)對客體(文字)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並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即條件、氛圍,讓閱讀成為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為張揚個性的舞台,以提高閱讀的質量。在教學童謠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去讀文中的三首童謠,想想你覺得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讀?學生讀得方式很多,用活潑的語氣讀,用舒緩的語氣讀,用拍手的方式讀等等再由此想到小時熟悉的童謠。

由熟悉的童謠感受到童謠帶給自己的快樂,想到母親帶給作者的啟蒙,這既是對文字本身的遷移,又是對自己情感的遷移。誦讀童謠洞開學生的心門,引領學生到達了情感彼岸,教學點化和潤澤了學生的情感,使得課堂綻放出朝氣蓬勃的活力。

四、有效的課外補充,讓課堂延續生命。

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諸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資訊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圓滿完成預期的目標。在教學完課文後,我又出示了《月光啟蒙》的部分原文,並深情並茂地娓娓讀來。「……母親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記憶。

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裡,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來,不知我來趕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痴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衝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著生命。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月光啟蒙 是一篇淳樸優美 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 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 懷念之情。在本次教學設計中,因為是第一課時,主要以初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並重點學習 唱歌謠 部分。在課堂教學中,環節比較清晰,也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昨天做了學校公開課,我選擇了 月光啟蒙 這是著名作家 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明月星光,為兒時的 我 唱歌謠 童謠,講神話故事 說謎語的動人情景。言美情濃 飽含 詩情 詩意 是本文最大的特點。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多 教學手段,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促讀,通過...

《月光啟蒙》設計及反思

月光啟蒙 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栢景灣小學王蓉 教材解讀 月光啟蒙 是著名作家 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明月星光,為兒時的 我 唱歌謠童謠 講神話故事 說謎語的動人情景。文章以 文學的啟蒙 為線索,語言優美,其中的民歌民謠明快 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讀來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