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讀書報告 2

2021-04-04 07:42:02 字數 4709 閱讀 4483

《金剛經》 讀書報告:

摘錄: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

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

『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這裡提到了善男人和善女人,是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這樣的人即使是在當今這個思想多樣化的世界,也有很多很多,就像「性善論」一樣,我支援人生下來就是善良的這一說。但也就如「性善論」所說,雖然一開始是善的,但後天的各種環境對人的影響可能會改變這一本質。而「云何應往?

云何降伏其心?」則在更深層地闡述了人的思想的變化,如何才能保持這菩提心?又如何才能降伏妄念心?

事實如此,那麼多的人在本來時心是善的,即在思想上是有菩提之心的,但由於後天的環境或者對自己覺悟的再覺悟沒有繼續下去,那妄念之心便慢慢而生。

佛也說:菩提心本來人人都具足,只因眾生為塵染所蒙蔽,如一切煩惱、妄想、取捨、貪嗔、嫉妒、人我四相等,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煩惱那樣的煩惱,有時都會覺得有煩惱的人生是那麼的累那麼的苦惱,我們都是眾生之一,煩惱時常都有,但是煩惱的緣由卻不是「塵染」本身,而是我們沒有保持著菩提之心,而動了妄念之心,我們因為貪欲而妄想著物質,因為情慾而想著愛的人,但對於這點妄想,我想我們做不到佛

的那種絕對,我們都是凡人,需要物質也需要愛,所以我們需要妄想,需要適當的妄想,適當的妄想可以讓我們奮起向前,可以讓我們的感情得到安慰而感覺到幸福。但佛的思想不盡如此, 佛的思想更具有一定的寬廣性,更具有普度眾生的性質,佛得思想是沒有煩惱沒有妄想的。而對於取捨,我們更是會在取捨之間拿不定主意或者為此而煩惱,這些都是因為妄念啊。

也是因為貪嗔,這都是不好的慾望,因為這些不好的貪欲我們會在取捨間拿不定主意,甚至煩惱。因此菩提之心便是會令我們不在取捨之間迷惑和煩惱的一種思想,一種對待。而嫉妒呢,我們如果能理解了煩惱,妄想,取捨這些對人的反面影響,那麼對待嫉妒這方面,我想便會更加的釋懷,和妄想一樣,現實的人需要適度的嫉妒,而不是過度的嫉妒,那樣到最後傷的只有自己。

作為佛,佛回答說:「佛等應一一為之滅度,所謂無慾,就能住心,亦能降伏妄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個話裡頭有更深的和不一樣意思。當金剛經開始的時候,佛對須菩提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善護念,應如是墜。」這裡答覆的不同了,他告訴須菩提,乙個準備開始學佛,想求大徹大悟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當生如是心」而「如是心」就是佛家講的發願,立乙個志向,發願就是立志。

立志要做「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我要救世界上一切的眾生,那些在苦惱中的眾生我都要救,滅度他。 使他離苦得樂,進入涅盤。走入寂滅、清淨的境界,這個境界也就是離一切苦,得究竟的樂。

要想學佛的第乙個動機,也就是要有這個心。當我想到「涅槃」這一佛語的時候,我便想到了現世的人們,世界上有那麼多種人,有成功的有失敗的,有富裕的有貧窮的,有健全的有殘疾的等等。那麼多的相反的面的人,然而失敗的人就不能涅槃嗎?

殘疾的人就不能涅槃嗎?其實「涅槃」這一說恰恰是伴隨著這些反面的因素而生的,因為「苦」,因為失敗,因為殘疾,因為那麼多那麼多的負面因素,乙個人如果能從這樣的反面走出,而得到一定的「樂」那便是一種「涅槃」。成功的人和富人卻也不一定能得到「樂」,這便是「涅槃」的公平性,眾生皆為一,不偏不倚,但最終還取決於個人的修養。

但涅槃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而這裡「涅槃」的苦和現實中我們這樣的平常人的心裡的苦是不一樣的,我們難以離苦,總是因為現實的事而苦而悲而歡而樂。這也是我們為何成為乙個有擁有感情的人的原因。我們的苦只是一種感情,而「涅槃」的苦確是一種修煉,和個人情感不同,一旦我們能夠理解,並且能夠踐行這一點,我們離「涅槃」也就不遠了。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事實上,你度了一切眾生,做了就做了,但如果心裡頭卻一直在想一直在說,覺得自己已經度了那麼多人了,如果有那種心理狀態就錯了。這不是佛法裡面的「普度眾生」的真正思想。

普通乙個人生就是這麼乙個境界:做了一輩子的事業,生了一大堆的兒女,最後,實無一事可滅度者,一樣都帶不走。普通人覺得自己這樣的一生就已經「度」了那麼多的人,覺得自己有了一種功德,這樣的功德能夠使他覺得心安理得,但其實這還是沒有真正的放開,只有把功德放下,才能稱得上「實滅度」。

你功德的結果如果不能讓你的心平靜的接受,便不是「實滅度」。

這就是學佛的人的平靜的心態,看淡那些物質上的而重視心靈上的安慰,並由此發散到別人,決心要感化別人,如果學佛如此,並且從來沒有動過想要別人回報的念想,那麼他離成為菩薩的道也就不遠了。佛說,學佛的人發心度一切眾生,救了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心中一概不留,認為是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菩薩道,是菩薩發心。如果今天幫了人家一點的忙,心裡還念念不忘,還希望人家恭維一下,那就完了;不要說學佛不行,做人都不行。

所以說,學佛的人,要這樣發心。 佛告訴須菩提,乙個學佛修菩薩道的人,只要有一點自認崇高,自我的偉大,自覺了不起的話,他已經著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這樣的人, 「即非菩薩」,這個人算不上是學佛的人,不是真正行菩薩道的人。

中國文化也講大公無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救盡天下蒼生,心中不留一念,這樣才是大公無私,才是菩薩,否則,「即非菩薩。」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想悟道,很多人從不過問,但卻能走上這一「道」之說,佛也說,他告訴須菩提,你們天天想悟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告訴你,沒有一法,沒有乙個東西叫做道。你覺得有乙個法可學,有個道可得,你就錯了,你已經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記得有句佛語:「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法,可以使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但只要學佛的心在,用正確的心去指引著你正確的思想,在「涅槃」中感受,無法也能成菩薩。

如來,這一名詞引起了我的興趣,以前在電視劇集和**裡看到的「如來」便是那個耳朵大大的佛祖,是一巴掌都能拍死孫悟空的那個「如來」。但「如來」這個詞視乎很有意思如來,好像來了,「如」是好像,如來,好像來了,但是根本就沒有來。所以如來在那裡?

佛在那裡?佛就在這裡。你不要另外去找了,它在你的心中,你的身心內外,隨時有佛;只要你自己能夠找到,你就見到了佛,也是見到了如來。

其實,在現世中我們的「如來」就在我們的心中。這是一種信仰,對佛的信仰,並不是要把它理解為具象的,那樣只會是你更加的迷惑,沒有真正的參悟「如來」即佛之道。

這些其實對我們現在的世界人來講都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之語言啊!不論是不是佛,只要我們心中有信仰,我們便會有片天空能隨時仰望,這樣的信仰是必要的,也是我們在情感上所應安放的。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佛法,對於世間出世間一切,都是恭敬的,這是佛的精神,他沒有看不起人,只是教你不要亂學。佛在經典上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裡又告訴我們,「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說,宗教分門戶、分派別,這一種胸襟就根本不能學佛。

這裡面講到了乙個人面對表象的認知問題,「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他問須菩提,假定說有乙個人好長好大,須菩提馬上就接話說:我懂了,你老人家講,乙個人好長好大,實際上是形容!。對啊,這就是形容,表象是外象,並不是內心的本質,而內心的本質往往才是最真實的。

學佛的人也是這個這樣子。假使乙個學佛的人,跑來念經,南無南無南無

了半天,要你磕頭啊!要你謝他啊!他替你念經了,度你了,這個人就不是菩薩了。

因為他佛法沒有對。真正行菩薩道,度了眾生,幫助了人家,心裡頭都不會覺得度了人家。如果有念頭,已經犯戒了,犯布施的戒,不應該有這種觀念。

所以乙個度盡天下眾生,救天下蒼生的人,心中沒有一念自私,沒有一點自我崇高。

而聯絡現實,我們的這個社會需要學習的也是這一點 ,對於物質,很多人覺得越多越好,越多就越幸福,但事實上很多的富人心裡並不快樂,反而會被財富這些物質上的東西所拖累,平凡人也是如此,為了物質,為了這樣的所謂表象的強大,而活的很累。對於社會的那些不良現象,我們最終應尋找源頭,尋找根本而不是那些治標不治本的法兒,比如**的**腐敗,現在的中國的腐敗現象幾乎成風,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心的貪欲,也因為法律的這種規範的不效。

人們在這種環境下因為不良的競爭而變得貪欲膨脹。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個菩薩,記住我們都擁有乙個菩薩之心,我們原本之善,當先的你要的是喚醒它,並且能夠在每次的不菩薩之時喚醒它,即使在現在的這個時代,我們也能將它運用,並從中學到真正的學問和道。

道德經讀書報告

道德經 讀後感 姓名 蒙太鑫學號 14352028 班級 藥學院14級一班 道德經 又稱 老子 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司馬遷在 史記老子傳 中記載老子 居週久之,見週之衰,乃遂去。至關,關 令 尹喜曰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尹喜感...

《道德經》讀書報告

道德經 有一種力量,他給疲憊的人們以心靈的慰藉,如同不竭的清泉,撫慰世俗的創傷。道德經 的落點在於道。洋洋五千言,都在老子對道的預設中鋪展。道不言,不言道,卻處處是道。在我看來,他並非著重於探求道的真諦的過程,而是在描繪他早已熟捻於心的道的狀態和圖景。道是路,路象徵什麼?預示什麼?通向某個不知名的遠...

道德經讀書報告心得

讀書報告之 道德經 老子的 道德經 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它奇在 呢?奇就奇在 沒有人真正讀懂了它,但每乙個讀它的人,都會受到某種影響,都能從中有所收穫。莊子讀它,將它變成一雙承載大夢的翅膀,遊戲於江海,看空前生後世,不知蝴蝶夢我,還是我夢蝴蝶 漢文帝讀它,將它變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動大漢朝,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