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好父母》讀後感

2021-04-03 17:44:59 字數 1435 閱讀 8424

讀《怎樣做好父母》一書時,驚訝與欣喜之情一直伴隨著我。初拿本書時,裝幀沒有絲毫噱頭看點,出版日期也在五六年前,想必平淡無奇的外表下內容也不外乎因循守舊的吧。百無聊賴中隨手翻閱,但是,看了幾頁之後我改觀了,我驚訝於書裡面提到的一些觀點是過去我不曾思考過的問題,這顯然與我對它的預期大相徑庭。

首先激起我興趣的是這樣一句話:「孩子的發展如果能同社會的主流要求一致,家長就可以輕鬆一些。」既沒為人父母,又一直作為被教育物件的我觀念當中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樣的求學模式順理成章、理所當然,從沒有思考過主流與分流的問題,也更沒想過面對孩子「非主流」的發展願望,作為一名家長的培養理念又該何去何從。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繼續讀下去。

書裡講了乙個名叫秋兒的女孩的故事。乙個有著強烈文藝天賦的女孩,因為無法被父母理解,長期以來壓抑自己的理想與渴望,最後不堪重負結束了自己本該鮮活的生命。故事的結局讓我扼腕,與此同時,也讓我思考教育的民主性。

中國的教育需要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文關懷,孩子的成長不該建立在泯滅天性的基礎上。讓擁有獨特天賦的孩子回歸社會主流的發展理念,無外乎解決的是家長的焦慮問題,家長不願意作為社會的小眾群體承擔過多的焦慮,便把自己的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強行灌輸給孩子。一方面,因為家長的望子成龍心態,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面對現行主流的應試教育,更多的家長拿不出第二套方案引導孩子走向心中的那個殿堂。

而由家長的思想短板又折射出了中國目前教育的缺陷。想獲得更好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上大學,祖國的花朵和棟樑面對著千篇一律刻板的命運,想要抗爭是不被允許的,通常以毀滅為代價——毀滅理想的同時也毀滅既定的人生、毀滅生命。那麼,面對「特立獨行」的孩子,家長可不可以獨自承擔起這份焦慮的痛苦,而不是使盡渾身解數將孩子與自己同化?

或者說,更進一步的發現第二條或者第n條路徑供孩子發展,而不僅僅使用一條萬能的「預設路徑」。尊重孩子,就是尊重人權、尊重愛,能夠同時獲得兩代人幸福的人生和和諧美滿的家庭。

同樣,從秋兒的故事引發了我另一則思考。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面對問題會採用如此極端手段?難道是中國慣有的簡單粗暴式教育教會了孩子解決問題時也奉行非此即彼原則?

難道除了死,沒有第二個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對孩子的殷切關懷又體現在**?中國父母的愛只傾注在孩子的衣食住行與學業上,就其根本是千年傳承的奴化思想作祟而忽視了人的靈魂, 還是因為迄今還行走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列從苦日子裡走來依然沒改變重物質輕精神的習慣?

「無效溝通」這樣的字眼不絕於耳,中國家長的教育盲區不斷被提出,但改觀收效甚少。孩子們都豐盈了物質,枯萎了內心,每個孩子的心靈都很寂寞,渴望被他們至愛的雙親尊重理解,可偏偏他們的雙親都是不解風情的人兒,他們辛苦的給予翻譯到孩子的世界恰成為一種剝奪。

帶著深切的惋惜與重重疑問繼續我的閱讀,「孩子學琴,三思後行」、「呼喚父教」、「請母親遠離焦慮」、「缺點是可以遺傳的」這些章節理性又充滿智慧型的洞悉了現行教育的迷局與破解方式,看過後讓我欣喜的感到我們中國的教育已經有如此完備的出路,只待我們傳播、普及,孫雲曉確是中國家庭教育的領袖,原來我的苦惱皆因我的孤陋寡聞。《怎樣做好父母》也真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教心經。只怪與孫雲曉相見恨晚。

《父母課堂》讀後感

當我還讀了 守護孩子的生命 這篇文章後。我靜下心來反思自我,感到震驚之餘,認真的總結了自己對待女兒教育問題上誤區,讓我知道教育應該從細微處做起,從現在做起 不用語言羞辱孩子 不輕視孩子 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 在孩子面前,總是情緒飽滿 信心十足 用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排解來自學校 社會等外界環境帶來...

《父母課堂》讀後感

怎麼才能教育好孩子?相信你 我以及所有身為人父 人母的所有的人都在不停的 這個問題。以前我總是憑父母那時怎麼教育我的一些記憶,以及同事 朋友平時交流的一些教育方法,來嘗試教育孩子。總覺各有特點,但卻不是十分滿意。自從讀了 父母課堂 雜誌後,書裡的內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感同身受,收穫頗豐。父母課堂...

《父母課堂》讀後感

父母課堂 是一本及時的書,幫我解決了很多教子過程中的問題。一直以來,我覺得自己是教師出身,讀過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書,也經常涉獵育兒書籍,所以自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能夠應對自如。其實,我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如隨著女兒知識的增長,她會提出很多奇怪的問題,而且總是問個不停。又如 在這個網路社會中,如何引導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