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 川師

2021-04-06 23:14:28 字數 4450 閱讀 8323

主要教學內容

品德 · 道德 · 德育

品德形成發展的一般規律

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和現狀

品德養成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學校德育中的幾個心理問題

教師應有的現代德育觀

第一講品德· 道德· 德育

品德與道德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嗎?

品德與道德是什麼關係?

什麼又是德育?道德教育與其它教育活動的主要不同點在哪?

一、品德、道德與德育

(一)道德的內涵:

道德是一定社會為了調整人們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是靠**力量和內心驅使來支援的行為準則或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是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

道德的職能是抑惡揚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過社會**、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的形式發揮出來的。

道德的定義

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它以善惡為評價標準,通過社會**、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繫的調整人們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

(二)品德的內涵

品德是個體有別於他人的一種個性特徵;

品德是最具社會評價意義的個性特徵;

品德是一種較穩固的個性特徵;

品德具有外化的行為表現;

品德的定義

品德是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準則轉化成個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心理特徵。

二、德育的概念與德育本質

什麼是德育?

簡而言之,德育即培養學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

廣義的德育概念:相對於智育和美育來劃分的,包括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

(一)德育的定義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德育是教育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

(二)德育的本質

道德轉化品德

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其本質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品德。

(三)德育的特徵

從活動的目標指向看——培養品德

從活動的內容看——傳輸社會道德

從活動的方式看——強調親身體驗、感悟 (※)

從解決的特殊問題看——是態度、情感、價值觀

大德育與小德育的問題

我國現行「大德育」的基本格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小德育」:德育即道德教育

(四)教育的道德標準

標準1 教育必須包含善良的意圖或道德的目的

標準2 教育必須包含有價值的內容或產生有益

的影響標準3 教育必須採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

可以接受的方式

第二講品德形成發展的一般規律(上)

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分析

品德的構成要素(心理形式和社會內容)

品德各要素發展的一般順序

品德形成發展的外部條件

品德形成發展的內部動因

品德的構成要素(心理形式)

知 、 情 、 意 、 行

◇道德認知——人們對道德規範的理解、認同

◇道德情感——人們根據社會制定的道德標準,去處理相互關係和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所體驗到的情感

◇道德意志——人們根據一定的道德規範進行道德抉擇和行動時克服困難的能力和毅力

◇道德行為(行為習慣)——人們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動

各要素的表現形式與作用

道德認知: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確立

基礎 道德情感:直覺的情感體驗、#10. 想像的情感體驗、倫理的情感體驗

中介 道德意志 :完成動機鬥爭 、選擇行為方式 、執行道德決定

調控 道德行為:順從行為 、認同行為 、信奉行為

標誌 判斷正誤:直覺性的道德情感體驗是由於對某種道德情景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突然發生的,這種情感體驗對人的行為具有迅速定向作用,在它的影響下,人可以完成高尚的道德行為,比如鐵路上火車飛馳而來的瞬間救人。但由於這種行為產生的非常迅速突然,因而行為人往往對這個過程中的道德準則的意識不明顯,所以直覺性的道德情感體驗下的偉大行為與道德教育無關。

#9.問題:中小學的道德教育中的「向先進人物學習、對先進事蹟的宣傳」是否有必要?為什麼?

問題:中學生的道德行為有哪幾種表現形式?中小學道德教育中在學生道德行為方面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品德的構成要素(社會內容)

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公民道德: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 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家庭道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中國教育部09年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敬業奉獻、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討論:自己的中學道德教育中是否存在問題,存在哪些問題?存在的主要問題:知行脫節;情知衝突;意志薄弱;不良習慣。

研究品德構成要素的教育意義: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是心理形式與社會內容完整統一發展的過程,教育中要注意各要素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品德各要素發展的一般順序:

學生對道德規範的認知規律

學生對道德概念的認識理解是乙個逐步發展、不斷深化的過程。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形象到理念,逐步概括,且存在四種理解水平:

不理解,或停留在概念上的重複。

停留在現象上的認識。

初步揭露實質。

理解行為規範的實質。

我們道德認知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對道德規範的理解達到第四種水平#15.

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與錯誤道德觀念的糾正依賴於以下條件:

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藝術.mht

培養學生的道德分析能力,引導學生領會道德概念的本質

道德知識的學習與對道德行為的分析相結合#17.

科爾伯格認為乙個人的道德發展一般要經過「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是乙個由低到高順序發展的過程:

水平一是前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一 —— 以懲罰與服從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二 —— 以個人的功利主義目的與交換為價值取向階段;

水平二是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三 —— 以協調人際關係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四 —— 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履行個人義務為價值取向階段;

水平三是後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五 —— 以社會契約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則為價值取向階段。

他認為兒童的年齡與其道德發展階段有很大關係。一般0至9歲處於第一水平,9至15歲處於第二水平,16歲後向第三水平發展。但年齡並非是決定因素。

儘管發展階段不可跳躍、發展方向不可逆轉,而在發展速度上則存在個體差異,有的發展快,有的發展慢,還有的可能長期處於某一階段上停滯不前。科爾伯格主張用教育,特別是道德兩難故事策略,促使其向更高一階段發展得更快一些。

第三講品德形成發展的一般規律(下):

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分析:品德的構成要素(心理形式和社會內容);品德各要素發展的一般順序;品德形成發展的外部條件;品德形成發展的內部動因。

德育過程的特殊矛盾

認同 教師的要求-學生的想法改變-

拒絕主要矛盾:新的教育要求與原有的品德發展水平

影響個體品德發展的主要因素:個體的生活經歷(內隱記憶)-(對德育要求:暗示性、非強制性、廣泛性、愉悅性);所處的環境氛圍(道德環境)-(學校、家庭、社會、大眾**、社會** 、社會現象 、社會環境 ); 教育的方式方法(德育手段)。

預防不良道德環境影響學生個體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措施:

首先,要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其次,大力發揮新聞**和宣傳**的作用,改變傳統的人才觀,通過人才觀的改變,促使廣大青少年自覺抵制不良因素的影響;第三,加強綜合管理,多管其下,營造有利於廣大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第四,學校和家庭要計畫安排好學生週末的休閒活動,這是預防校外不良因素影響的重要措施。

德育手段:

語言(規範性用語、評價性用語、解釋性用語)

榜樣(行為示範與觀察學習、教師樹立的榜樣與學生擇定的榜樣、師德與德育)

情景(說明情景、實驗情景、體驗情景、道德兩難情景、體諒情景、後果情景、衝突情景)

環境,體驗,獎賞與懲罰。

師德的專業精神:

服務精神、奉獻精神、敬業精神、團隊精神或協作精神、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裡,他將學會譴責;如果還在生活在敵意裡,他將學會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裡,他將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讚美中,他將學會欣賞;……如果孩子生活在被接納和友誼中,他將學會喜愛這個世界。——諾爾特

問題:獎賞是不是就是表揚?懲罰是不是就是批評?

獎賞與懲罰的目的是什麼?何為懲罰?教師要求做錯作業的學生重做是不是懲罰?

教師報復學生是不是懲罰?刁難學生是不是懲罰?為什麼要懲罰犯錯誤的學生?

是因為懲罰可以教育學生嗎?學校和教師應當怎樣懲罰犯錯誤的學生?學校可不可以像工廠懲罰犯錯誤的工人那樣懲罰學生?

可不可以像懲罰罪犯那樣懲罰學生?

學校的懲罰必須要滿足三條基本條件:第一,它必須是學生違反規則的後果;第二,它必須對違反規則的學生有益施加某種痛苦或不快;第三,它必須由權威執行。

中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實踐

七 今後努力的方向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關懷在教育中處於相當重要的位置。學生的過分冷漠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情感的失調,教師給以較多的情感關懷,可以收到明顯的調節療治效果。1 多一些理解溝通的談話。抽一點兒時間,以平等的姿態,多跟學生談談心,能知道學生的心裡工正在想些什麼,能...

中學生道德教育之我見

我在鄉鎮中學從教已二十餘載,多年的班主任教育工作,讓我對從前與現今學生的迥異狀貌感慨良深。時代的變遷,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意識 行為方式 利益關係 目標追求出現了多元化趨勢。這種種變化,對學校這方淨土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巨的。尤其是對一群自身的辨別是非能力相對較差,而又處於青春的叛逆期的中學生...

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中學生道德教育

作者 鄭世英 教學與管理 中學版 2009年第09期文明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徵著人類社會或乙個國家 乙個民族的經濟 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既是人類文明中發展的乙個新的階段及工業文明之後的人類文明形態,也是文明發展的一種具體形態,既人類在處理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