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學案

2021-03-04 09:59:51 字數 5016 閱讀 8230

整理編輯:廖自威

一、考點詮釋: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一般指鑑賞詩歌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篇章結構等四方面的特色。

(考試說明)能力層級:鑑賞評價 d

(1)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題型與規範:

★1、分析表達技巧型別答題規範。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分析。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或寫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三步走】

第一步,明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第二步,結合詩句扣住字眼細析手法;

第三步,指出這種手法的作用、效果以及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2.分析一詞領全詩型別答題規範 。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乙個字或乙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考生對全詩結構技巧的把握程度。

【答題三步走】

第一步,表明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結合詩句內容具體分析。

第三步,總結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 ] [, ] [, ]

注意,此題實際考查篇章結構,與煉字類考查極易混淆。

三、表達技巧(概要)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採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對表達技巧的鑑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鑑賞表達技巧(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篇章結構)

(1)修辭方法。(見後文)

(2)表達方式(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相生、以樂景襯哀情)

▲描寫手法:襯托:正襯 / 烘托對比與反襯(動靜、明暗、樂景哀情、哀景樂情虛實) 白描、細節描寫、直接描寫與側面描寫……(描寫方法與表現手法在分類上存在交叉關係。下同。編者注)

描寫景物的常見角度、方法:①物象的組合方式(遠近、高低、俯仰、上下) ②畫面色彩(明暗、冷暖);色彩搭配詩中有畫詩畫結合 ③動靜虛實 ④點麵、時空 ⑤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 ⑥用筆繁簡:工筆細描、粗筆勾勒…………

(3)表現手法。賦、比、興(創作方法);象徵、襯托、對比、托物言志、虛實結合、以動寫靜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首尾呼應)、伏筆鋪墊、總分結合、層層深入、承上啟下等。

四、知識儲備:

(一)、表達方式。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5種。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如李白《子夜吳歌·冬歌》。

2.描寫。用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作具體描繪和刻畫。

(1)細節描寫。通過對某一場面或人物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進行細緻刻畫,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如張籍的《秋思》,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乙個細節——「行人臨發又開封」。

(2)白描。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物件,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乾淨利索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虛實結合。(見《狀元360》p187—188》

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相互映襯,交織一起表達某種感情。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即暗寫);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一是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像顯實境。

二是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三是設想的未來之境。

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虛」的方法,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遙想,二是夢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絡,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

虛景和實景的關係,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如曹操《觀滄海》、朱熹的《水口行舟》、李白的《越中覽古》。

(4)動靜結合。如王維的《鹿柴》。

…………

3.抒情。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直接袒露襟懷,不加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的《望嶽》。

(2)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①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②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

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二)》

■樂景與哀景的關係:

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於情景交融的鑑賞,關鍵在於要品味出情是何情,景是何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如許渾的《謝亭送別》。

③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徵意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托物抒懷。托物言志常常通過象徵的手法來實現。王冕《墨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區別:

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情感,表現情緒的。所謂的「景物」,是由若干個具體的、各自不同的「物象」構成的,而托物言志詩的所託的「物象」是單一的、唯一的,如「梅」「菊」等。情感方面比較,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讚美、快樂、悲傷等感情,而托物言志的「志」,是指詩人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的心跡、人生態度或人生感悟等,既是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

4.議論。如蘇軾《題西林壁》、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

(二)、修辭手法。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設問、反問、雙關、互文、用典等。

(考試說明——正確運用常用的修辭方法。★常見修辭方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反覆、設問、反問。編者注。)

1、比喻。2、比擬。3、誇張。4、借代。5、對偶。6、對比。7、設問。8、反問。9、雙關。10、互文。11、用典。

▲修辭手法。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覆、互文等。

對修辭手法的鑑賞,就是要明確辨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麼,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於塑造形象、表現情感和體現主旨的作用。

1.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能將抽象化為具體,能將無形化為有形。

例如寫「愁」:李後主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江水寫愁,則使人想見愁意之綿長。

2.擬人。就是把人以外的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人的動作或思想感情。運用擬人,不僅可以使描寫的事物生動形象,而且能鮮明地表現作者對所描寫的事物的感情。

如劉攽《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夢餘。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詩中將「南風」人格化,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久雨初晴後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3.誇張。就是為了突出和強調某種事物或事物的某種特徵,借助於想象,對它進行誇大或縮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如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詩中的「三萬里」「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誇張,正是這些誇張的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苟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4.對比。也叫對照,就是故意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的修辭手法。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醜。

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寸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通過陶者和富家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5.借代。指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而借用與它有密切關係的事物來代替,或用事物的區域性代替整體。借代可使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喚起讀者的聯想。

(1)借用人(或物)的標誌、特徵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稱,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門」指代居住在驪山宮的顯貴之家,反襯宮門之外的悽慘景況。

(2)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帆」原指掛在船桅上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這裡詩人以「帆」代指整個船。

(3)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舉酒欲飲無管弦」,「管」是一種類似於笛的樂器,「弦」是樂器上的腸線或金屬絲。這裡詩人用「管」「弦」指代**。

6.雙關。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修辭方式。雙關的作用:

(1)語意豐厚,餘味深長;(2)含蓄委婉,耐人尋味;(3)形象鮮明,印象深刻。如劉禹錫《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7.對偶。指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美感。

2019屆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學案

整理編輯 廖自威 一 考點詮釋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一般指鑑賞詩歌在表達方式 修辭手法 表現手法 篇章結構等四方面的特色。考試說明 能力層級 鑑賞評價 d 1 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 語言和表達技巧。2 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二 題型與規範 1 分析表達技巧型別答題規範。提問方式 這首詩用...

詩歌鑑賞表達技巧

考點解析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鑑賞評價能力。鑑賞評價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層級。所謂鑑賞,實際就是對作品進行 品評 鑑賞的前提是鑑別,而鑑別則是與閱讀中的理解相關聯的,離開了理解就無從鑑別 鑑賞的核心是審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達到某種美的享受。鑑賞的目的是批評,批評也是 種審美活動,...

詩歌鑑賞表達技巧

教學過程 一 課堂匯入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是指準確判斷詩歌所運用的手法技巧,並賞析其表達效果。表達技巧是乙個較寬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 表現手法和結構技巧 藝術構思 四大部分。今天我們重點分析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二 複習預習 1 複習 古詩鑑賞中語言鑑賞的方法 2 預習 詩歌鑑賞中表達...