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及反思

2021-07-09 21:58:28 字數 4707 閱讀 632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前面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後,從巨集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於學生認識巨集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進一步**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奠定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認識分子、原子的存在;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運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加深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

(2)能力目標:運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某些日常現象,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巨集觀現象與微觀本質之間相互聯絡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物質世界是運動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觀粒子運動的行為表象,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的思想方法。

3.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難點:分子、原子行為的微觀表象的形成。

二、學情分析

分子、原子對於初三的學生來說,並不憲全是陌生的,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課中都接觸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麼樣的粒子,學生缺乏準確的內部表象。由於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學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較為困難的。

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

第一,情景激學。用一些巨集觀現象創設**氛圍,激發學生的**慾望。如《梅花》詩中的「暗香」、物體的熱脹冷縮、酒精與水混合後體積的變化等。

第二,聯想推理。盡量將不可見的微觀粒子行為特徵與學生熟悉的某些巨集觀事物聯絡進行轉換理解,引導學生模擬推理形成微觀粒子的內部表象。

第三,輔助教學。採用實驗**與電腦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為特徵,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觀世界,使學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學程式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為創設乙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我們用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一首詩《梅花》[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小學課文)]引出本課題,並引發學生思考「為有暗香來」是何故?接著引導學生大膽進行猜想,為什麼我們能聞到梅花的暗香?在學生通過讀古詩,品詩味,感知這一自然現象的基礎上,運用多**動畫模擬出花香粒子運動的微觀過程,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微觀粒子行為的表象。

在此基礎上講解,許多物質是由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然後再展示出人們利用科學技術獲得的苯分子影象,以及移走矽原子構成的最小的漢字影象「中國」,這樣用事實來說話,既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讓學生置身於特定文化背景的學習情景中,獲得情感的激發,使之順利切人主題內容的學習。通過觀察分析與科學事實的呈現,讓學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

2.啟發誘導,探索新知

(1)分子的概念

①分子的性質

分子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微小粒子,可以通過想象、模擬、模擬等方式,將自然界中司空見慣的一些變化和現象與知識點的教學關聯起來,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推理,順理成章地建構知識,形成概念。

a.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問題思考:水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麼水卻能看見?

採用「水分子的自述」讓學生感知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嗨!同學們,我是水分子,我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乙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們水分子大約有1.

67 x 1023個。我這麼小,當然你們人類用肉眼是看不見我的。如果用10億人來數一滴水裡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哩。

我想請你們猜一猜當我們分子聚集在一起構成水時,彼此之間是否會存在空隙呢?

運用具體的數字和擬人化的手法,說明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順利的過渡到分子的另乙個性質—分子之間有間隔。

b.分子之間有間隔

問題思考:100 ml水十100 ml酒精=200 ml液體嗎?

學生**活動1:取一根細長玻璃管,一端封口,把酒精染成紅色(其目的是與水的顏色區別,使現象更明顯),用膠頭滴管分別將水和酒精大約各一半注人玻璃管中,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另一端,來回倒轉玻璃管幾次,讓兩種液體混合均勻,再豎直玻璃管。可以觀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進而得出酒精與水混合後體積會變小的結論。

此時不失良機地問學生:為什麼酒精與水混合後體積會變小呢?難道1+1<2嗎?

學生討論後交流,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水與酒精發生了化學反應;可能是不同物質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可能是物質的分子之間有間隔,一種物質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種物質分子空隙裡去了……

究竟哪種說法有道理呢?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再**。

學生**活動2:等體積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觀察現象。通過這個實驗學生會觀察到,混合時有些沙子進人到石子的空隙裡去了,所以混合後總體積小於混合前兩體積之和。

由此學生展開聯想,酒精與水混合體積變小與此類似,進而得出:物質的分子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隔。

借助巨集觀現象來幫助學生想象微觀事物,理解微觀事物,使抽象問題具體化,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而易於理解。

在學生認識到分子之間有間隔的基礎上,創設新的問題情景:構成物質的分子間的間隔是否可以改變呢?

這樣安排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獲取知識,在質疑中昇華知識。

學生**活動3:由兩位同學各拿兩支醫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氣,一支吸水,兩者等體積,用手指頂住末端注射孔,將活塞慢慢推壓,然後交換做。

通過此實驗學生可以得出:液態物質較難壓縮,分子間的間隔比較小;氣態物質比較容易被壓縮,分子間的間隔比較大。

與此同時聯想到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也是因為分子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的緣故。

c·分子處於不斷的運動中

本節教材中安排的「活動與**」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確分子是在不斷的運動著,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學會一種研究間題的方法—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活動4:學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動與**」1,2。我們對這個**活動提出補充要求:

實驗時(圖1)要觀察酚酞溶液、濃氨水的顏色並扇聞它們的氣味;要求邊實驗邊分析;思考圖2中,燒杯a與燒杯b哪些條件相同,什麼條件不同?為什麼這樣設計?

學生實驗結束後,讓學生匯報交流各組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在學生對a燒杯中液體變紅的現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時,利用多**動畫模擬出氨分子運動擴散接觸到酚酞,使酚酞溶液變紅的過程。由這個**活動得出:構成任何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的運動。

為了使理論結合實際,引舉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當你漫步於花園小道、走進火鍋城、路過臭水溝時,你都能聞到別樣的氣味;溼衣服晾曬會變幹;酒精自然揮發;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間,大街上的人們戴著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通過近距離的飛沫傳染等等。

在學生明確物質的分子都在不斷的運動後,再提出思考問題:實驗中為什麼氨分子可以運動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為什麼沒有運動到氨水中呢?對此,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在前面分別扇聞過氨水、酚酞溶液的氣味,能聞到氨水有刺鼻的氣味,表明氨分子的運動比較活躍,容易從燒杯中擴散到空氣中。

由此懂得:不同物質的分子性質是不相同的。

繼續創設分子運動的問題情景: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活動5:把分別盛有冷水和熱水的兩個燒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兩個燒杯中投人少量的品紅。不要攪動燒杯中的水,觀察兩杯中品紅的擴散過程。

由此實驗得出:溫度公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無規則運動速度加快。同時引導學生聯想到我們把溼衣服涼在太陽下比涼在陰涼處幹得快。

至此,有關「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不斷地運動」等分子的基本性質,便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

為了讓學生對分子有更清楚的認識,利用多**向學生展示幾種分子的模型,幫助學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空間模型的表象,也為後面給分子下定義作鋪墊。

②分子的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水(水分子)水蒸氣(水分子)

水(水分子)氫氣(氫氣分子)+氧氣(氧氣分子)

化學變化:分子本身發生改變。

分子的定義由水受熱變成水蒸氣和水通電分解兩個變化的微觀過程的分析和推理得出,從分子本身是否變化來認識、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這不僅使學生對這兩種變化的認識有所深化和發展,而且便於歸納出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的難點,學生難以進行自主**,因此,通過聯絡新舊知識,提出問題,並借助計算機模擬出水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過程,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讓學生「看見」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了,物質的性質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能較好的突破教學的難點。

(2)原子的概念

原子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礎上的,利用多**動畫展現出化學變化的微觀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原子的概念。學生**活動:動手做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並觀察氧化汞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新汞原子重新組合成氧氣和金屬汞的動畫模擬演示過程。

通過實驗觀察和模擬氧化汞分解的弈化過程,發現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沒有發生變化,只是進行了重新組合,由此得出: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重新結合成新物質的分子。

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感知氧化汞在加熱條件下分解生成兩種新物質氧氣和汞,實驗現象是巨集觀的,但其原理是微觀的,從微觀的原理過渡到巨集觀的現象是化學實驗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是怎樣用微觀的反應原理解釋巨集觀的實驗現象,化學實驗就難以解決了。這裡通過多**技術,生動、形象地模擬其變化的過程,使學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有效地把教師頭腦中正確的微觀影象傳遞給學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3.練習反債,歸納小結

根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利用多**輔助教學的優勢,設計課堂練習及時投影反饋,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

按圖3所示裝置,上瓶盛的是空氣,下瓶盛的是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當抽去中間玻璃片後,**會觀察到什麼現象?若此現象能發生,說明什麼問題?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及反思

備課人 隋振啟 張鳳蘭 2008 10 22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前面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後,從巨集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於學生認識巨集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進一步 第四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奠定基礎。因此,本節教材...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人教版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前面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後,從巨集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於學生認識巨集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下一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1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園能聞到花香 溼衣服能晾乾 常溫下敞口容器中的水會越來越少等生活例項,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從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著手,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識,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大膽猜想,並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索分子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