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下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1教學反思教科版 2

2021-07-09 08:54:48 字數 3145 閱讀 7362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反思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本節課是教科版小學六年級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二小節內容。原教材是讓學生通過混合實驗和加熱白糖的實驗,觀察實驗中物質發生的變化,總結歸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從而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對於這類構建科學概念的內容,教師稍有不慎,學生就變成填壓器,課堂成了說教課。

為此在幾次試教中,我努力讓學生擁有課堂主動權,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的情境,其中體會很深。

一、經驗是個寶。

用科學**活動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教育的核心任務,如何設計**活動,如何引領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在教學前是我們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而學生原有的經驗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應該合理巧妙地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而輔助教學。

原教材安排的第乙個實驗是觀察黃豆和沙子的特點,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的特徵,再將其混合,混合事物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留下樣本,通過比較分析變化,同時利用攪拌、分離物質,做更細一步的觀察比較,最後總結歸納出這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特點,從而構建形成物理變化的概念。第一次教學設計以教材的編排為基點,可試教之後,發現寶貴的四十分鐘打折了,時間遠遠不夠,聽課老師也指出這一實驗早在三年級下冊學生已經操作過,學生已有一定的經驗,是否該借學生的經驗來直接進入主題,由老師來演示幫助學生回憶分析。

同樣第二個實驗——白糖加熱,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白糖,有關白糖的特點也是一清二楚,但對於白糖加熱後會有怎樣的變化,是個未知數,為此,讓學生的已知經驗與課堂知識產生衝突,產生**區域,從而引領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提問是座橋

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教師利用問題來誘導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產生問題與老師在引導中丟擲的問題交相輝映,構成了我們科學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提問是一座連線學生與教材的橋梁,更是一座連線學生與科學寶殿的橋梁,為此教師提問時應該做到:問點準確、難度適宜、時機得當、問法靈活。

幾次試教之所以出現一些問題,主要是我提的問題沒有到位。

記得一次試教,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加熱後的「白糖」與未加熱的白糖不一樣時,我是這樣問的:「同學們,你們認為湯勺裡的是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是「白糖」,這時,我又追問:

「你看它和原來的白糖會一樣嗎?」學生又說:「這是黑色的糖。

」此時,我有些著急了,要不現場來驗證,於是我又請學生取水、取黑色物質,看是否會溶解。結果讓我大跌眼鏡,「老師我發現它溶解了!」(其實那是加熱到黃色糊狀時)最後還是由我糾正事實,直接告訴學生那已經不是白糖了,已經產生了新的物質,這是化學變化。

學生就這樣糊里糊塗地上完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後來反覆琢磨試教,將這裡的提問重新設計,問題的方向與要求更明確,從而正確引導學生思維,收效果然很不錯。「同學們,請你仔細觀察比較加熱後的物質和原來袋子裡的白糖,你覺得它們一樣嗎?」學生馬上就說出「不一樣」,「哪兒不一樣?

」我接著追問:「你認為這還是白糖嗎?」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告訴我「不是。

」這不正是我想要的嗎?這不就能水到渠成地歸納總結出化學變化的特點,從而構建化學變化的概念了嗎?

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中提到「在課堂上,乙個有難度但有又讓人能嚐到果實、足以引發**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並能引出另一些問題」。最後「火眼金睛」一欄,學生判斷「食鹽溶解」是什麼變化。可以說,課堂是流動的、有生命的。

學生的思維在這裡得到鍛鍊,科學概念在這裡得到鞏固,科學知識在這裡得到延伸。乙個學生說是物理變化,理由有板有眼,而另乙個說是化學變化,看似也是有理有據。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正當學生不可開交之時,老師順勢列舉事實,並組織學生課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三、設計要合理

(一)實驗記錄單的設計

白糖加熱實驗是關鍵,可實驗記錄單設計得如何直接關係到實驗操作的效果及作用。

第一次加熱白糖變化記錄表

學生記錄中,我發現第一欄顯得幼稚,學生都已知道,沒必要浪費課堂上寶貴的時間,完全可以由學生說完之後,老師課件呈現,而記錄單上則可事先列印好,從而引導學生更多關注白糖加熱的變化。

第二次加熱白糖實驗記錄表

這一次填寫記錄單比第一次順利多了,學生們直奔主題,方向明確,但又出現新的問題,匯報中,善於觀察的同學有著新的發現,有人說「冷卻之後,糊狀的物質馬上變成塊狀。」也有人說「我發現湯勺的下面有黑乎乎的東西。」這都是珍貴的課堂資源,我們應有意地引導學生去發現,為此,我又多設計一欄「新的發現」。

第三次加熱白糖實驗記錄表

(二)教材的處理設計

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實驗,在實驗中觀察物質的變化,分析歸納出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特點,從而建立起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課堂一開始由直觀有趣的白糖加熱實驗亮相,這樣設計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避免試教中出現學生好奇實驗材料,甚至悄悄玩材料。學生在自主**的情境中,一心一意玩的,不知不覺地認識化學變化,形成化學變化的概念。同時,我對教材中的編排順序有些不同的看法,因為在混合分離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明顯的變化(包括物質顏色、透明度、光澤等變化),這種變化對於學生解釋後面白糖變化時會有所誤導和混淆,學生很容易認為顏色、形狀、有氣味產生就是化學變化。

並且,由於白糖和蠟燭以及金屬勺都在同時發生化學變化,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難免會不全面,也影響它對於概念的理解。

所以我把化學概念初步形成之後,再引到物理變化。試教中方案很多,唯獨這一種既自然又直觀。由問題——演示——比較——發現——形成概念。

科學概念初步形成後,還需要不斷地進行驗證和實踐,因此設計判斷、舉例,加以幫助學生理解鞏固。接著讓學生回顧實驗中還產生的現象,利用已經學習到的科學概念嘗試解釋實驗中的現象發生了哪些變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準確引導學生分析實驗中的現象,用概念來判斷和解釋,要抓住主要的變化特點進行鑑別。

最後,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本課內容在問題設定和**方法的指導上應有所改變,尤其是對於沒有經歷過科學教育的學生,他們在科學觀察習慣、科學思維發展以及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有著比較明顯地區別,教師在指導上應熟悉學生的這些習慣,同時課前應調查了解孩子們的前概念知識,為教學設計的修補提供更充分的依據,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形成準確的科學概念。

試教之後心中的疑惑: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在傳統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學習,讓小學生學習這樣難度教材的內容是否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基礎?僅憑藉教材中混合物分離和加熱白糖、蠟燭燃燒的實驗,能否讓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準確概念?

還有哪些適合的實驗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形成科學概念,畢竟加熱白糖的實驗涉及白糖的變化和蠟燭燃燒的變化,學生全面觀察的難度比較大,而讓學生馬上利用剛學的概念來解釋物質變化的現象有一定難度,效果也不一定會很好。

六年級科學下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設計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科學 教科版 六年級下冊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第2課內容。關於物質的變化,從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的標準去區分,可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本單元主要研究的是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 ...

六年級科學下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設計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科學 教科版 六年級下冊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第2課內容。關於物質的變化,從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的標準去區分,可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本單元主要研究的是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 ...

六年級科學下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2教學反思教科版

冀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 第二課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 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課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本課教學設計就是依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