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案反思

2021-07-10 10:04:01 字數 4142 閱讀 1122

《克和千克》

指教:劉慶雨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克和千克」。

二、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課學習的就是質量單位克和千克。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

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還是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所以教學的關鍵是通過各種實際操作活動,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4、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實際觀念)

三、學生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四、設計理念:

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學教育的價值發生了重大的變革,數學教育已經從原來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關注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因此,在設計本課教學時,依據數學課程標準,設計了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立足於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不僅參與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同時也感受到數學知識**於生活,還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樂趣。

在遵循教材編寫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提供現實背景,改變呈現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遊戲匯入,背一背。

大家喜歡做遊戲嗎?請學生互相背一背,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大家。(找三位學生,其中兩位體重對比明顯。

這三名學生互相背一背後說出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輕重。)(用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2、課件演示,請學生觀察兩幅**,說一說哪邊輕,哪邊重?

3、聯絡生活實際,掂一掂。

請學生在自己的桌上找出兩樣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們的輕重,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這樣為學生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力求激發每個學生學習的慾望。)

4、設疑,匯入新課。

看來物體有輕有重,那麼怎樣來表示物體的輕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克和千克。(用設疑來激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二)操作**,感悟新知。

1、構建克的概念。

(1)、認識秤。

要想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重,怎麼辦?先說說在生活中看到過哪些秤,相機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磅秤、電子秤、彈簧秤、台秤、盤秤、桿秤、天平、人體秤、)接下來讓學生認識這些工具,練習讀取秤上的數值,教師要做必要的指導。

其中重點認識天平、盤秤、人體秤,以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2)秤一秤。

用天平稱出1克的2分幣。

(3)掂一掂。

體驗1克到底有多重。

(4)找一找。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秤、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秤比較輕的物體的質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2分幣,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重要的作用。)

2、構建千克的概念。

(1)掂一掂。

讓學生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質量。

(2)稱一稱。

讓學生用手稱一稱兩袋鹽的質量,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

(3)小組合作秤出質量為1千克的物品,如大約幾個蘋果的質量是1千克等。再掂一掂。

(4)猜一猜。

為每組都準備了1號包,猜一猜有幾千克?再稱一稱,拎一拎。也可以稱稱體重:先猜一猜老師的體重,找同學幫忙稱一稱,再稱稱其他同學的體重。

(通過稱一稱、掂一掂、猜一猜等多種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親身經歷和體驗,來感受新知。)

(5)聯絡生活說一說以千克為單位的物品的質量。

(這樣通過稱體重的遊戲和聯絡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幾千克的質量,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溝通克與千克的內在聯絡。

(1)利用前面的教學直接揭示,即從兩袋鹽的質量中巧妙地揭示出克與千克的內在聯絡,即1千克=1000克。

(2)設計一些習題,解決克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接換算。如填空題:5千克=()克 3000克=( )克等等。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基本練習:

例如:在()裡填上合適的單位。 乙個桌球重1( )。

一袋洗衣粉重1( )。 一管牙膏重100( )。 乙隻雞重2( )。

一位小朋友重23()。 乙個西瓜重3( )。

(學生通過填寫單位,可以進一步明確質量單位的聯絡和區別,使認識更加準確。)

2、深化練習:

改錯題:爺爺收到了明明寫來的一封信,信的內容為:

爺爺: 您好!我已經9歲了,身體長得特別健壯,體重已達50克,每天早上吃乙個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個100千克的饅頭,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媽媽一起能把1克的公尺飯吃光。

爺爺看完後,笑得直不起腰,為什麼呢?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來找出文中的錯誤。看哪個小組找的又快又準!這裡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準確使用。

3、課外練習。(運用所學知識回家與媽媽上街買一次萊或去超市購物)。

(將數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並不遠,而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以發展。)

(四)回顧全課,暢談感受。

請學生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想,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又提出新的要求。

讓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的慾望。

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 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乙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 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

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 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標,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和千克教案及反思

克和千克的認識 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 1000克。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讀出常見稱的重量。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入質量單位...

克和千克反思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 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此,我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物品,幫助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我還設計小組活動,從1克 20克 200克 500克到1000克 1千克,通過猜一猜 掂一掂 說一說 估一估等系...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康巴什新區第二小學 劉建華 說實在話第一次在這麼多老師,這麼多同學面前講課,我特別緊張 特別激動 也特別害怕,我害怕自己在課堂上說不出話來,害怕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害怕組織不好學生.但是,可能是做老師的本性,當真正的站在講台上,面對學生的時候我忘了緊張 忘了害怕 當然也忘了那些坐著聽課老師。整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