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書報告

2021-09-06 05:49:13 字數 3551 閱讀 4696

《道德經》有一種力量,他給疲憊的人們以心靈的慰藉,如同不竭的清泉,撫慰世俗的創傷。

《道德經》的落點在於道。洋洋五千言,都在老子對道的預設中鋪展。道不言,不言道,卻處處是道。

在我看來,他並非著重於探求道的真諦的過程,而是在描繪他早已熟捻於心的道的狀態和圖景。道是路,路象徵什麼?預示什麼?

通向某個不知名的遠處賦予了道一種本然的神秘感。這條神秘的道到底是如何一種狀況呢?老子心中的道,既深邃又豐富,既高妙又玄虛,既遠又近。

似乎無論如何面面俱到都不能觀其全貌,可又無論哪個角度都能得其一隅。許多學者都為此付出了心血與努力,企圖極力逼近老子的道。這確實是乙個長青的話題,老子已經遠逝,沒有人能給出乙個絕對的答案,正因為道本身以及其已成永恆性的撲朔迷離,人們對道的理解眾說紛紜,各成一家,而筆者也有了對此天馬行空暢欲言的資本。

遠觀《道德經》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精髓,它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各個方面都有著無與倫比的推動。

思想文化上,它拉開中國哲學發展的序幕,是中國第一部完整而科學的哲學著作,成為燦爛的五千年華夏文明中一顆璀璨的明星。宗教上,《道德經》被視為道教的重要經典,構成了道教的基本教義。政治上,歷朝開國之時,統治者常會遵循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休養生息,緩解各方面的壓力,對穩定時局乃至富國強兵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僅對中國,《道德經》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也日趨明顯。正如尼采所說,《道德經》像乙個永不枯竭的甘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無論是愛因斯坦還是海德格爾,都曾潛心研讀《道德經》,從中吸取精華,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

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竭盡一生,來探尋《道德經》中的奧秘,探索人類文明起源的無限內涵。這本萬經之王正不斷發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歷史長河,在世界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而神秘的一頁。

始讀《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不是我接觸《道德經》的第一句,卻是這句話引發我繼續探索《道德經》的興趣。看到水,孔子感慨: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李白抒發長江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情壯志。老子的一句上善若水,僅僅是文字就已經讓人心裡一陣蕩漾,如此精美絕倫,美的幾乎無法形容。進一步探索,最高的善就應該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它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默默流淌與地處,這是怎樣博大寬廣的胸懷,謙虛,大愛,無私,無我,無慾。它用最低的姿態穿行於天地間,平常之心於紛爭中留一泓寧靜,寬廣之懷融江河四海。水是柔弱的,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可穿石,水是輕軟的,但勇猛起來一瀉千里無堅不摧。

如老子所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究其原因,很多是因為人們鋒芒畢露,沉迷於氣勢上的咄咄逼人,不能容忍一點點失利。步步佔先者,必有人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挫之。為人處事要像水一樣柔中有剛,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保持適當的低姿態,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捨棄爭先爭勝之心,用執著、堅忍卻平常之心看待一切。

心胸善於保持沉靜深沉,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處於低位,謙虛謹慎,盡所能幫助別人而不求回報,恪守信用,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不爭。僅僅是水,老子便道出了如此真理,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財富。

為而不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

知者不薄,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世間的「信言」雖然華美,各種理論的、藝術的手段包裝,但都不是真實。聖人無言,真正的善言不必反覆辯論求證,反覆辯論求證的反而未必是善言。懂得真理並不需要廣博的學問,只是明白救度、體認自心便可以了。

聖人不積藏什麼財富學問,一心只是救助眾生,把眾生從美之為美的怪圈中拉出來,他以天下生命為自己的生命,他救的人越多,自己成就越大。天之道,對眾生只有利而沒有害。真正的人之道,應是盡量去體驗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活力,而不需要與別人爭什麼。

這一章做結尾實在是語重心長。

品讀《道德經》

《道德經》中包含了無窮無盡的人生哲理,在這部智慧型寶典中,我們俯首便可採擷我們所需要的精神食糧。

《道德經》第十六章中寫道,「致虛極,守靜篤」,指出了清靜無為的修道之本,「致虛」即消除內心凌亂的心緒,通過靜心才能守靜處世,清靜自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六根清淨,方可一塵不染。不受名利得失困擾,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收斂貪欲之心,心靜如水,清澈透明。

正如老子所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

老子教給我們的「無為」並不是消極意義上的無所作為,老子認為,人們應該順應天道,靜心,淨心,神不外馳,心不外思,只有靜心才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只有淨心才能時刻約束自己的貪欲,只有「不妄為」才能有所作為。摒除妄念,追求真我。真自我從不隨意衝動,更不自我喧嘩顯耀,也無須妄加測算,一直會隨終身生生不息而不離去。

他只有乙個目的,想盡辦法讓我們認得自己。一旦認得了他,就會踏踏實實一步乙個腳印,把屬於自己的一切辦的妥妥貼貼,而無須妄念幫忙。如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踰矩,如莊子的庖丁以神遇牛的境界,不用動心思,凡有念起,必得成功。

那時會獲得真正的生命自由。

聯絡《道德經》

在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人們的物質享受越來越膨脹,而精神財富卻日趨匱乏,道德底線不斷受到挑戰。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如何抵擋種種**呢?在《道德經》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追求心境虛靜的境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恬淡處世,以求潔淨不染。

《道德經》許多內容是對宇宙生命本來面目的直接描述,絕對不是要給人們乙個或一批可以隨意套用的「公式」、「定理」。讀《道德經》,更提倡在顯示生活中的「悟」與「見有知無」。雖然道德經中的一些觀點我還不能完全接受,但是它給我提供了人生的經驗,提供乙個新的參考座標,有乙個新的思考角度。

《道德經》作為中華文化的「母經」,不管從哪方面引申,在其中都能找到適用的東西。進入新世紀,我們要建立我們民族的新文化,在充分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巨大成果基礎上,一定要把《道德經》的力量盡可能用足。如果善於適用《道德經》的力量,把自然科學乃至整個人類文明推向乙個更加輝煌的高峰,為人類新的文明作出本有的貢獻。

躬逢盛世,《道德經》一定可以發揮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我把《道德經》的規律歸結為「讓」的哲學。下文我將從老子的自然無為、虛靜和柔弱觀點集中闡述。自然無為。

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應該順任它自身的情狀去發展,不必參與外界的意志去制約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潛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老子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這個詞就充分說明了這種不加一毫勉強作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狀態。六十四章說: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自然觀念在於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礙,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擾,主張任何事物都應該順應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趨向去執行。不勉強作為的態度便是一種「讓」。讓不是一種退縮,而是不爭。

自然與無為同一於「讓」。以第五章為例說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豖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豖狗。

」這是說,天地是不偏私的,任憑萬物自然生長;聖人是不偏私的,任憑百姓自己發展。無為可說是對自然的寫狀,無為與自然同一。自然,是對天地執行狀態而說的;無為,是對人的活動狀況而說的。

無論對哪種狀況,都是一種某種程度意義上的「讓」,這從任憑、任意和自由的態度可窺見一斑。

道德經讀書報告

道德經 讀後感 姓名 蒙太鑫學號 14352028 班級 藥學院14級一班 道德經 又稱 老子 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司馬遷在 史記老子傳 中記載老子 居週久之,見週之衰,乃遂去。至關,關 令 尹喜曰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尹喜感...

道德經讀書報告心得

讀書報告之 道德經 老子的 道德經 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它奇在 呢?奇就奇在 沒有人真正讀懂了它,但每乙個讀它的人,都會受到某種影響,都能從中有所收穫。莊子讀它,將它變成一雙承載大夢的翅膀,遊戲於江海,看空前生後世,不知蝴蝶夢我,還是我夢蝴蝶 漢文帝讀它,將它變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動大漢朝,開一代...

道德經讀書心得

道德經 是一部關於治國方略的書籍。它主張治理國家要實行 無為而治 小國寡民 治大國烹小鮮 以正治國 無為無不為 這些主張可以說對於現在我們管理國家 企業都具有借鑑意義。例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 道德經 中很有影響力的句子。老子的辯證法的思想裡的量變與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