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大學生道德教育與素質養成

2021-07-02 13:52:12 字數 4822 閱讀 2189

大學生道德教育及素質養成

教學目的:通過對本專題的學習,幫助大學生認識道德的含義,了解古代中國的傳統道德規範及今天的道德規範;並分析了當今大學生道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面臨這些問題,大學生如何培養道德意識,自覺遵守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

教學手段:多**教學

教學內容:

一、什麼是道德

二、大學生進行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三、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四、大學生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

一、什麼是道德?

1、 道德的內涵

「道」的本義是人們所走循之道,引申為規律或規則。「德」的本義和「獲得」相通,許慎說:「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這是說,「德」即是以善念存在心中,可使自己的身心得其益,以善施之他人,可使他人各得其益。

可見,「德」是對人的一種品質的描述,在「道德」一詞中,「德」是指人們依照「道」的要求,規範所表現的各種修養狀態。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他認為社會生活中的人,如果都按社會規範去做,就是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知,由「道」,「德」兩字合成為「道德」一詞時,它的涵義是有詞源上帶來的雙重性,它既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如何對待人際利益關係及自我人生的倫理行為規範,同時也指人們處理人際利益關係及自我人生的行為修養狀態。

今天所理解的道德是作為人自我約束和規範人在社會環境與工作生活中的人為標準,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行為準則。

2道德的起源

關於道德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神啟論:認為道德來自於神靈的啟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規定。

天賦論:道德起源於人類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識。

動物本能論:道德起源於動物的「合群性」本能。以達爾文為代表的演化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就起源於動物的合群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獨有的,一切群居性動物都有道德感。

情感慾望論:道德起源於人所固有的本能慾望和天然情感之中。

以上觀點是非科學的:

第一,離開人的社會實踐、人的生活、人類的歷史發展來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礎。

第二,把道德說成是外在強加於人的強制性的規約。

第三,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情感要素和心理體驗,把道德神秘化。

馬克思主義道德起源論認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並不是從來就有的。社會勞動是道德起源的基礎。

(1)社會關係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2)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3)勞動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統一的社會條件在勞動過程中,人們建立起了比較經常而固定的各種社會關係,並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產生了包括道德意識在內的各種意識。

(4)社會分工是道德從萌芽到生成的關鍵條件。

道德評價必須依據一定的客觀標準。這個標準隨著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而變化,它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二、大學生進行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 中國古代傳統的道德規範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從三皇五帝教民育德開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禮儀之邦」。

1、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主要內容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2)孝道與感恩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

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為「至德要道」。《孝經》開卷即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見《孝經》卷一)又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民之行也。」(同上,卷三)把孝抬到了天經地義的高度。

因此,「天地之行,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統諸德,成了人倫道德的至上者。

古代講「以孝治天下」。

(3)寬厚仁愛

在先秦諸子的學說裡,有許多關於寬容和解的論述。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生靈塗炭。有識見的思想家便起而倡導寬容和解。

道家主張無為,是最符合於寬容和解精神的。老子《道德經》的論述,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上德若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等等,都包含著謙退、寬容、和解的精神。

中國文化崇尚「仁者,愛人」。中國人講究以德服人,以友善態度待人,厭惡暴力,「禮之用,和為貴」,「親仁善鄰,國之寶也」。這種「和為貴」的思想不論是對於國內社會秩序的建立,還是對於國際社會良好秩序的建立,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4)恪守誠信

關於誠信的內涵。實際上,在古人那裡,「誠」與「信」,本來是兩個意義相近、可以互相訓釋的名詞概念。

在先秦時期,「誠」就已經是乙個很重要的哲學和倫理學範疇,它既代表著物理、事理,也代表著特定的倫理原則和人的品行。

那麼「信」又是什麼呢?《說文解字》認為「人言為信」。如果說「誠」主要是從天道而言,「信」則主要是從人道而言。

從其本意上來講,「信」原指祭祀時對上天和先祖所說的誠實不欺之語,它在我國最早的一批文獻資料中就有記載。

(5)艱苦樸素勤勞節儉

早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就有勤儉的美德,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過著十分樸素的生活;也曾流傳下了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類詩句。艱苦樸素一直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當然,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內容豐富,還有見義勇為、廉潔自律、自強不息、捨生取義等等,這裡不一一闡述。

2、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

只有正確認識到祖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與劣勢,方能以明智的態度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和發揚的關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力量源泉。

3、大學生應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實現全面發展。

(二)現代的道德規範:四德教育

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應遵循不同的道德規範和道德理念。今天,「四德」涵蓋了道德建設的全部內容,為思想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全面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大力倡導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強調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與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黨的十七大將個人品德置於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同等重要的地位,並成為新時期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其中,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是首次在**檔案中正式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增加了個人品德建設,道德建設由「三德建設」變為「四德建設」。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四德」建設提到事關和諧文化建設的戰略高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為建設和諧文化指明了方向。「四德建設」分別從社會層面、組織層面、家庭層面和個體層面提出了相應的道德建設要求,豐富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涵。

四個方面聯絡比較密切,概括比較全面,但它們之間又是不可取代的關係,所以,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從這四個方面入手。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準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因此,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也是作為公民應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對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作了明確規範。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行為規範。職業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個從業者如何對待職業,如何對待工作,同時也是乙個從業人員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的表現;是乙個人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發展的成熟階段,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另一方面,職業道德也是乙個職業集體,甚至乙個行業全體人員的行為表現,如果每個行業,每個職業集體都具備優良的道德,對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會發揮重要作用。

它是社會道德的乙個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但由於各種職業本身的性質和特點上的差異,形成了不同行業的職業道德要求。職業道德主要內容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家庭美德是調節、約束家庭生活、家庭關係和家庭成員的行為規範準則,是維繫家庭和諧、幸福的主要精神支柱,也是社會道德的重要基礎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家庭美德的主要內容有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包括家庭倫理與社會轉型、論愛情、戀愛中的道德、婚姻關係中的道德、親子關係中的道德、親友與鄰里關係中的道德、家庭道德教育與家風等方面。

個人品德是指平常人們所說的道德品質。它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規範在個人身上的體現和凝結,是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係的一系列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徵和傾向。個人品德之所以具有穩定的傾向和特徵,是因為它是在長期反覆的道德行為中形成的習慣。

這種行為習慣一經形成,往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做大的努力,就很難改變。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的道理。試想人們若離開個人品德,那麼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豈不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嗎?

三、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道德意識弱化

2、道德情感冷漠

3、道德信念迷失

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做好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護青年人健康成長,是事關國家和民族興衰的大事。但近幾年來由於社會不良風氣的薰染,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暴力或溺愛等原因,導致一些青年人在思想道德、價值觀上出現了偏差,青年人犯罪率公升高;此外,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和改革開放時期,社會道德價值觀日趨多元,不同文化的衝突、價值觀的碰撞、道德選擇的困惑日趨激烈,這一切使大學生在道德價值方面產生巨大困惑,高校大學生倫理道德現狀十分嚴峻,加強對大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十分緊迫。

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

摘要 誠信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乙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在校大學生進德修業的立身之本。對於高校來說,最基本的時候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學問,而誠信道德教育則是進德修業的根本。高職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對於我國高職院校學生來說,誠信狀況的主流是好...

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一體化研究

第 卷第 期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年 月 金福來,李亞男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廣州 摘要 應該打破傳統高校教學中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分離的理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中實行道德教 育與法制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實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一體化,只有這樣,大學的思政教育才是一種 完整的教育 這種教...

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問題研究

作者 靳晴 現代職業教育 高職高專 2018年第06期 摘要 隨著生態危機的日益嚴重,國際交往的頻繁,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環境日益複雜,對大學生生態道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要加強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從生態道德觀出發,提高大學生生態知識水平,形成生態道德情感,養成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