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題》讀後感

2022-01-01 12:47:01 字數 3434 閱讀 2074

在於老師的強烈推薦下,我拜讀了著名數學家和教育學家波利亞的名著《怎樣解題》。在未正式拜讀之前,我懵懂的認為這只是一本關於怎樣在考試中快速解題,拿到高分以及與大量解題技巧有關的書。可是,讀完後,才發現,我原來的觀點是多麼的狹隘與片面。

在書中,波利亞認為數學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會年輕人思考,他把「解題」作為培養學生數學才能和教會他們思考的一種手段和途徑,而並非僅僅侷限於教學生簡單機械地做題,得到正確答案。全書主要圍繞「怎樣解題」表中的問題與建議展開的,作者在詳述例題的過程中也是按照表中的問題與建議來引導學生的,循序漸進,讓學生自己總結思考,進而總結出做題的規律。

在「怎樣解題」表中,作者將解題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你必須理解題目。我個人認為這一部分可以概括為我們平時所說的審題。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明確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審題: 未知量是什麼?已知資料是什麼?

條件是什麼?條件有可能滿足嗎?條件是否足以確定未知量?

或者它不夠充分?或者多餘?或者矛盾?

大多數學生或許會覺得審題很簡單,把題目讀一遍不就是了嗎?可是就是把題目讀一遍,每個學生讀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讀完了,什麼也沒有得到,腦袋一片空白,要想做題的話,還得讀第二遍;有的學生讀完了,只得到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資訊,對做題毫無幫助;有的學生讀完了,只得到了部分資訊,或者可以說是顯性資訊,在做題時感覺已知條件不充分,做題會遇到瓶頸;而還有一部分學生讀完後,則能將題幹中全部資訊收入囊中,無論顯性還是隱性,這樣做題時就顯得游刃有餘,從容鎮定了。

不難發現,剛才分析的四種學生中,只有最後一種是可以把題目完完整整的做出來的。那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審題不清,完全不理解或者片面的理解題目的意思。

讀完第一部分,關於審題方面,給我的啟發是我們在讀題的過程中,不要著急,一字一句的讀,把我們捕捉到的每條有用的資訊用簡單的數學符號或者式子在演草紙上寫下來; 然後看看通過這些顯性的已知條件是否能得到一些隱性的也就是隱藏在題幹中的其他已知條件,這些條件往往在做題中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最後,我們回到題目所求的問題中,看看用哪些已知條件可以推導出來。大家都知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於做題來說,審題就是開端,所以審清題意是至關重要的,大家切不可忽視。

第二部分:找出已知資料與未知量之間的關係。作者在這一部分中告訴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句話來引導學生尋找兩者之間的關係:

「你以前見過它嗎?或者你見過同樣的題目以一種稍有不同的形式出現嗎?你知道一道與它相關的題目嗎?

你知道一條可能有用的定理嗎?觀察未知量! 並盡量想出一道你所熟悉的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未知量的題目。

這裡有一道題目和你的題目有關而且以前解過。你能利用它嗎?你能利用它的結果嗎?

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嗎?為了有可能應用它,你是否應該引入某個輔助因素?你能重新敘述這道題嗎?

你還能以不同的方式敘述它嗎?」作者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告訴老師在做題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找出已知資料與未知量之間的關係,即從審題到構思的這個過程。眾所周知,對於數學來講,大多數學生認為構思這個過程是最難的,而正是這個最難的過程也最能體現出學生的做題能力。

一道題,讀完題後沒有思路,那無異於乙個人在茫茫大海上漂著或者在荒涼的沙漠裡行走,毫無方向,毫無希望。學生在做題時通常都會說:「這道題我是這樣做的,這道題我是那樣做的。

」那這個「這樣」與「那樣」不正是我們所說的思路嗎?現在的大部分課堂上,老師是把這個所謂的思路直接傳授給他的學生,而並非像作者提倡的那樣用一些簡單地方式來引導學生自己構思。比如一題多解,老師就會在黑板上或者課件上一股腦地把這幾種解法都展現給大家,然後大家也會覺得這就是解題的精華,乙個解法比乙個解法巧妙、精湛,完全沉醉於記錄解法與老師精彩的講課之中。

可是,這叫什麼呢?這就是毫無價值可言的「複製貼上」,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學生即使記錄了100種甚至更多的解題方法,可是沒有一種是自己的,都是老師的,那當他們再遇到相似的甚至是一模一樣的題目,還是不會做沒有思路,不會切入,不知道應該從何下手,為什麼?因為思路全是老師的。

這裡,我想到了在為期6周的新老師培訓過程中,我們一次一次的備課,一次一次的批課,雖然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可是就像於老師和趙老師說的那樣,我們都有乙個致命性的錯誤,那就是不會引導學生。拿我們初中數學組為例,我們組在3個小時的批課過程中,被抽到的前面理論部分還將就說的過去,可是被抽到應用題這一部分時,我們的做法出奇的一致,都是先帶大家讀題,讀完題後找已知條件,然後帶大家解題。這個過程貌似進行的很順利,中間還穿插著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可是中間有引導嗎?

完全沒有,我們只是自己會做了,然後把答案給學生們灌輸進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幾乎是沒有提高的,因為對於中上游的學生來講,他們自己看答案也能看懂,根本不需要老師再給他們解釋一遍,老師們累的不輕,可是學生們卻並沒有什麼大的收穫。因此,以後在備課,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讓學生盡可能自己學會構思的過程,而老師只是簡單地說一些無關緊要的引導語,這樣才能發揮老師真正的作用,學生們也會很快地提高。

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部分:執行你的方案。這部分作者講述的是執行你的解題方案,檢查每乙個步驟。

你能清楚地看出這個步驟是正確的嗎?你能否證明它是正確的?這部分我把它理解成實踐。

前兩部分主要講的是理論,這一部分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要將他們的思路清晰準確地展現出來。中國有句諺語說:「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一味地強調理論而不付諸實踐,那終究是「光說不練假把式」罷了。所以,學生既然有了思路,那就要開始做題,在做題過程中,一定要小心謹慎,切不可馬虎大意,因為如果有一絲馬虎,這將有可能導致滿盤皆輸,豈不冤哉?這一部分,除了對做題有所幫助外,我覺得對為人處世也是一樣的。

當今社會,不乏高談闊論之人,他們有強大的理論基礎,可是在實踐上卻毫無建樹。俗話說:「實踐出真知。

「沒有腳踏實地的執行過,怎知理論是否可行?大多數企業,需要的是實幹家而並非理論家,所以這部分我想和大家共勉:只有實踐過、執行過,我們才有發言權,否則我們終究會被社會所淘汰。

第四部分:檢查已經得到的解答。」你能檢驗這個結果嗎?

你能檢驗這個論證嗎?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導這個結果嗎?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來嗎?

你能在別的什麼題目中利用這個結果或這種方法嗎?「最後這一部分作者無非就是告訴學生們兩點:

第一點:即使做完題了,也不要洋洋得意,覺得萬事大吉了,要時刻回頭檢查自己寫的每乙個步驟,看是否正確,是否有意義,是不是有確切的根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做過的題不會因為馬虎而失分。

第二點:作者波利亞認為:「沒有任何乙個題目是徹底完成了的。

」因為即使這道題目你做對了,也並不意味著這道題的終結。當學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看這道題目的時候,或許學生還會發現比之前更簡單有效的方法。因此,學生們可以將的原來的解題方法進一步改進、深化,加深對題目的理解。

歐美的數學家曾經呼籲:「學數學的人,要讀讀波利亞;不學數學的人,也要讀讀波利亞。」看完《怎樣解題》這本書後,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

作為學數學的老師,以後在授課過程中要時刻記住引導這個詞語,要教會學生的是數學解題的思維方式而並非解題的最終答案。作為不學數學的人,我覺得在這一本書中,我們能找到解決問題的一些普遍原則,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數學問題,也同樣適用於實際生活。每天的生活對我們而言本身就是一道題目,所以生活的過程就是解題的過程。

我們在生活中不妨借鑑這四部分內容,找到生活中真正意義之所在,活出真實,活出精彩。

怎樣解題讀後感

怎樣解題 波利亞 讀後感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認為數學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會年輕人思考,他把 解題 作為培養學生數學才能和教會學生思考的一種手段和途徑 他專門研究解題的思維過程,分解解題的思維過程得到一張 怎樣解題 表。在數學學習中,一定量的解題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僅依靠 題海戰術 來進行解題訓練是萬萬不...

怎樣寫讀後感

習作目標 1 使學生掌握寫讀後感的寫作方法 2 能夠聯絡生活實際暢談自己讀書後的體會和感受。3 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增強習作的自信心。習作重難點 能夠聯絡生活實際談自己讀書後的感受,並學會掌握寫讀後感的方法。習作課時 二課時 習作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激趣匯入 1 同學們,我們學校每天下午第三節...

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是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以後寫下的感想。感 所包括的範圍很廣,有的是讀文章引起的思想感情的變化而產生的感受 有的是從文章中學到的知識 有的是弄懂了某個道理 有是的受到啟發 教育。徐特立老爺爺說 不動筆墨不讀書 就是告訴我們讀書的時候要經常動筆,寫批註,做摘記,擬提綱,寫感想。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