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概論考點分析

2021-04-04 18:59:51 字數 4635 閱讀 8747

一、名詞解釋

傳播*1:傳播是指社會資訊的傳遞或社會資訊系統的執行。資訊是傳播的內容。

傳播的根本目的是傳遞資訊,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資訊傳遞、資訊接受或資訊反饋活動的總稱。

傳播學*1: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是研究社會資訊系統及其執行規律的科學。

施拉姆*1:美國學者,傳播學領域的主要奠基人和集大成者,被譽為「傳播學之父」「傳播學的鼻祖」。他最早在大學裡創辦以傳播命名的博士課程,授予了第乙個傳播學博士學位,培養了第一代傳播學者。

他第乙個將自己認作是傳播學者,撰寫了第一步傳播學教科書,確立了一批有助於建立這個新領域的教科書,並為傳播學的學術工作確立了正規化。

內向傳播:個人接受內在和外在刺激,在人體內部對資訊進行處理並作出反應的過程。

自我*1:包括生理自我、情感自我、智力自我和習慣。

自我的一致原則:除去人格**的精神病患者,正常人都需要保持乙個統一一致的概念體系。這個概念體系使我們保持乙個統一的快樂的自我,同時又通過各種行為來增強對「我是什麼」的認識。

自我的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集成為統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恆定的目標和信仰。

自我概念*2:反映的是個人對自我的一種主觀認識。自我認識集中於對個性特徵及個人社會角色的認識和總結,並且這些認識是以歸類的方式進行的。

鏡中我: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的概念。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而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聯絡中形成的。

約哈里窗戶:美國學者約瑟夫·魯夫特、哈靈通·英漢姆提出的概念,反映個人的自我認識狀況,包括開放區域、秘密區域、盲目區域、未知區域四部分。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人們具體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由此而導致了人們各種行為動機。包括七種需要的金字塔形需要層次體系: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認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防衛機制:解決心理挫折的一種辦法,可以幫助個人調整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但如果應用過度則會有礙於對現實的正確認識。包括合理化解釋、投射、隔離、反其道而行之、認同、壓抑等形式。

人際傳播:①當人們主要依賴有關個人的信念、態度、人格特徵等心理層面的資訊進行傳播活動時就是人際傳播,因為這時訊息的剪裁是專門針對個人的,而不是針對具有相同特徵的文化群體或組織群體。②如果乙個人的行為對另乙個下一步的行動發生了影響,或者說乙個人的後續行動是以另乙個人的行動為基礎的,那麼就發生了人際傳播。

人際吸引:兩人之間相互喜歡和親和等積極的心理狀態。

意義的協調管理理論*1:人際傳播中以意義為中心的理論,側重於人際傳播中的意義溝通,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協調和管理意義。

關係理論:人際傳播是一種直接相互依賴的傳播形式,人們在傳播中相互影響,並影響整個人際關係。在人際傳播中,人們重新定義動態的人際關係。

按照關係理論,關係是通過交流和互動建立起來的,如果關係中的一方總能控制另一方的行為,那麼他們之間就建立起控制-順從的關係。按照公尺勒夫婦的研究,人際關係中有三種維度至關重要,即控制、信任和親密。

自我展露:在人際傳播中,通過各種方式把有關自我的資訊傳遞給別人,讓別人盡可能地了解自己。

社會滲透*1:隨著時間的流逝,交流雙方會透露出越來越多的有關個人的資訊,因此關係也越來越親密。社會滲透就是關係中增進親密感和資訊透露的過程。

塞勒斯的衝突歸因理論:在人際關係中,對待衝突的策略大致有三種:避免或減小衝突;爭取在衝突中獲勝;讓雙方都獲得積極的結果,即「雙贏」。

在具體行為上表現為迴避、競爭、合作。個人對衝突的歸因決定了對策略的選擇。責任評估很重要;歸因當中存在種種偏見;選擇的策略會影響衝突的結果。

群體(group):一定數量的個體,基於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組合而成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成員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指向某種共同的活動目標。

群集(crowd):無組織的、非持久的群體,其行為往往無視社會慣例和社會共識。其領導和隨從之間的關係常常有著細微及迅速的變化,內部沒有穩定的結合或分工,並且往往會在短時間內解散。

但其心理往往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而且它們的態度和行為往往是有敵意的。其形成源於長期的社會衝突,並且較大的社會組織或機構等不能或者不願意去處理。

大眾受眾(mass audience):資訊傳播的接受者,包括觀眾、聽眾、讀者、使用者群、客戶群等。

公眾(public):任何因面臨某個共同問題而形成的,有著某種共同利益,並為某一特定組織的工作產生互動效應的社會群體。

(注意以上四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絡,簡答題*1)

初級群體:由面對面的互動形成的、具有親密人際關係、存在一種強烈的群體認同感的社會群體。

次級群體:人類有目的及有組織地按照一定的社會契約建立起來的社會群體。

正式群體:根據定員編制、章程或正式檔案而建立,有明確規章規定成員地位和角色、權利和義務,具有穩定性和正式性的群體。

非正式群體:自發產生的,以共同利益、觀點或興趣為基礎,以情感為紐帶,有較強的內聚力和較高的行為一致性的群體。

成員群體:個體實際參加的群體。可以規範個人的一般表現。

參照群體:個人所期望成為其中一員的群體。為個人提供了比較的標準和行為的準則,反映了個人的心理認同,對個人行為有更大的影響。

討論群體:具有工作性和正式性,經常要通過群體討論來解決問題的群體。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群體,一般是非公開的,其中最基本的三種為調查小組、評估小組和決策小組。

群體規範:在小群體互動過程中自然產生的有關認知、態度和行為的規範、規則及要求等。它能夠對成員的認知和判斷提供一定的標準,並對成員行為起定向作用。

借助於群體規範,群體增強了結構性和一致性,實現了群體整合。

領導行為:在群體追求既定目標過程中,特定的人對群體成員給予的肯定的影響過程。

群體一致性:小群體中各成員間相互影響、相互吸引和共同性的程度。

內聚力:群體成員把它們看成乙個整體而非個體的集合的程度。

群體壓力:群體對其成員的一種影響力。當群體成員的思想或行為與群體意見或規範發生衝突時,成員為了保持與群體的關係而需要遵守群體意見或規範時所感受到的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它使成員傾向於作出為群體所接受的或認可的反應。

從眾:由於一致性的存在,成員在群體活動中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大多數人有分歧時,就會感到一種臆想出來的或真實的壓力,並在這一壓力下,不由自主地改變自己的認識態度和行為,這就是從眾。

群體思維:由於一致性和從眾心理的存在,群體中以大多數人的傾向性意見為基礎產生的、凌駕於個體思維之上、對個體思維產生制約控制作用的思維,容易導致對不同意見特別是新穎獨創性意見的壓制。

群體極化:群體討論特別是在觀點相似的人群中的討論,通常可以強化群體成員的平均傾向,即討論會強化大多數成員最初都贊成或最初都反對的觀點,從而使群體決策更偏離理智,這就是群體極化現象。

組織:組織是乙個通過協調活動來達到個人和集體目標的社會集合體。通過協調活動,某種程度的組織結構得以建立起來,以幫助組織成員處理相互之間及與更大的組織環境中其他人之間的關係。

(組織中的)社會化:個人改變自己和適應組織的過程。

(組織中的)衝突:持有相對立目標與價值觀的相互依賴的人們之間的互動,他們將對方視為實現自己目標的潛在干擾。

托馬斯衝突管理方格:以對自身的關注和對他人的關注為座標,分別說明了迴避、迎合、妥協、合作與競爭五種策略選擇的特點。

組織外部環境:在既定的組織存在的前提下,由各種機構、團體和公眾組成的更大範圍的環境。主要有授權型、功能型、規範型、普通型四種。

符號:符號起著指代或表述意義的作用。如果用一種事物x來指代或表述另一種事物y,那麼x便是y的符號,y便是x的意義。

組織文化*1:通過組織成員互動而創造出來的多元複雜現象,包括價值觀、信念體系、比喻、故事、慶典活動和儀式等。

符號化:借助於人的頭腦,在事物之間建立符號聯絡、形成意義的過程。

訊號*1:與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間具有自然的一一對應關係。

象徵符*2:不僅能夠表達具體的事物,而且能夠脫離具體事物,表達觀念、思想等抽象事物。

語言:用於思想和情感交流的人類傳播最基本的結構化的符號體系。

非認同法則:詞本身並非它所代表的東西,詞的意義在於聯想。

非全體法則:乙個詞不能代表乙個事物的全部。作為抽象符號的語詞,其意義的共享是有限的,也可能是充滿差異的。

反身法則:乙個詞不僅可以指代真實世界的乙個事物,也可以指代自身。語詞本身具有音韻和形態特徵,也可以用於交流。

「能指」與「所指」:能指是符號的物質形式,由聲音、形象兩部分構成。這樣的聲音、形象在社會的約定俗成中被分配與某種概念發生關係,在使用者之間能夠引發某種概念的聯想,這種聯想就是所指。

語言與言語:語言的各種規則和符碼的基本結構是語言的社會部分,具有社會共享性。言語是個人實際的說話行為,是語言的「表層」,是自由和創造力的結合。

非語言傳播*1:除語言傳播之外的一切交流形式。非語言傳播具有社會共知的含義,被有目的地或被解釋為有目的地發出,被有意識地接收,並有可能由接收者反饋的除使用言辭本身以外的人類屬性或行動。

社群:傳統上由具有地緣或血緣關係及共同價值取向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係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撫、富有人情味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團體。

社會:由目的和價值取向不同的異質人口組成,由分工和契約月聯絡起來的團體。

共同演進原則:一切形式的傳播都是緊緊交織於人類傳播系統的結構之中,而不能在我們的文化中分別存在。媒介發展是共同演進與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繼進化和取代。

各種具體的媒介形式有它們的生命週期並且將最終消亡,但它們的主要特徵將成為媒介系統的乙個組成部分而遺傳下去。

傳播學概論

第一講概述 一 二 三 十 五 十六 第一節傳播學的研究物件 方法 奠基人和創始人 一 傳播學的研究物件 記憶 人類社會的資訊傳播活動及其規律 二 傳播學的研究方法 了解 實地調查法內容分析法控制實驗法 三 傳播學的四大奠基人和創始人及其貢獻 記憶 理解 拉斯韋爾的宣傳與傳播研究,美國人 p8 19...

傳播學考點

麥庫姆斯和肖發現,在選民對當前重要問題的判斷與大眾傳媒反覆報道和強調的問題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的對應關係。大眾傳媒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 大事 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 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越高。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關係,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定 議事...

傳播學概論總結

緒論一 什麼是傳播 傳播學 communication 原意為通訊 傳達 交換 意見 交流 交通等 二 傳播的定義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 傳播指的是人與人關係賴以成立和發展的機制 包括一切精神象徵極其在空間中得到的傳遞 在時間上得到儲存的手段。他包括表情 態度和動作 聲調 寓言 文章 印刷品鐵路 電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