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結題發言

2021-04-20 20:59:36 字數 5010 閱讀 6972

(一)小學計算教學創設情境注重培養小學生數感的策略

**有「樂感」,語文有「語感」,數學也有「數感」。所謂數感就是人們對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這種理解可以幫助人們用靈活的方法做出數學判斷和為解決複雜問題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說數感是一種數學素養。乙個人一旦有了數感,他便能將數與實際背景聯絡起來,用數學的方式思考問題。

把一些實際問題與數聯絡起來,就是一種數感。數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當遇到可能與數學有關的具體問題時,能自然地、有意識地與數學聯絡起來,或者試圖進一步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處理和解釋。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產生於現實生活,因此培養數感要把數學知識同實際相聯絡,良好數感的建立能使學生會用數學知識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並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學知識建立起聯絡,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通過課題研究,我們認為,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在生活情境體驗中建立數感

數學**於生活,數感的培養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布魯納強調:數學知識不是乙個簡單的結果,而是乙個過程。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決定了在他們認知活動中的思維正經歷著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教學,以聯絡生活實際情境和學生的經歷、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數感。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無數的數學問題等待開發利用,作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教師,要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數學知識源於無限的生活情境中,揭開數學神秘面紗,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變抽象為具體,更有利於學好數學。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靈活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靈活、巧妙地設定談話。如:

「這間教室每排有8個座位,共有5排,共坐了40人」;「我們班有23名男生,17名女生」 ;「明天的氣溫有38攝氏度,太熱啦!」;「你們家的客廳這麼大,有30平方公尺吧!」。

再如:教學「分數的簡單計算」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什麼叫分數嗎?

」「對,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乙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中秋節到了,小紅的媽媽買了乙個餅子,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乙份,就是吃了這塊餅子的,媽媽吃了3份,就是吃了這塊餅子的,爸爸和媽媽一共吃了其中的幾塊,是這個餅的幾分之幾呢?(),板書:

+=。如果小紅把剩下的餅全部吃完,也就吃了這個餅的,小紅全家人共吃了幾分之幾?()。

小紅比爸爸多吃了這個餅的幾分之幾?」板書算式,然後再讓學生觀察,發現: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計算方法。

這種看似簡單的談話,隨意的提問,卻已從不經意中構建了學習材料,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這樣的引入親切自然,貼近生活的情境,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親和力。學生在對生活中的數的感悟過程中,逐漸建立起數感。

數學家費登塔爾認為:「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用於現實」。在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創設條件抓住鍥機,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自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在活動中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演算法,並對結果合理性作出解釋。感受到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

2、讓學生在觀察情境活動中體驗數感

學會觀察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條件。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的知覺過程,通過觀察,學生從數實物開始認識數,由具體到抽象,初步建立數感。為了幫助學生切實打好基礎,加深對數的含義的理解,建立學生的數感,教師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周圍世界。

例如 :同學們,我們班教室裡安裝了幾盞燈? 我班的教室有幾道窗子?

請同學們開啟課本第15頁等等,這些情境就能很好地建立學生的數感;再如:在學習了9的前四句乘法口訣以後,把這四個乘法算式寫在黑板上:9×1=9 9×2=18 9×3=27 9×4=36,然後讓學生觀察,等號右邊的數字或數字之和是多少?

(是9),積的十位上的數字總比等號左邊與9相乘的數字少1。如果是9×5,那麼積的十位上的數字一定是4,4與幾加得9呢?(與5加得9),所以9×5的積就是45,既9×5=45。

同理可得:9×6的積是54,9×7的積是63,9× 8的積是72,9×9的積是81。接著,教師可出示一些擴張題,讓學生觀察:

99×1=99,99×2=198,99×3=297,通過認真觀察,學生很容易發現,99乘乙個一位數(1除外)的積是乙個三位數,積的最高位與最低的和是9,且最高位總比這個一位數數少1,(或者說積的最高位與最低位剛好是這個一位數與9的積,)中間的數字為「9」,這樣,我們就容易算出:99×7=693,99×8=792……經過這兩次練習,感興趣的同學還會進一步歸納999×1=999,999×2=1998,999×3=2997……通過對一些「特殊數」的觀察、認識,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增強。

3、讓學生在操作情境活動中體驗數感

數感的培養和發展,離不開學生的動手操作。數感不是通過傳授才能得到培養的,更不能以課件演示代替學生的思考。動手操作是兒童學習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方式,它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學生體驗數感要經歷乙個過程。讓學生在認識數的過程中,更多地接觸和經歷有關的情境和例項,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會使學生更具體更深刻地體驗數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具體操作,感受數的意義和作用,從而體驗數感。

讓學生在操作情境中實現對具體數量的感知與體驗,是學生建立數感的基礎,對學生理解數的意義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我在教學「公尺的認識」時,我班教室的黑板的長是4公尺,寬是1公尺,讓幾個學生到臺前來摸一摸黑板的長度,其它同學下課時也來摸一摸,感受1公尺究竟有多長。再如教學100以內的數的認識時,讓孩子自帶熟悉的玉公尺粒,根據學生已有的數數經驗,可創設如下情境:

先向學生展示1粒玉公尺的大小,接下來讓他們抓一把進行估算,主要讓學生通過操作建立數感,這種數感建立進一步擴充套件到視覺、觸角和空間範圍。學生動手數一數,通過數達到驗證估計是否準確,以及主動探索數數的方法。一是學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數出數量是100的物體,通過一粒一粒地數、十粒十粒地數的過程,使學生感知十個一是十;十個十是一百。

二是在感知10個物體為一小堆大致有多少,100個物體大致有多少的基礎上,估計和猜測更大堆的物體的個數,再通過具體地數一數進行驗證。三是讓學生親自用手抓,用手捧,具體體驗10粒有多少,100粒有多少。在上述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00以內數的大小和多少,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估計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數感。

學生通過分析和對比,不但找到了數數快捷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計數單位

一、十、百,這是計數的精髓,學生較好地掌握了數感。

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有關內容(數的概念、數的運算、解決問題等)有意識的設計數感培養的具體目標,提供有助於培養學生數感的材料,開展有利於發展學生數感的活動,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和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具體內容有意識地確定目標,提供有助於培養學生數感的情境,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體驗現實,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

(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創設情境兩個「凸現」的策略

長期以來,教師在計算教學中過分注意系統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讓學生對計算知識望而生畏,望而生厭,久而久之,感覺到計算知識繁鎖、單調、枯燥。怎樣把學生從「畏懼」、「厭學」中解脫出來,讓計算教學 「返璞歸真 」,還其本來面目呢?通過研究,我們認為,在計算教學創設情境時,要做到兩個「凸現」,即:

1、計算教學創設情境要凸現情境的真實性

在計算教學中,當出現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絡時,學生對學習就十分感興趣。因此,我們在計算教學時,應盡量立足於農村學生生活實際,把教材中靜態呈現、枯燥乏味的問題,「還原」到學生熟悉的、與學生生活貼近的認知範圍,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生動有趣地揭示出相關計算問題,使學生產生計算的需要,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

如,在進行「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製加法」教學時,我們結合農村山區孩子身邊的實際,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29+7」時,有個教師創設了學生比較熟悉的真實生活情境:情境1:

小明和他媽媽背菜到街上賣,媽媽背29千克,小明背7千克。她們一共背了多少千克菜到街上賣?列出的算式是:

29+7;情境2:小蘭家有29只母雞,7只公雞。小蘭家共有多少隻雞?

列出的算式也是:29+7。這時,這位教師要求同學們仿照老師的做法,創設乙個算式是29+7的「情境」。

由於有剛才教師的引導,思考片刻後,很多同學就七嘴八舌地開始舉手發言了:生1:「小華家有29棵梨樹,7棵桃樹。

小華家共有多少棵果樹?列出的算式是29+7。」生2:

「我家有29只母羊,7只公羊。我家共有多少隻羊?列出的算式也是29+7」。

……計算教學**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它不是天外之物,只要我們能結合農村實際,山區實際,舉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學生就一定能把計算題學會學好。

2、計算教學創設情境要凸現情境的有效性

教學情境的有效性,是指教學情境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又切合知識的實際應用,既能啟用學生的思維狀態,讓學生「觸景生思」,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根據農村學校的現實狀況,我們只有充分利用農村學生身邊的資源,才能創設出符合兒童內在發展需要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5的乘法口訣,可創設這樣的生活場景:請乙個學生走上講台,抬起他的乙隻手,讓下面的同學數一數,乙隻手有幾個手指?同學們會說:

「乙隻手有5個手指,算式是5×1。」「同學們自己編一句乘法口訣」「就是一五得五」。教師把 「一五得五」板書在黑板上。

讓這位同學再抬另乙隻手,問同學們,「兩隻手有幾個手指呢?」當同學們說出「兩隻手有十個手指,算式是5×2。」「同學們自己編一句乘法口訣」「就是二五一十」。

教師再把「二五一十」寫在黑板上。緊接著再請上一名同學,請他抬起乙隻手,「三隻手呢?」「三五一十五」、「四隻手呢?

」「四五二十」………這樣,當第三個同學的乙隻手抬起來後,五的乘法口訣就展現在同學們的面前。通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手指的根數來記憶和「推導」五的乘法口訣,不僅可以使學生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經歷編制五的乘法口訣的過程。在這裡,人的兩隻手,三角板的三個角,黑板的四條邊,山地裡栽種的八角的「八個角」,家裡養的雞、兔、豬、牛的腿的隻數等等,在進行乘法口訣教學中,對於農村小學生來說,這些正是他們身邊難得的教學資源。

只有把計算教學與生活實際掛鉤,才能創設出更多更好的,真實、有效的計算教學情境。

教學片斷

「數的認識」的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主要途徑,下面三個「10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片斷,在培養學生的數感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實踐和探索。

課題結題報告

3.明確思路 2011年底,課題組召開交流會,為了突出 課堂教學有效性 這個主題,在專家指導下,課題組認真研討,結合課題特點,及時明確思路,將研究重心下移到教師和學生,提出 學 觀 剖 修 四步策略。這一策略的明確提出,使得各組研究方向和內容趨於一致。4.實踐反思 課題實施階段,課題組成員圍繞 學 ...

課題結題報告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勞技課堂教學 長沙市周南中學執筆鄒良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現代社會中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知識的不斷更新,人才概念的逐漸轉型,在教育領域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從事教學已成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在眾多學科中,勞技學科具有 理論與實踐並重 知識與能力並舉 的特點。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課題結題報告

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創新與深層應用研究 結題報告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給我校的學生 教師 學校帶來乙個新的教學模式和契機,選擇本課題,將對我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校的發展產生深遠意義。一 研究的主要的結論與觀點 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指導下,將資訊科技作為一種工具 媒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